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师范大学生命学院842自然地理学综合考研强化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海积地貌
【答案】海积地貌是指进入海岸带的松散物质在波浪推动下移动,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堆积起来的各种地形。其类型主要有:①海滩,即平行于海岸线延展的平缓堆积地形;②沿岸堤,是指在高潮线附近,由波浪引起的泥沙横向移动形成的大致平行海岸的堤状地形;③砂坎,是指离岸有一定距离,平行海岸,由砂质沉积物组成的垅岗地形;④砂嘴,是指在海湾处由泥沙堆积形成的,一端与陆地相连,尾部伸入海中的垅岗地形;⑤泻湖,是指被砂坎、砂嘴隔离的海滨浅海湾;⑥连岛砂坝,是指岛屿靠海岸一方,泥沙堆积成的,可使海岛同海岸连接起来的堆积地形:⑦海积阶地,是指由海水的堆积作用和海岸的上升而形成的海边平坦宽阔台阶状堆积地形。
2. 潮汐
【答案】潮汐是指海洋水面因受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而定时上升,在潮汐循环中,自低潮至
,晚上的称为“汐”,合称为“潮其后一个高潮的潮位变化过程。古代称白天的河海涌水为“潮”
汐”。现代社会习惯上把海面垂直方向涨落称为潮汐,而海水在水平方向的流动称为潮流,在不考虑其他星球的微弱作用的情况下,月球和太阳对海洋的引潮力的作用是引起海水涨落的原因。潮汐不仅可发电、捕鱼、产盐及发展航运、海洋生物养殖,而且对于很多军事行动有重要影响。
3. 流域
【答案】每一条河和每一个水系都从一定的陆地面积上获得补给,这部分陆地面积就是河流和水系的流域,也就是河流和水系在地面的集水区。流域一般包括上游、中游、下游和河口等地理单元,涵盖淡水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水是流域不同地理单元与生态系统之间联系的最重要纽带。
4. 生物多样性
【答案】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
①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的长期演化过程中,遗传物质的改变(或突变)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②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核心;
③生态系统是各种生物与其周围环境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5. 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
【答案】相对年代法是指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等准则,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
6. 大陆岛
【答案】大陆岛是指位于大陆附近,在地质构造上与邻近的大陆有密切的联系的岛屿。大陆岛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它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但它的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例如,马达加斯加岛、斯里兰卡岛、科西嘉岛、新地岛、格陵兰岛、我国的台湾岛和海南岛。许多大陆岛常成列分布在大陆外围,形成弧形列岛,亚洲大陆东岸的弧形列岛最典型。
7. 生物群落
【答案】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其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和结构、优势种、相对丰盛度、营养结构等。生物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主要有营养关系、成境关系和助布关系三类。营养关系和成境关系在生物群落中具有最大意义,是生物群落存在的基础,正是这两种相互关系把不同种的生物聚集在一起,把它们结合成不同规模的相对稳定的群落。
8. 土壤生态系统
【答案】土壤生态系统是土壤中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相互作用通过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构成的整体,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一个亚系统。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以及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其功能主要表现在系统内物质流和能量流的速度、强度及其循环和传递方式,不同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各不相同,反映了土壤生产力相异的实质。土壤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可通过人为管理措施加以调节和改善。
9. 黄土和黄壤
【答案】黄土指的是在干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多孔性具有柱状节理的黄色粉性土,湿陷性黄土受水浸湿后会产生较大的沉陷。黄土以砂粒、豁土和少量方解石组成的棍合物。呈浅黄或黄褐色,内部空隙较大,用手搓捻容易成粉末。
黄壤发育于亚热带湿润山地或高原常绿阔叶林下的土壤。酸性,土层经常保持湿润,心土层含有大量针铁矿而呈黄色,故名。集中分布于南北纬度23.5°-30°之间。
10.沉积作用
【答案】沉积作用是被运动介质搬运的物质到达适宜的场所后,由于条件发生改变而发生沉淀、堆积的过程。广义的沉积作用指造岩沉积物质进行堆积和形成岩石的作用,包括母岩的解离、解离物质的搬运和在适当场所的沉积、堆积,以及经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变化,固结为坚硬
岩石的作用;狭义的沉积作用指介质中悬浮状物质的机械沉淀作用。按沉积环境可分为大陆沉积与海洋沉积两类;按沉积作用方式可分为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三类。
二、简答题
11.地球的水圈由哪些水体组成?
【答案】地球上各种矿物中的化合水、结合水、岩石圈深部封存的水及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大气水分和冰雪共同构成地球的水圈。其中海洋是水圈的主体,其面积约占全球表面积的71%,水量占全球水量的97%以上。
12.自然地理学与相关学科有哪些关系?
【答案】(1)与其他地理分科的关系
作为地理学分科的自然地理学与地理学的其他分科有密切关系。区域经济地理研究必须与区域自然地理研究结合进行。
(2)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和生物科学也有密切关系。
①部门自然地理学便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②自然地理学正是通过部门自然地理学与其他地学学科或生物科学处于紧密联系之中。 (3)自然地理学的新发展
当代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导致一门新的综合性学科即环境科学的形成。它汇集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及社会科学,共同对这个新领域进行综合研究。自然地理学也参与其中。自然地理学既可运用自己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也可以从中得到促进和提高,使本门学科更具有生命力。
13.解释地球公转运动带来的地理效应。
【答案】(1)地球公转运动
地球按照一定的轨道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其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也是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高空看来,地球公转和自转都呈反时针方向。
(2)地球公转带来的地理效应
①昼夜长短的变化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使太阳直射点发生南北移动,因此,除了在赤道和春秋分日外,各地的昼弧和夜弧都不等长。
②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对于地平的高度角。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地面或得太阳热能的多少。太阳高度最大的时候,地面上得热最多(光束面积、途径短)。一日之内,太阳以不同的高度照射地面。正午时刻,它升的最高,称正午太阳高度。由于地球的公转,在不同的日期内,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是不同的。
③四季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