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全变”

【答案】“全变”是康有为根据《周易》的“变易”思想和近代自然科学知识而提出的概念。他的“天道尚变”的宇宙发展观认为天、地、人都处于变化之中,没有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他的辩证法思想冲击了传统观念,突破了“器可变,道小可变”的局限性,为进行维新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全面变法的内容包括:

①变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②变事,发展近代下商业;

③变政,推行资本主义的政治体制;

④变法,变封建制度为资本主义制度。

康有为的“全变”思想主张中国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超过了地主阶级改革派的思想,突破了早期改良思想家的局限,富有积极意义,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 涤除玄览

【答案】“涤除玄览”是指洗去内心的尘垢。《老子》第十章说:“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玄览”马王堆帛书《老子》乙本作“监”即古“鉴”字,“玄鉴”是指玄妙的镜子,即人们的内心。老子认为认识“道”不同于认识其他事物,需要“涤除玄览”保持内心的澄明之境,排除一切外物的障碍与干扰,采用一种直觉的体验方式,才能领悟“道”的真谛。

3. 静中养出端倪

【答案】“静中养出端倪”是明代思想家陈献章在静坐的时候得到的一种体验,指在静坐中显露出自己的心体,即“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因体验到了心之本体故称“静中养出端倪”。“端倪”一方面具有某种神秘的意味,另一方面是指“善端”即孟子所说的四端。静坐本质上是一种求之于内心的力法,对陈献章思想的形成有决定意义,开创了明代心学的先河。

4. 形神相即

【答案】“形神相即”出自南朝齐梁范缜的《灭神论》,指形体与精神“名殊而体一”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分离范缜主张形体和精神不能分离,人在精神在,人不在则精神也随之消亡。两者合而为一,是同一事物的两方面。该论调是在迷信泛滥,唯心论者大肆宣扬“形神相异”的前提下提出的。

5. 三民主义

【答案】“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提倡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在同盟会的政纲中,三民主义被完整地表述为“驱除靴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民族主义即推翻清朝统治,实现民族平等,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民族矛盾; 民权主义即推翻君主专制,实现民主政治,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它希望解决的是中国的近代化问题,即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三民主义奠定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思想基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它存在着历史局限,表现为缺乏明确和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

6. 与命与仁

【答案】与命与仁出自《论语》,“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孔子谈及“利”、“命”、“仁”三者的关系,集中表达了他的思想结构,即不太谈及“利”而认可“命”与“仁”。对“命”的认可是指在人之外的主宰力量,是盲目的、客观的和必然的,人人都要遵守。承认“命”并不意味着消极等待、放弃努力,还要遵守仁道,主要表现为对人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规范。孔子思想的核心是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提出“忠恕”之道,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宗法制度的礼制,并把仁爱的原则推广到政治之中。

7. 《正蒙》

【答案】《正蒙》是宋明理学家张载的著作,又称《张子正蒙》。“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意为蒙昧未明; 正,意指订正; “正蒙”是指从蒙童起就应加以培养。张载在《正蒙》中,用儒家学说批判佛、道思想,建立起气一元论的哲学体系,开辟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他通过论证物质的气是世界的本原,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从世界观的高度揭示佛教唯心主义哲学的实质,提出的“一物两体”思想对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发展有着重要贡献。

8. 贵无论

【答案】“贵无论”是魏晋玄学的观点。魏晋时期以“无”为天地之本。“贵无”语出裴镇《崇有论》:“阐贵无之议,而建贱有之论”王弼等人提出“以无为本”遂为名士们广为谈论和传播,贵无之说风靡一时贵无论的基本论点是把“无”当作世界的根本,当作世界统一性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诊释了老子、道家“无形无象”。

二、简答题

9. 简述王充的元气说。

【答案】王充是东汉哲学家、思想家及文学批评家,他的“元气说”认为万物皆由气构成; 元气为自然界的本源; 察气的不同造成万物的差别。

(1)万物皆由“气”构成

东汉哲学家王充提出天地万物皆是由“气”构成的,“气”是一种统一的物质元素。他说:“万

物之生,皆享元气。”“天地,含气之自然也。”“气”有阴气与阳气、有形与无形,人与物的生都是元气的凝结,死灭则复归元气,这是一个自然发生的过程。天地万物皆由元气自然而然构成:“夫天覆于上,地偃于下,下气蒸上,上气降下,万物自生其中矣。”

(2)元气为自然界的本原

他把该元气学说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解释各种哲学与社会问题。他把元气视为自然界的本原,上至天上的日月星辰,下至地上的飞禽动植,都是元气的产物。天地为元气所生,天地乃含气之阴阳,“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盈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亦莫不为“阴阳所生”。此外的各种事物,亦“随气而变”。甚至天地之间、万物之中最为贵重的人也不例外:“阴阳之气,凝而为人。”天地万物都由气生,因此它们在本质属性上并无差别。

(3)禀气的不同造成万物的差别

王充认为万物之所以存在形形色色的差别,是由于气作用的结果。他认为:元气有阴阳,禀受有沃薄。阴阳有清浊精粗之分,沃薄致善恶优劣之别。享受精气者为高等动物,享受浊气者为低级事物。人有善恶,智有优劣,命有穷通,王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人在母体中禀气有沃薄:禀气纯厚者,其性善,命好,智优,寿长; 否则,其禀气恶薄者,则性恶,命蹙,智劣,寿短。总而言之,天地万物不仅皆一律由气而生,而且也因享气的情况不同而呈现出形形色色的形态和千差万别的境遇。

10.叶适对时势的理解是什么?

【答案】叶适注重历史,认为谈道理必须与具体历史相结合,但叶适也反对知古不知今,很注重历史中的“时”与“势”。

(1)时势是历史演化中存在的客观规律。

叶适认为,时势所决定的东西,个人并不能改变,而只能去了解这种时势的规律,因势见理,方可实现天下之治,古代封建、井田制度的兴废与朝代的更迭均是时势使然。

(2)国家的治理应顺应时势。

叶适认为,国家的治乱并不能通过“空谈心性”来实现。一个明君,要掌握这种时势的规律和变化,因势利导,从而实现国家的兴盛。即不是要认定人只能被动服从时势,无所作为,而是强调顺应时势,采取积极有为的态度,让天下皆可为我所用。

11.简述阳明的格物思想。

【答案】阳明早年曾用过“格物”工夫,晚年他体会到“天下之物本无可格”悟出了格物致知的宗旨,确立了“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思想。

(1)物是意之所在。

阳明用“意之所在”来解释“物”他认为“意在于事亲,事亲就是一物”其他意在于交友、治民,莫不如此。由此,在他那里“格物”就变为“格心”。

(2)格物是“正念头”。

①格物正如孟子的“大人格君心”之格,是指去其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但意念所在,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