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440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专业硕士]之新闻写作教程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分析下列消息,说明主体是否回答了读者要提出的问题,应该回答哪些问题。

附材料:

我国合资铁路达万余公里

本报讯截至1999年底,我国的合资铁路已达1.2万余公里,占中国6.9万公里铁路总里程的近五分之一。

九十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出台鼓励铁路建设投资多元化政策,使中国的各类合资铁路有了巨大发展。现有合资铁路100余条,最长的北疆铁路2000多公里,最短的南京城北环线12.9公里。

据新华社消息,到1999年底,中国正式开通运营的合资铁路达47766公里。完成年货运量7295.9万吨,年客运量527.5万人次,且75%的周转量进入了国家铁路网。

【答案】看到此消息的导语“截至1999年底,我国的合资铁路己达1.2万余公里,占中国6.9万公里铁路总里程的近五分之一”,读者至少会想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哪些重要的交通枢纽是合资铁路;

(2)主要合作者是哪些国家,合作渊源和前景如何;

(3)介绍一个典型的合资铁路项目。

由此来看,此消息的主体并没有回答读者想了解的问题。

2. 简述路透社创办以来经久不衰的原因。

【答案】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于1851年由英国人朱利叶斯·路透在伦敦创办,初期业务艰难,1858年后取得认同; 1915年该社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1941年10月路透社改组,成为英国报业自己的合作通讯事业。路透社的业务主要分两大类:向报社、电台提供时事新闻,涉及面广,素有“迅速、干练”之称; 向世界各地银行、经纪人和工商企业提供经济新闻。路透社素以快速的新闻报道被世界各地报刊广为采用而闻名于世。另外,它的经济和体育新闻在世界占有重要地位。

(1)重视新闻尤其是国际新闻业务。它积极扩展海外业务,并常以富有实效的独家新闻在同行竞争中取胜。1865年4月,美国总统林肯遇刺,路透社比欧洲所有新闻媒体早两天报道了这一震惊世界的突发事件。这些都极大地提高了路透社的声誉和影响。

(2)多年来,路透社在采集编辑新闻稿件时已基本形成了及时准确客观而充分的报道风格。

(3)重视经济信息服务和其他经济业务。目前它己成为世界经济信息的最大供应者,现在他还经营着多种经济业务,经纪业务方面所获得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百分之九十以上。

(4)重视技术,不断改进传播手段。为保证自己新闻信息的时效性,路透社在它创办早期就

己使用过火车信鸽等手段沟通信息,其后又较早地利用电报线路来传递信息。目前他的全部业务都是依靠先进的技术设备进行,每年还要拿出全年收入百分之四点五左右的资金用于新产品和新技术的研制与开发,以及安装新设备。

(5)适应时代,积极调整也是路透社长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他在20世纪前半期经历一系列经营权的混乱变更后,有家族控制的独资改组为股份公司。_战后,澳大利亚新闻联合社和新西兰报联社也先后参股,使得它发展成为一个跨国的国际性通讯社。

(6)改变了过去对于网络的保守的态度,通过网络提供各种互联网设计的服务。

(7)一百六十年来,英国国内没有经历过太大的动荡,政治局面相对稳定,经济发展也算稳定,这使得路透社的发展基本没有受到政局的影响,不像哈瓦斯社和沃尔夫社因政局的动荡而瓦解,而且一如既往的得以发展,这也是路透社能持续发展到现在的原因之一。

3. 简述新闻语言与公文语言的异同。

【答案】(1)新闻语言与公文语言的相同点

新闻语言与公文语言在某些方面确有近似之处,如都要简洁准确。

(2)新闻语言与公文语言的不同点

新闻语言与公文语言在传播的对话语境中有根本的不同:

①在新闻传播活动中,传者与受者处于平等的地位,除了信息本身的价值和语言本身的影响力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对受众做出限制和约束。

②在公文传递或官式语境中,传者与受者是有等级差别的,语言富有指令性。因此新闻语言如果带上了公文语言的权力色彩或者官式语境中的宣传腔儿,被受众破译出“我指示你照办’,,甚至“我打你通”以至“灌输说教”的意味,都有可能被拒绝接受。

③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是“用事实说话”,即传者的意图应该是相对隐蔽的,新闻语言还要做到在解码时不致使受众产生被人强迫的感觉而加以拒斥。

4. 简述新闻客观性原则的内涵及其在操作层面的要求。

【答案】(1)新闻客观的内涵

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新闻报道用事实说话,就是用新鲜事实来说理。客观性报道大致包含三层意思:

①要求记者在事实选择中不带偏见;

②记者应超然于所报道的事情之外;

③记者不应该对事实发表评论,把意见和事实分开,新闻报道只提供事实,评论才提供意见。

(2)客观性报道的操作方法

①完整(或称全面)。西方新闻学称为“多维的背景材料”,即要把构成该事件的主要事实和盘托出,给读者完整的印象,不能有意隐瞒某些材料。

②平衡(或称对等)。当社会上对某一事件有多种不同的意见,或双方当事人发生争执时,报道应让各种见解有同等的表达机会,不能在版面上(篇幅、播放时间)偏袒一方。

③非感情色彩的中性语言。在进行客观性报道时,要剔除感情色彩,尽量使用中性语言。 ④引语的运用。引语能使报道具有真实性,使读者觉得记者就在新闻现场聆听了原话或接触了消息来源,掌握了第一手材料。大量引用原文可以避免记者对某一事件的性质、意义、影响直接作出评判,避免由于判断失误造成的麻烦。

⑤避免记者直接发表意见。在纯信息的新闻报道中,客观性报道是主要的报道方法。

5. 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提出这一要求的理由是什么?

【答案】(1)导语写作的基本要求

①导语必须有实质性内容,不能虚晃一枪、空泛无物。

实质性内容是指新闻事实,或者事实中的要点,如某人讲话中特别值得关注的部分等。既然导语的任务是开门见山,报告新闻事实、吸引读者,它就不能不按照这个要求来写,否则,读者从导语中一无所获,甚至感到莫名其妙,便会对整篇消息失去兴趣。

②将最具新闻价值、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写进导语。

导语写作仅有明确、具体的事实还不够,记者必须将新闻事实中的精华挑选出来,写入导语。有三类材料应在首选之列:

a. 选用最新鲜的材料;

b. 选择最重要、最具影响力的材料;

c. 选用最有趣、最富戏剧性和人情味的材料。

③炼字炼句,力求简短。

导语小可太长,字数过多,一会淹没“亮点”、冲淡趣味性; 二会导致沉重,令读者失去耐心。为了保证导语的鲜明性和可读性,要尽可能把字数限制在30至50个(英文)字以内。长导语占的报纸栏目太多,往往行不通。

④力求优美生动。

导语应给人以美感,这是导语吸引读者的又一手段,也是导语写作的更高追求。导语的美,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开掘、反映出新闻事实内在的美; _是讲究文采,做到语言美。

(2)提出导语写作基本要求的理由

对导语写作提出上述基本要求,是由导语在消息中的地位和任务所决定。

①导语是消息的生命所在,位于消息的开头,是新闻的结果、提要和高潮,提示新闻精华,发挥着导读作用。

②导语的任务举足轻重。

人们之所以重视消息的导语,是因为导语肩负着十分重要的任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导语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项:

a. 导语开门见山,尽快地报告新闻事实,传递最新信息,使人“一眼便知”;

b. 吸引读者,使人“一见钟情”,导语的首要目的就是吸引读者;

c. 导语为全篇定音,导语确定了写作重点,明确了主题,决定了消息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