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单选题

1. 创立“恩物”这一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的教育家是( )。

A. 裴斯泰洛齐

B. 福禄培尔

C. 陈鹤琴

D. 杜威

【答案】B

【解析】恩物是福禄培尔创制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他认为,恩物的教育价值在于它是帮助儿童认识自然及其内在规律的重要工具。恩物作为自然的象征,能帮助儿童由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地认识自然。真正的恩物应满足三个条件:①能使儿童理解周围世界,又能表达他对于这个客观世界的认识; ②每种恩物应包含一切前面的恩物,并应预示后继的恩物; ③每种恩物本身应表现为完整的有秩序的统一观念一一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有秩序的整体。

2. 1959年,联邦德国进行了教育改革,公布了《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其中没有涉及的是( )。

A. 初等教育

B. 基础教育

C. 中等教育

D. 高等教育

【答案】D

【解析】1959年德国教育委员会提出了许多教育改革建议,最有代表性的是1959年2月14日公布的《改组和统一公立普通学校教育的总纲计划》(简称《总纲计如》)。《总纲计划》的内容没有涉及高等教育,主要探讨如何改进普通初等和中等教育等问题。《总纲计划》赞司保留中等学校三分制的体制,但是要有所改革,应注意发展儿童的先天才能,促进儿童个别爱好和专门特长的发展。

3.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所具有的共同点是( )

A. 实施贵族式精英教育

B. 重视古典人文学科

C. 实施世俗性的义务教育

D. 重视教育的群众性和普及性

【答案】B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和宗教改革时期的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特点的掌握程度。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人文主义教育还是新教教育、天主教教育,都非常重视古典人文学科的教育,古典科目及以拉丁文与希腊文为核心的古典语言是课程的基础和主体。故本题的正确答案为B.

4. 王守仁“致良知”这个命题创造性地综合自( )。

A. 《论语》和《孟子》

B. 《论语》和《中庸》

C. 《孟子》和《中庸》

D. 《孟子》和《大学》

【答案】D

【解析】“致良知”说是王守仁论述教育问题的理论基础。他认为人人都有“不待学而有,不

,也就是天理。但“良知”在圣人和一般人之间是不同的,圣人之所以为圣,待虑而得”的“良知”

是因为天理纯全,良知常在; 而一般人良知常被私欲所蒙蔽,处于不显露的状态,要想除掉私欲,

,以实恢复本心,必须有个为善去恶的“致良知”的功夫。“致良知”也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现“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在他看来,道德教育的过程就是顺应良知,扩充良知的过程。《大学》的目的就是和为学做人的目标是:“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孟子》主张学习,受教育的过程

,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明人伦’就是“求放心’。可见,王守仁“致良知”的这个命题就是创造

性的综合自《孟子》《大学》。《中庸》主要讲了性与教,道德的最高原则(中庸)、修养的途径(自明诚与自诚明,尊德性与道学问)、学问的步骤(学问思辨行)等问题。

5. 在英国教育史上,第一次从国家角度阐明“中等教育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文献是( ) 。

A. 《斯宾斯报告》

B. 《哈多报告》

C. 《雷沃休姆报告》

D. 《诺伍德报告》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对英国的教育法案的掌握程度。1926年以哈多为主席的英国调查委

,这是英国第一次从国家的角度阐明员会提交了一份关于英国中等教育的报告,就是《哈多报告》

了中等教育应当面向全体儿童的思想,并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初等教育后教育分流的主张,以满足不同阶层人们的需要。1938年,以斯宾斯为首的英国教育调查委员会提出了以改革

,该报告促进了英国中等教育的发展,到第二次世界大中等教育为中心的报告,即《斯宾斯报告》

战之前,英国基本上形成了文法学校,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三种类型的学校,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教育发展成为了三轨,使得技术中学成为中等教育的一部分,至此“人人受中等教育”的观念

1943年,1981-1983已经为公众所接受。英国又提出了论证不同儿童进入不同学校的《诺伍德报告》。

年,在雷沃休姆基金会的资助下,英国高等教育研究会连续发表了十多份对高等教育的调查报告,

,主要是为了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被称为《雷沃休姆报告》

6. 英国近代最早提出科学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

A. 洛克

B. 斯宾塞

C. 怀特海

D. 罗素

【答案】B

【解析】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是反对当时英国学校古典主义教育、提倡科学教育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教育应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

7. 智者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他曾提出了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朴素的人本主义的价值取向,这句话是( )。

A. 人是万物的尺度

B.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C. 知识就是感觉

D. 关于神,我们既不知道他们存在,也不知道他们不存在

【答案】A

【解析】智者派的代表人物是普罗泰戈拉。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这句话以个人作为判断事物存在与否、真假、善恶的唯一标准,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朴素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

8. 下列选项中,由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是( )。

A. 视觉适应

B. 望梅止渴

C 青春期男孩变声

D. 服用兴奋剂提高成绩

【答案】B

【解析】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相对持久的行为变化。在理解“学习”的含义时要注意,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行为发生了变化就意味着学习的发生,只有当行为的变化是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所导致的,才能视为学习。ACD 三项虽然都有行为上的变化,但A 和C 属于生理的本能使然,视觉适应属于生理适应,青春期男孩变声属于生理成熟引起的行为变化。D 项是由于药物导致的行为变化。望梅止渴属于经典条件学习引起的行为变化。梅子的颜色形状本来是中性刺激,梅子被放入口中产生了唾液就形成了无条件反应,多次刺激过后,颜色和形状这个中性刺激就变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