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836自然地理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变质岩
【答案】变质岩是指受到地球内部力量(温度、压力、应力的变化、化学成分等)改造而成的新型岩石。该岩石具有特定的比重、孔隙度、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等物理性质,一般分为正变质岩和副变质岩两大类。固态的岩石在地球内部的压力和温度作用下,发生物质成分的迁移和重结晶,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它是组成地壳的主要成分,是建筑、钻探、掘进等工程需要考虑的因素,也是各种矿产资源赋存的载体。
2. 地壳与地幔
【答案】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为35km ,在大洋下平均厚5km 。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莫霍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就是地幔,其体积占地球的33%,质量占68%,平均密度3.8~5.6g/cm,地幔分上下两层。
3. 地壳
【答案】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底界为莫霍洛维奇不连续面。其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平均化学组成与花岗岩相似,称为花岗岩层,亦有人
;下层富含硅和镁,平均化学组成与玄武岩相似,称为玄武岩层,也有人称之为称之为“硅铝层”
“硅镁层”。在大陆和海洋均有分布,是连续圈层;两层以康拉德不连续面隔开,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 ,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海洋厚度较小。
4. 自然地理学
【答案】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研究对象包括天然的和人为的自然地理环境,它具有一定组分和结构,分布于地球表层并构成一个地理圈。自然地理学的分科主要涉及两个层次: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整体特征的称为综合自然地理学;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称为部门自然地理学。它们包括该系统两级组织水平的研究。
5. 假整合
【答案】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邻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表明发生上升运动
3
使沉积作用一度中断,而后下沉堆积了上覆新地层。
6. 生态平衡
【答案】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出的稳定状态。它们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影响逐渐趋于相对稳定少变,这种自然现象称为生态平衡或自然平衡。
7. 自然区划
【答案】地表自然界受不同尺度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分化为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各级自然区之间都存在特征差异性,自然区内部则具有相对一致性。自然区划的原则有①发生统一性原则②相对一致性原则③空间连续性(区域共扼性)原则④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等。
8. 垂直自然带
【答案】垂直自然带是指在垂直地带性规律支配下,具有一定高度的山体所产生的由下而上的带状更迭。气候、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联系形成的自然带,随海拔高度增高形成垂直自然带,山地自然环境比低平地区复杂,所以山地垂直自然带比水平自然带更为复杂,任何一个山地垂直自然带,总是在相应的水平自然带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与水平自然带相一致的山麓自然带,称为垂直自然带基带;一般说来,山地所处地理纬度愈低、气候愈湿润、相对高度愈大,垂直自然带表现愈完整。
9. 土壤剖面
【答案】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向下挖掘所裸露的一段垂直切面。不同类型的土壤,具有不同形态的土壤剖面,因此,土壤剖面可以表示土壤的外部特征,包括土壤的若干发生层次、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等。土壤剖面深度一般在两米以内,通常由人工挖掘而成,供观察和研究土壤形态特征用;因修路、开矿或兴修水利设施时显露的土壤垂直断面称自然剖面。
10.潜水
【答案】潜水是埋藏在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之上,具有自由表面的重力水。潜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基岩表层裂隙带或灰岩溶洞中,其自由水面称潜水面,地表至潜水面间的距离为潜水埋藏深度,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含水层的厚度;潜水层以上没有连续的隔水层,不承压或仅局部承压,补给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其他地下水,它是重要的供水水源,通常埋藏较浅,分布较广,开采方便,但易受污染。
11.变质作用
【答案】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
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无论什么岩石,当其所处的环境发生变化后,岩石的成分、结构和构造等往往也要随之变化,以便使岩石和环境之间达到新的平衡关系,于是就把其中由内力作用引起的岩石的变化总称为变质作用,基本上是在固态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
12.土壤形态
【答案】土壤形态是指土壤和土壤剖面外部形态特征。如土壤剖面构造、土壤颜色、质地结构、土壤结持性、孔隙度、干湿度、新生体和侵入体等。这些特征可以通过观察和感觉来认识。土壤的这些特征是成土过程的反应和外部表现,以土壤的外部形态,可以区分土壤和风化壳的差别,也是区别各土类的重要依据。
二、分析题
13.试述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
【答案】现代地理学的显著特征和发展趋势有:
(1)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高度综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大,其影响也愈加显著。地理学应十分重视人文因素的影响及其反馈的研究,重视和发展与人文因素有关的分支学科,并促进其与自然地理学各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无论从地理学发展史、地理思维和社会实践看,统一的地理学或综合地理学是客观存在的,并且是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这种综合在地理学内部表现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的相互渗透,重大的自然地理过程纳入了人类活动因素的驱动力研究,而人文地理研究也将资源环境作为作用因素和决策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2)深化微观研究,探究地理事物的成因和变化机理
地理学微观研究的深化主要表现在由静态、类型和结构的研究转变向动态、过程和机理的研究以及进一步的动态监侧、优势调控和预测预报等。自然地理侧重生物、化学和物理过程的研究,人文地理侧重经济、文化和社会过程的探讨。
(3)进一步拓展地理学的应用研究领域
20世纪80年代以前,地理学的决策支持研究在我国主要集中在农业发展、工业的资源开发和利用、重大项目的选址、区划和区域规划领域。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重视,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灾害防治、城市和农村发展等问题成为地理学应用研究的热点,3S 技术应用产业化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有力地增强了地理学研究成果的应用价值。
(4)研究方法和技术的现代化
地理学经历了从个别地理知识的记载到地理现象的归纳解释,从定性的文字措述到定量化揭示地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过程,从最初的多元统计与线性规划的应用,到后来系统科学、灰色描述、模拟实验在人地相互关系、自然过程模拟、社会发展因子相关分析等方面的应用,到今天对地观测系统、全球定位系统和卫星网络通讯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大大提高了地理研究的效率和质量。现代地理学也正在从经验科学走向实验科学。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