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经济与社会发展院331社会工作原理[专硕]之社会学概论新修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集体行为
【答案】集体行为是指那些在某种社会因素刺激下,许多人脱离或违背社会制度和常规而共同做出的组织性、结构性和秩序性比较低的行为。它与“制度化行为”或“常规化行为”相对,而不是与“个体行为”相对。制度化行为是指接受稳定的、共同的角色期待指引的行为,又称常规行为。
2. 角色距离
【答案】“角色距离”概念是符号互动论者、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最早提出的。角色距离是指一个人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与他所要扮演的角色之间的差异现象。一个人扮演社会角色,既然角色不完全就是他本人,一个人的水平、素质、品格和能力与所要扮演的角色的要求之间总会有差异,所以角色距离是普遍存在的。
3. 新社会运动
【答案】社会运动是一种有众多社会成员参加的,有明确改变社会的目标的集体行动。新社会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新社会运动与传统的社会运动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它注入了新价值观,新运动方式,运动的支持者也有别于以往的和平运动方式。
4. 社会政策
【答案】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和具体性等性质。
5. 文化滞后(cultural lag)
【答案】文化滞后,是指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在研究社会变迁时所提出的文化失调理论的一种社会现象。奥格本将文化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要素,社会变迁是社会在一种发明打破旧均衡状态后做出调节以寻求新的均衡的过程。由于调节并不是迅即发生的,因此常常会产生文化失调现象。一般地说,文化中的物质部分首先变迁,其次是文化的精神部分,最后是文化中
,或称“文化堕距”的风俗、习惯发生变迁,这种现象称为“文化滞后”。
6. 初级越轨
【答案】初次越轨是由标签理论学者提出的,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生的、程度较轻的越轨行为。标签理论认为,冲突在导致各个违法者的产生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犯罪实际上是由社区规定的。他认为罪犯形成的过程就是一个指明、规定、识别、区分、描述、显示以及形成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后来,学者们又分析了初次越轨和再次越轨,以说明社会反应的意义,并且认为,每个人都会发生一些不同程度的越轨,但大多数是偶然的,程度也不严重。如果这种越轨行为被其他人发现并公诸于众的话,他就会被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这时他的处境就会发生很大变化,就可能从初次越轨变为再次越轨,由平常人变为一个经常有越轨倾向的危险人物,越轨者就可能成为他的身份。如果重要人士不判定此行为为越轨,并对他进行教导,此人就可能不再出现上述行为。
7. 社会事实
【答案】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十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社会事实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提出的一个概念。涂尔干的这一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 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8. 初级群体
【答案】初级群体,又称直接群体、基本群体或首属群体,最初由美国社会学家库利提出。他认为,初级群体“具有亲密的面对面交往和合作等特征。这些群体之所以是初级的,其意义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指它们对于个人的社会性和个人理想的形成是基本的”。根据库利的解释,所谓初级群体,指的是其成员相互熟悉、了解,因而以感情为基础结成亲密关系的社会群体。典型的初级群体有家庭、邻里、朋友和亲属等等。复杂组织中的一些非正式群体,如军队中的战友群、工厂中的工友小集团以及学校里的“哥们儿”群体等,也属于初级群体。
二、简答题
9. 虚拟社区的特征。
【答案】虚拟社区主要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
(1)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在虚拟社区中,人们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在瞬间实现跨国界、跨地区的互动,这种压缩时空的交流深刻地改变了传统的传播和沟通方式,为人类交往提供了革命性的新形式。
(2)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
虚拟社区成员的身份是匿名的,交往以符号作为中介,同时还有“身体缺场”的特点。成员可以随意地选择进入社区身份的标识,性别、年龄、种族等各种身份的区分已没有实质意义。
人际互动的匿名性使互动有了更多的互塑性和建构性的色彩,成员可以尝试充当不同的角色,
塑造不同的行为模式和自我。
人际互动的匿名性还为人际互动创造了更多自由的空间,摆脱了实在社会中真实身份的羁绊,
,他人们可以自由、随意地表达观点,宣泄自我。网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使用符号的动物”
在上网的同时更把自身化为符号。
(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
虽然在频繁的互动中社区成员会形成共同的价值意识和对社区的归属感,但是这种凝聚力是建立在松散的人际关系的基础之上的,其主要表现为:
①成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选择进入还是退出社区,而且不同的社区具有不同的功能,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不同的社区内流动,以实现购物、交友、娱乐等目的;
②在有些情况下,成员的交流对象具有不稳定性,交流过程也具有短暂性;
③社区内维系社区组织和制约社区成员的制度和机构的力量都较为薄弱,这些都导致了人际关系的松散性和群体流动的频繁性。
(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
虚拟社区成员的身份获得不再受地域、年龄、性别、职业等因素的局限,世界各地的人都可能成为同一社区的成员,成员之间基本上都是平等的关系。
由于网络人际互动的匿名性和人际关系松散,传统社会里的权威地位和等级属性近乎消解。
成员共享社区文化、信息资源、人际资源,网络上每一种文化产品都具备“世界性”与“全民性”。
同时,社区实行民主化与自治性的管理。虚拟社区为成员在社区管理中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创设了自由、民主的环境。
10.简述“我看人看我”(费孝通语)所体现的社会学理论观点。
【答案】“我看人看我”所体现的社会学理论的观点有:
(1)从字面上来看,“我看人看我”的意思就是通过别人的眼睛、他人的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行为。从这个方面来说,它所体现的就是库利所说的“镜中我”理沦。
库利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一个人对于自我有了某种明确的想象一一即他有了某种想法一一涌现在自己心中,一个人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思想的、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这种类型的社会我可以称作‘反射的自我’或曰‘镜中我’。”
库利提出“镜中我”的概念,用以强调个人与社会之间有机的和稳定的联系。他认为问题不在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与他的群体论相一致,他假定:“一个单独的个体是未曾经验过的抽象; 同样,一个社会,当被视为与个体分离的事物时也是如此。真实的是,人的生活可以从个人方面去考察,也可以从社会的,即总的方面去考察。”他的这种认识与极端原子论的个人主义相对立,而以相互作用或相互渗透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特征。
(2)角色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