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819民间文学概论考研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堪舆

【答案】堪舆又称“风水”,是相地、相墓之术。堪,地突之意,代表“地形”之词; 舆,“承舆”即为研究地形地物之意,着重在地貌的描述。古人受“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说的影响,就将天体运行、宅地方位和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风水理论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因此,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墓址,都要请风水先生看风水。至今,这种习俗在民间还有小小影响。

2. 《中华全国风俗志》

【答案】《中华全国风俗志》是近现代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社诗人胡朴安在20世纪20年代初编成的一部有广泛用途的全国风俗百科全书。全书按照各省区的行政区划分编排体例,分设条目,对全国风俗首次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编辑。本书体现了胡朴安的编辑思想,同时标志着我国近代风俗志的编纂进入了新里程。《中华全国风俗志》至今为中外文化学术界,特别是民俗学研究者看重。

3. 艺诀

【答案】艺诀是艺人们根据自身修养、演出实践、艺术规律认识等方面内容,编成的顺口而又便于记忆的艺谚短句,又称艺谚或口廖。其特点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语句工整,有韵有节,易于记忆传诵。不少古代戏曲论著都辑录有广为流传的谚诀,如《曲律》中的“三绝”、“五不可”、“两不辨”; 《度曲须知》中的“出字总诀”、“收音总诀”; 《梨园原》中的“曲白六要”、“身段八要”等; 但更多的是在戏曲艺人中口头流传。

4. 民俗

【答案】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又称民间风俗。在我国,“民俗”一词很早就己出现,《礼记·淄衣》:“故君民者,章好以示民俗。”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布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的一种基本力量,同时也是民众习得、传承和积累文化创造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

5. 本草学

【答案】本草学是指中国古代的药物学。因古代药物学著作多称“本草”,故有此称。其内容为记述各种药物之名称、性状、功能、主治、产地,以及采取、保存、加工等各方面的知识。在后

世的本草学著作中,除药物知识外,还附载许多配合应用的范例,称为“本草附方”。西汉末期,“本草”之词出现。从这时起,中国传统医学中的药物学,具有自身独立的地位。东汉时期出现了现知的最早专著——《神农本草经》。此后,本草之学发展迅速,六朝时以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为划时代的代表作品; 唐代朝廷颁布《新修本草》,有“药典”之称; 宋代官方多次修订本草,其中以《证类本草》最为知名; 明代大医学家李时珍耗尽毕生精力,完成了《本草纲目》,被后人称之为药物学方面的百科全书。

6. 花儿

【答案】花儿是广泛流行于我国青海、甘肃、宁夏、新疆等西部省区的民歌,被誉为大西北之魂。花儿起源于古称河州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居住在这里的汉、回、藏、东乡、保安、土、撒拉等各族群众,无论在田间耕作,山野放牧,外出打工或路途赶车,只要有闲暇时间,都要漫上几句悠扬的“花儿”。每年春季,甘肃、青海等地都会举办大型的花儿会,农牧民们身着节日盛装,扶老携幼,浪山赶会,蔚然成风。

7. 顾颉刚

【答案】顾颉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史学大师。他将史学上的创见运用到民间文学、民俗学领域来,为之贯注新血液,探讨新方法。他在孟姜女故事和歌谣学、民俗学诸方面的研究,赢得了很高的荣誉。其主要论著有《古史辨》、《崔东壁遗书》、《当代中国史学》、《汉代学术史略》等。

8. AT 分类法

【答案】A T 分类法是国际上通用的故事情节类型分析法。1910年,芬兰的阿尔奈发表《故事类型索引》一书,分析比较了芬兰和北欧其他一些国家民间故事,将这些故事的同一情节的不同异文归为一个类型,并写出简洁的提要,然后分类编排,统一编号。1928年,美国的汤普森出版了《民间故事类型索引》,根据更大范围的民间故事资料对阿尔奈的体系进行了补充和修订。这一人的分类体系被合称作“阿尔奈—汤普森体系”,简称“A T 分类法”。它的特点是把题材类型和母题情节索引结合在一起,是当今世界流传最广的一种分类方法。

二、简答题

9. 民俗之所以能够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传承,你认为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还是人们的精神信仰? 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民俗之所以能够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传承,其决定因素既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也包括人们的精神信仰。这种看法是在对民俗的界定和各种“民俗”观念的对比、观照中形成的。

(1)对民俗的界定

民俗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把握它的范围,应该对“民间”(folk )和“风俗”(lore )

二词的含义加以认真的考察。民间,是指民众中间。它对应官方而言。概而言之,除统治集团机构以外,都可称作民间。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广大中、下层民众。“风俗”一词,指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即令统治阶级中的成员,也有公务活动与私人生活之别。在公务活动中,他们必须遵从官方的定制; 在个人生活中,他们除了保存着上层社会的某些生活习惯外,基本上也与本民族共有的习俗惯制取一致的态度。

(2)历史上的“民俗”观

①文化遗留物说

这是英国早期文化进化学派的观点,他们认为,民俗是一个己发展到较高文化阶段的民族中所残存的原始观念与习俗的遗留物,就像人由猿猴进化而来,身上残留着一根尾椎骨一样。

②精神文化说

这也是英国学者们的观点。在国际民俗学界流行了相当长时间。英国民俗学会1914年出版的《民俗学手册》中,有一段话形象地表明了这种观点,它常常被人引述:“引起民俗学家注意的,不是耕犁的形状,而是耕田者推犁入土时所举行的仪式; 不是渔网和渔叉的构造,而是渔夫人海时所遵守的禁忌; 不是桥梁或房屋的建筑术,而是施工时一的祭祀以及建筑物使用者的社会生活。”

③民问文学说

这种观点认为,民俗即民间文学,主要流行于美国和苏联。例如,美国学者厄特利将民俗定义为“口头传承的文学艺术”,将习惯、宗教、语言、工艺等排斥在外。在苏联,民俗仅指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在中国,由于种种原因,过去研究得比较多的民俗现象,也主要是民间文学。

④传统文化说

这是西方普遍流行的观点,即把民俗仅限于传统之中,将生活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民俗排斥在外。1961年,厄特利曾对西方流行的21种民俗定义进行关键词分析,结果发现,“传统”一词出现率最高,达13次,可见这种观点带有普遍性。

(3)民俗传承的决定因素包括物质生产方式、精神信仰两方面随着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普遍倾向于对民俗概念的广义理解。民俗是人民大众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既包括农村民俗,也包括城镇和都市民俗; 既包括古代民俗传统,也包括新产生的民俗现象; 既包括以口语传承的民间文学,也包括以物质形式、行为和心理等方式传承的物质、精神及社会组织等民俗。民俗虽然是一种历史文化传统,但也是人民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民俗事象纷繁复杂,从社会基础的经济活动,到相应的社会关系,再到上层建筑的各种制度和意识形态,大都附有一定的民俗行为及有关的心理活动。总体说来,大略可以分为四部分: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民俗、语言民俗,而民俗之所以能够为世世代代的人们所传承,其决定因素既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它包括人们的精神信仰。

10.人物传说有哪些艺术特点?

【答案】人物传说以人物为中心,记叙他们的事迹的民间传说,包含着民众对这些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