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苏州历史地理有关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力图揭示苏州兴起的地理基础,城市平面布局的演变、内城河的作用、园林建设的基本规律,旨在为苏州城市建设提供借鉴。 城市的兴起是历史自然选择的必然,是地理环境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中部,地处低丘到平原的过渡带,自然条件优越。苏州西郊至太湖沿岸的低山丘陵屏障是苏州城市兴起的依托,北、东、南三面的平原区是城市发展基地,娄江、吴淞江、东江(黄浦江)、太湖、阳澄湖、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为城市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水源。苏州水路交通便利,为苏州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腹地,尤其是隋代大运河开通后,苏州成为江南的航运中心,商业繁荣,手工业发展迅速,发达的工商业为苏州城市的兴起和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春秋时的苏州城采取以子城为中心,大城和郭城环套的配置形式。城市布局遵循“面朝后市”的定制,市场在阊门、都亭桥、鹤舞桥和临顿路一线,贵族居地在大城南部近宫城地区。战国时“造诸里大街”,开挖河道,初步奠定了苏州城市街衢水道并行,坊市由河衢纵横隔开地基本格局,秦汉以后,苏州平面布局“皆仍其旧”。五代吴越占据苏州,以砖砌筑重修苏州城,苏州城呈“亚”字型格局。宋代。城市布局有一条明显的空间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北起玄妙观的三清殿,通过正山门,南对官巷,过真庆坊的坊表,经子城官署主要建筑物,再南过吴会坊,出平桥,止于乌鹊桥.这条中轴线充分体现了整个城市的对称布局,元末,张士诚在苏州称王,增置了月城。明代苏州城市平面布局因袭过去,县署仍在城的北部,居民区多在城东部,商业市场集中在子城西北角的乐桥和利市桥一带。清代,阊门外上下塘街是踹布坊的集中地,城东是纺织业的集中地。随着人口的增加,近现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苏州城市逐步由单一结构向双元结构发展,城区向四周延伸,但总体上是向西扩展。 完整的内城河道使苏州城址稳定。内城河伸入市区,影响和制约着城市的格局。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人口的急增,内城河面狭窄,水源污染严重,城市排水、供水困难,且深受洪水威胁。因此,要治理内城河,必须疏通河道,调整工业布局。 苏州园林艺术精美,是我国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地理环境对苏州城市园林建设、园林风格具有决定性的影响。自然山水景观的分布决定了苏州园林多位于城西至太湖间。利用园林原有地形,叠山理水,溶自然与人工为一体,成为园林一大特色。苏州园林在我国园林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 最后,笔者在苏州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得到启示,对于苏州城市的扩展与布局,城市排水与供水,园林旅游资源的开发等诸方面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全文约30000余字,附图四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