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916中国地理[专业硕士]之自然地理学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简答题
1. 自然地理学的研咒对象是什么?
【答案】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
(1)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
该“表层”是具有独特的物质结构状态和一定厚度的圈层,在地理文献中称为“地理圈”、“地理壳”、“景观壳”或“地球表层”。
(2)自然地理学研究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
人类是干扰和控制自然地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人类作用下,现代自然环境己经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许多地区在天然环境背景下变为人为环境。人类活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人类就受益于自然界,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比较协调或和谐,一些自然资源就可得到不断更新;相反,资源就会受到破坏,环境质量下降,生态失调,人类必将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2. 生态系统的组分有哪些?
【答案】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形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具有一定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各组分按照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形成结构执行一定的功能。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由四类成分构成,即非生物成分、生物成分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二个类群。
(1)非生物成分包括太阳辐射能、H 2O 、CO 2、O 2、各类无机盐和蛋白质、脂肪、糖类、腐殖质等有机物质。它们是生物赖以生存的物质和能量源泉
(2)生产者包括所有的绿色植物、蓝藻、为数不多的光合细菌与化学能合成的细菌,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自养成分,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把从环境中吸收的无机物合成为葡萄糖、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质,并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质中,为一切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所以它们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成分。
(3)消费者包括各类动物,属于异养生物。它们不能利用太阳能制造食物,只能依靠植物为食物获取所需的能量,维持其生存。消费者根据其食性不同又分为:
①植食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物资源的动物,属于第一级消费者。
②肉食动物,以捕捉动物为主要食物的动物叫做肉食动物。
(4)分解者主要指细菌、真菌和一些原生动物。它们把动植物的排泄物和死亡有机残体等复杂有机物逐渐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被生产者重新吸收利用,所以分解者又称为还原者,它们在有机物的降解过程中获得能量和营养物质。分解者广泛分布于生态系统中,不停地
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发生循环。
3. 径流阶段及特征。
【答案】径流主要由降水、流域蓄渗、坡地汇流和河网汇流等环节组成。
(1)降水是大气向流域空间的供水过程。它为径流形成提供主要水源,是流域生成径流的必要条件。降水不仅有雨、雪等形态上的不同,而且时间和空间分布也不均匀。降水的这些特点使径流形成极为复杂。
(2)流域蓄渗指雨水耗于植物截留、下渗和填洼等综合过程。降雨被植物茎叶拦截的现象称截留。水分从地面渗入土壤的过程称下渗。水分停蓄在地面洼陷处称填洼。降水之初,除降落在河槽水面和不透水面积上的一小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径流外,大部分并不立即产生径流,而是被植物截留、渗入土壤和充填地面洼地。降落在透水面上的雨水将全部渗入土壤;大于下渗能力时,雨水除按下渗能力入渗外,超出下渗能力的部分便形成地面径流,通常称它为超渗雨或净雨(有效雨量)。下渗的雨水,一部分滞蓄在土壤中,随后经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发而损耗;一部分继续向下运行,遇到相对不透水层时,形成表层流;如果此时土壤饱和层接近地面,则可产生饱和坡面流。当下渗水流到达地下水面后,则形成地下径流。因此,蓄渗过程与各种径流成分的生成有密切的关系。
(3)坡地汇流
指水流沿坡地向河网的流动和汇集过程,它包括坡面汇流、表层汇流和地下汇流。坡面汇流首先在降雨满足了蓄渗的那部分面积上开始,然后,产生汇流现象的面积逐渐扩大。坡面汇流的流动形式往往是许多时分时合的沟流。当雨强较大时,也可旱现为片流。在流动过程中,坡地汇流一面继续接受降雨补给,一面又继续下渗,直到降雨终止后,地面滞蓄消尽(见地面滞留)坡面汇流即停止。表层汇流和地下汇流是水流在有孔介质中在重力作用下的流动。它们的汇流速度比坡面汇流低,其中地下汇流最慢,在降雨终止后它们并不立即停止,而要延续很长一段时间。在径流形成过程中,坡地汇流实质上是在蓄渗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径流成分,在坡地范围内,在时间上的第一次再分配。通常把三种径流成分加入河网的过程口y 总入流。
(4)河网汇流
指水流沿河网中各级河槽向出口断面的汇集过程。水流注入河槽在重力作用下,向河流下游流动,在运行中不断接纳各级支流的来水和旁侧入流的补给,使水量不断增加,最终在出口断面形成流量变化过程。当一次降雨形成的水流全部流出流域出口断面时,一次径流形成过程即告结束。河网汇流是三种径流成分在时间上的第二次再分配。
4. 黄河长江的水文特征和其水资源利用异同点及原因。
【答案】(1)我国常以河流径流的年内动态差异为标志将河流分为:
①东北型河流,包括东北地区的大多数河流;
②华北型河流,包括辽河、海河、黄河以及淮河北侧各支流;
③华南型河流,包括淮河南侧支流,长江中下游干支流,浙、闽、粤沿海及台湾省各河及除
西江上游以外的珠江流域大部分;
④西南型河流,包括中、下游干支流以外的长江、汉水、西江上游及云贵高原的河流;⑤西北型河流,主要包括新疆和甘肃河西地区发源于高山的河流;
⑥内蒙古型河流
⑦青藏高原型河流。这种分类方式反映各类型河流的年内变化特征及其分布规律。
(2)黄河属于华北型河流,其主要特征是:
①每年有两次汛峰,两次枯水,3-4月间因上游积雪消融和河冰解冻形成春汛,但不及东北型河流显著。
②夏汛出现于6月下旬至9月,和雨期相符合,径流系数5%~20%,夏汛与春汛间有明显枯水期,有些河流甚至断流,造成春季严重缺水现象。
③雨季多暴雨,洪水猛烈而径流变幅大,如黄河陕县站最大流量与枯水期流量之比为110:1。
(3)长江属于华南型河流,其特征是:
①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区,有充沛的雨量作为河水主要来源,径流系数超过50%,汛期早,流量大。
②雨季长,汛期也长,5~6月有梅汛,7~8月出现台风汛。
③最大流量和最高水位出现在台风季节,当台风影响减弱时,雨量减小,径流量亦减小,可发生秋旱。
5.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哪些? 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1)生物适应性定义:
生物的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与其生存的一定环境条件互相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这种适应对于保证生物生长、发育和传留后代有着重要意义。
(2)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
①植物方面,深入土壤的根系,直立于地面上的茎枝和形状扁平、面幅广阔的叶子,都是植物竭尽所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体现。仙人掌叶子退化成针刺,减少水分蒸腾,肥厚的肉质茎贮存大量水分以适应炎热的气候条件。
②动物方面,许多动物借助于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躲避捕食者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就是最好的例子。
(3)适应性的产生:
这些适应,都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的长期相互作用、自然演化的结果。
6. 何谓湖泊? 世界湖沼面积在迅速缩小是如何造成的? 有何危害?
【答案】(1)湖泊的定义:
湖泊是陆地表面洼地积水形成的比较宽广的水域,是湖盆、湖水和湖中物质相互作用的自然综合体。
(2)造成湖沼面积缩小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