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713历史地理学考研题库

  摘要

目录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713历史地理学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713历史地理学考研题库(二) . 12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713历史地理学考研题库(三) . 25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713历史地理学考研题库(四) . 37 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713历史地理学考研题库(五) . 47

一、名词解释

1. 基岩

【答案】基岩是指地球陆地表面疏松物质(土壤和底土)底下的坚硬岩层,它是风化作用发生以后,原来高温高压下形成的矿物被破坏,形成一些在常温常压下较稳定的新矿物,构成陆壳表层风化层之下的完整的岩石。作为工程地质概念的基岩是指作为地基的岩石,而岩层是指呈层状的岩石,一般沉积岩和沉积岩的变质岩为层状岩石,完整基岩是指桩基嵌入的岩石无裂隙、节理、风化等情况。

2. 红壤和黄壤

【答案】红壤为发育于热带和亚热带雨林、季雨林或常绿阔叶林植被下的土壤。其主要特征是缺乏碱金属和碱土金属而富含铁、铝氧化物,呈酸性红色。红壤在中亚热带湿热气候常绿阔叶林植被条件下,发生脱硅富铝过程和生物富集作用,发育成红色,铁铝聚集,酸性,盐基高度不饱和的铁铝土。红壤、黄壤、砖红壤可统称之为铁铝性土壤。

黄壤发育于亚热带湿润山地或高原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故名。集中分布于南北纬度23.5°~30°之间。

3. 隐域性

【答案】隐域性指由地势起伏而导致水平地域结构发生异化的现象,又称内地带性地域。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

4. 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

【答案】矿物的光泽和透明度是矿物的光学性质的一部分,是矿物的特征,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光泽分金属光泽、半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三类,后者又分金刚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与松脂光泽、丝绢光泽、珍珠光泽、土状光泽等。透明度分透明与不透明两类。

5. 限制因子

【答案】当一个或几个生态因子的质或量,低于或高于生物的生存所能忍受的临界限度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就会受到限制,甚至引起死亡,这种接近或超过耐性上下限的生态因子称作限制因子。生态因子对于生物的生存并非总是适宜的,因为地球上各种生态因子的变动幅度非

常大,而每种生物所能耐受的范围却有一定的限度,例如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水分条件往往是植物生存的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和限制强度随时间地点而变化,也因生物种类和其发育阶段不同而异。即凡是限制其他生态因素对生命活动发挥正常显著作用的生态因素。

6. 黄土地貌

【答案】黄土地貌是发育在黄土地层(包括黄土状土)中的地形。黄土是第四纪时期形成的陆相淡黄色粉砂质土状堆积物。典型的黄土地貌的特征有:①沟谷众多、地面破碎;②侵蚀方式独特,黄土地貌的侵蚀外营力有水力、风力、重力和人为作用,它们作用于黄土地面的方式有面状侵蚀、沟蚀、潜蚀(或称地下侵蚀)、泥流、块体运动和挖掘、运移土体等;③沟道流域内一般有三级地形面。地貌类型主要有黄土沟间地、黄土沟谷和独特的黄土潜蚀地貌。

7. 地缝合线

【答案】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现在阿尔卑斯一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

8. 土壤有机质

【答案】土壤有机质是指存在于土壤中的所有含碳的有机化合物。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十分广泛,主要包括土壤中各种动物、植物残体,微生物体及其分解和合成的各种有机化合物;土壤有机质可分成腐蚀质和非腐蚀质,微生物是土壤有机质的最早来源。土壤有机质是土壤固相部分的重要组成成分,尽管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只占土壤总量的很小一部分,但它对土壤形成、土壤肥力、环境保护及农林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9. 风积地貌

【答案】风积地貌是指被风搬运的物质,在某种条件下堆积形成的地貌。风积地貌主要是指沙漠地区的沙丘而言,沙丘的形成和发育受风力、地面形态、水分、植被及沙源供应等条件的影响,风速、地面结构、下垫面性质改变或遇障碍物等,都会改变风沙流的容量,从而造成沙丘形态的复杂多样。一定的风力具有一定的输沙能力,它所能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容量,其实际搬运的沙量称为风沙流的强度,两者比值称为风沙流的饱和度。

10.降水量

【答案】降水量是指降落在地面上的雨雪雹等,未经蒸发,渗透流失而积聚在水平面上的水层厚度。单位时间内降水量越多,降水强度越大,反之则降水程度越小。

二、简答题

11.简述地球外部构造如何?

【答案】地球的外部构造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圈层。

(1)大气圈

大气圈指环绕地球的由气体组成的圈层,是地球最外部的圈层。由于大气圈的存在,挡住了绝大多数飞向地球的陨石,拦截了大部分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和来自宇宙的高能粒子流,保护了地球生命免遭外来的打击。因此,大气圈是地球表面和生命的盾牌。

(2)水圈

水圈指地球表层由各种形式存在的水组成的圈层。地球上的水分布于海洋、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其97%以上是液态。这些水体通过蒸发、降水、下渗和径流等形式,处在不断地变换之中,由此构成水循环。

(3)生物圈

生物圈是指地球生物及其分布范围所构成的一个极其特殊又极其重要的圈层。在地理环境中,生物圈并不独占任何空间,而是分别渗透于水圈,大气圈下层和地壳即岩石圈表层。生物圈的形成是大气、水、生物与岩石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它也对其他圈层发生巨大作用。

12.土壤纵剖面的分层特征。

【答案】(1)土壤剖面是指从地表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也可将土壤剖面理解为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它是由性质和形态各异的土层重叠在一起构成的,是一个不断演化和发育的自然实体。这些土层大致呈水平状,是土壤成土过程中物质发生淋溶、淀积、迁移和转化形成的。一般将这些土层称为土层或土壤发生层,每一种成土类型都有其特征性的发生层组合,形成不同的土壤剖面。土壤剖面是重要的土壤形态特征。

(2)一般把自然土壤剖面发生层从上到下划分为有机层(O ), 腐殖质层(A ). 淋溶层(E )、淀积层(B ), 母质层(C )和母岩层(R )。兼有两种主要发生层特性的土层称之为过渡层。

(3)耕作土壤是长期受人为耕作、施肥、灌溉、管理和稳定种植农作物的土壤,其剖面构造与自然土壤不同,其基本划分为耕作层(A 11)、犁底层(A 12)、心土层(C 1)和底土层(C 2)。

13.简述土壤的演进阶段及各阶段特征。

【答案】土壤的演进是一个连续的变化过程,但这种变化非常缓慢(比植物群落的演替还要

,以至许多人误认为土壤是没有变化的。为了研究的方便,土壤学家常按发育程度把土壤慢得多)

的发育划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

(1)原始阶段:土壤尚未发育的原始母质。

(2)幼年阶段:土壤开始发育,有机质在表土积累,出现土层分化,但一般只有A 层和C 层,土壤在很大程度上仍保留有母质性质。这一阶段的土壤称为AC 土壤或幼年土壤

(3)壮年阶段:土壤继续发育,林溶层之下出现淀积层B ,基本上具备了完善的土壤层次,出现ABC 型剖面,称为成熟土壤。

(4)老年阶段:土壤发育缓慢并趋于稳定。土层间的性质差异加大,在某些条件下出现强烈淋溶的E 层,这个时期的土壤称为老年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