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社会学概论(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代差

【答案】代差是指社会的不同世代之间在价值观念和行为选择方面出现的差异、隔阂,甚至冲突。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代差实际上反映的是社会结构、社会生活变化的速度和程度。代差是

,是下一代对上一代文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代差是社会文化在“遗传”过程中的“变异”

化的扬弃。对代差的性质要做具体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或肯定代差两方中的任何一方,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 非正式制度

【答案】非正式制度,又称非正式约束、非正式规则,是指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会认可的约定成俗、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包括价值信念、风俗习惯、文化传统、道德伦理、意识形态等。在非正式制度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 因为他不仅可以蕴涵价值观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性,而且还可以在形式上构成某种正式制度安排的“先验”模式。

3. 公民社会

【答案】公民社会论主张一个介于个人与国家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社会领域的存在,认为这个领域的存在有其内在的价值,并在保障公民自由和权利、提供社会福利、促进社会团结、推动社会自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社会领域就是公民社会。

4. 内群体

【答案】内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也就是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在内群体中,成员具有相互爱护及相互同情的情操; 与同属于一个群体的人在一起,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因而感觉自然自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多以内群体为中心。内群体的概念是美国社会学家萨姆纳在1906年提出来的。他试图通过内群体与外群体两个概念来描述群体成员对自己人或别人群休的感情。

5. 性社会学

【答案】性社会学是社会学与性学的交叉学科,是社会学在性现象这个特殊领域中的运用。性社会学有两个研究角度:①探索人类种种性现象中所包含着的、所反映着的各种社会因素; ②研究人类性现象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作用和运行机制。性社会学的最基本命题是:人类的所有性

,而是人所处行为,无论多么奇特和罕见,与人类的其他任何社会行为一样,并不是“生物本能”

的社会使然。

6. 印象管理

【答案】戈夫曼认为,世界是一个大舞台,生活就是演戏,表演者最关心的是留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他的理论主要研究人们运用哪些技巧来在别人心目中创造印象,所以又称为“印象管理理论”或“印象整饰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戈夫曼对互动细节的观察非常敏锐,对互动秩序和形式的分析也相当深入,他的理论观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对戏剧理论也不乏批评。有人认为戈夫曼夸大了人类行为的表演性与虚伪性。

7. 城市建设

【答案】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的、持续的社会工程、主要是指在经济增长和政府改革的基础上,通过制度建设和政策引导,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社会治理,增进社会融合,保障社会的可持续性,从而全面提升当代人和后代人的福利水平,实现社会和谐和永续发展。

8. 舒茨(Aifred Schutz)

【答案】舒茨是美国社会学家,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创始人。经典著作《社会世界的意义构造》。他反对实证主义社会学把“社会世界”与“自然世界”等同和按照自然科学模式研究社会现象及其过程的做法。他关注社会学研究中的主观因素,认为社会学研究的出发点不是实证主义所

,而是社会事实的意义。他主张社会学应置身于生活世界中,对互为主体性的人说的“社会事实”

们的微观互动过程进行研究,认识社会的结构、变化和性质。故他也把自己的现象学社会学称为“生活世界构成的现象学”。

二、简答题

9. 简述社会化的基本类型。

【答案】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社会化的基本类型有五种:

(1)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社会化。其主要任务是向儿童传授语言和其他认知本领,使其内化社会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能够正确理解社会关于各种角色的期望和要求。它主要发生在儿童时期,是整个社会化过程的基础。

(2)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是这样一种社会化形式:人们在此过程中学习的不是现在要扮演的角色,而是将来要扮演的角色。比如,学生在大学里进行的大量学习都是为将来在工作中所要扮演的角色做准备,这种学习过程就是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大量地发生在青年时期。

(3)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是相对初始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初始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对于角色新的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比如,改革开放之后,

政府官员都要重新学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这就是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又称继续社会化。

(4)逆向社会化。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就是逆向社会化。在传统社会中,逆向社会化很少见。在现代社会中,社会变迁速度快,知识更新速度也快,一些成年人往往跟不上形势,他们要想不落伍,就必须接受逆向社会化。

(5)再社会化。再社会化是指全面放弃原已习得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重新确立新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再社会化虽然着眼于人的改造,但它并小一定是负面的和强制性的。改造罪犯,让罪犯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这是再社会化,是负面的、强制性的。而其他某些形式的再社会化,比如新兵入伍后要全盘放弃原来的生活方式,接受新的生活力一式,这虽然是强制性的,但却不是负面的; 一个移民到了新的国家和文化环境以后,可能也要全盘放弃原来的文化,接受新的文化,这种再社会化既不是强制性的,也不是负面的,反而可能是主动的、正面的。

10.“虚拟社区”与“实在社会”相比有哪些特点?

【答案】与实在社区相比,虚拟社区的特征主要包括:

(1)交往具有超时空性;

(2)人际互动具有匿名性和彻底的符号性;

(3)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社区群体的流动较为频繁;

(4)自由、平等、民主、自治和共享的准则。

11.制度规范有哪些功能? 制度又是如何发挥其功能的?

【答案】(1)制度规范的功能

制度规范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内在化的价值,在实践中指导个人的行动方向。制度规范对社会行动的制约和影响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①规范会告诉人们应该做些什么,而不应该做什么;

②规范告诉人们哪些行为可以选择,哪些不可以选择;

③规范告诉人们大多数人会选择哪些行为,小选择哪些行为;

④规范通过对行动者行动权利的控制,来制约和控制行动的选择范围和选择方式。

制度规范主要从价值、奖惩、参照系、控制权等四个维度影响或制约人们的行动选择。如图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