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981中国音乐史之中国古代音乐史复试笔试最后押题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曾侯乙编钟

【答案】曾侯乙编钟是曾侯乙墓葬中出土的一套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该墓葬位于湖北省随县城郊的擂鼓墩,1978年出土。全套编钟65件,其中雨钟45件,钮钟19件,搏钟1件,分列8组,分三层悬挂于高大的钟架之上。总重量2567公斤,最大的雨钟高153.4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一件高20.2厘米,重2.4公斤。每个雨钟都可以敲击出两个乐音,在隧、鼓部镌刻着该乐音的音阶名称。编钟音色优美,音质纯正,总音域跨度为5个八度,基调和现代的C 大调相同,中心音乐十二律齐备,可以在3个八度内构成完整的半音阶,也可以在旋宫转调的情况下,演奏七声音阶的乐曲。曾侯乙编钟上共刻有2828字的错金铭文,铭文中使用的乐律学术语己经达到了相当的精密程度。上层19枚钟的铭文较少,只标示着音名,中下层45枚钟上不仅标着音名,还有较长的乐律铭文,详细地记载着该钟的律名、阶名和变化音名等。这些铭文,便于人们敲击演奏。根据编钟中一件铜博上的铭文可以判断,该墓葬下葬于公元前433年,属于战国初期墓葬。曾侯乙编钟的出土,向世人展示了战国时期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水平,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荀勖笛律

【答案】荀勖笛律是西晋律学家荀勖于晋泰始十年(274)制成的定律法,又名晋泰始笛律。笛律是管律的一种,在不设钟馨的场合,奏乐时据这种特制的笛来为弦乐器和歌唱确定调高。晋泰始以前的笛律,往往凭经验制作无严格律数,笛律有严格律数的,以荀勖笛律为代表。荀勖笛律形状如现在直吹的箫,全套12支笛各适用于吹奏一调,应十二律。每笛开六孔,可吹奏正声调、下徵调、清角调三种不同形态的七声音阶,即荀勖所谓“三宫二十一变”。

3. 燕乐半字谱

【答案】燕乐半字谱是唐代以乐器音位和手法为基础的谱式,亦称半字谱。唐代的燕乐半字谱存在着弦索谱系统和管色谱系统两个分支,前者以唐琵琶谱和五弦琵琶谱为主体,后者用于筚篥、笛子等吹管乐器。二者在史籍中都有所记载,但读谱法均己失传。目前可见实例如1900年在敦煌藏经洞发现的五代后唐明宗长兴四年(933)抄写的琵琶曲谱《敦煌曲谱》。一般认为,燕乐半字谱的管色谱系统是工尺谱的一种早期形式。

4. 简要介绍明清时期说唱音乐的发展情况。

【答案】明清时期说唱音乐十分盛行,在众多的说唱音乐中,影响较大的有弹词、鼓词和牌子曲三类。

(1)弹词流行于我国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由说(说白)、噱(穿插)、弹(伴奏)、唱(唱词)四部份组成的。通常认为,弹词是由宋代的陶真发展而来的。弹词因流传地区不同,有不同的地方色彩,如苏州弹词、扬州弹词、长沙弹词等,影响最大的当属苏州弹词。苏州弹词语言分“土音”和“国音”两大类,伴奏多用琵琶、三三弦等弹拨乐器,其名称由来当与乐器特点有关。演唱形式有一人的单档、二人的双档和三人的三档。清嘉庆、同治年间,弹词艺人中俞秀山、陈遇乾、马如飞三人以创腔著称,分别创立了俞调、陈调和马调。

(2)鼓词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地区。鼓是最为重要的伴奏乐器,演员边演唱边击鼓,因而得名。鼓词的前身有可能是宋代的“鼓子词”,明代称为“词话”。鼓词在清初有较大发展,盛行于北方,尤其流行于山东、河北一带。小型鼓词只用一个曲调不断反复演唱,长篇鼓词叫做“大书”,摘唱其中的精彩段落叫做“段儿书”。鼓词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大鼓”的形式,如梨花大鼓、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以京韵大鼓影响最大,其演唱以京音为基础,并借鉴京剧的发音吐字方法,伴奏乐器除鼓、板外,还增加了三弦和四胡。清末民初,著名京韵大鼓表演家刘宝全,创立了“刘派京韵”风格。

(3)牌子曲是明清时期流行的民间小曲以一定形式连接起来的套曲,用于演唱某种故事情节,也是各种曲牌体说唱的统称。如京津的单弦牌子曲、山东的聊城八角鼓等。伴奏乐器以三弦为主,南方常用琵琶、二胡、扬琴等。

5. 诗经

【答案】《诗经》又称“诗三百”,是春秋末年产生的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现存305篇,收集了从西周初期到春秋末期共500多年间的诗歌作品。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共160篇,包括15国的民歌,内容丰富多彩,曲式结构变化多样,表演形式独到新颖,是《诗经》中的精华。雅共105篇,大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分大雅和小雅,多是反映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同情人民的作品。颂共有40篇,词语晦涩难懂,多为祭祀宗庙祖先的乐舞。

6. 郑卫之音

【答案】郑卫之音广义是指一切非官方的民间音乐,即与正统雅乐相对应的民间俗乐; 狭义主要是指春秋时期在各个诸侯国兴起的郑、卫国地区的民间音乐。郑、卫二国乃商遗民聚居地,因而郑卫之音实际上是一种保留了浓郁商族音乐风格的民问音乐。后世儒者扩大了郑卫之音的内涵,用以泛指与雅乐不同的、源于民间音乐的俗乐,又名“新乐”以区别于代表古乐的雅乐。因为由女性表演,故又名“女乐”。春秋以来,这种音乐影响日益扩大,逐渐有取代雅乐的趋势。因是各诸侯国的民间音乐,郑卫之音在内容上抒发了人们的真实情感,音乐形式新颖多变,具有非常强的感染力,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喜爱,并形成一种新的音乐潮流,造成了春秋末“礼崩乐坏”的社会局面,因此受到统治者的极力反对,贬其为“淫乐”“亡国之音”。

7. 《大武》

【答案】《大武》是西周乐舞,又名《武》,是以歌颂周武王伐封的功绩为内容的一种武舞。据《乐

记·宾牟贾》记载,春秋时期孔子所见的《大武》演出,结构共分六段:第一段舞队由北面而来,舞者都手执武器,列队而立,以歌唱表现了武王伐封的决心; 第一段表现消灭商封的战争胜利; 第三段灭商后再向南方进军; 第四段表示巩固了南国疆域; 第五段分成两个舞行,周公、召公分列左右辅理朝政; 第六段舞队重新集合,列队向武王致敬,表现对周天子的尊崇。由于《大武》是表现战争场面的武舞,因此孔子评价:“《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倩》)。有人考证,《大武》的六篇歌章保存在《诗经·周颂》中。根据《通典·乐》中的记载,这部作品在秦始皇_十六年(公元前221)被更名为《五行》。

8. 《破阵乐》

【答案】《破阵乐》是唐代歌舞音乐作品,原名《秦王破阵乐》,本是隋代末年的一种军歌,杂有龟兹音调。武德三年(620)后,填入新词以歌颂秦王李世民的赫赫军功。贞观元年(627)发展为歌舞大曲,用于朝廷“宴群臣”,后繁衍出多种表演形式。曾更名为《七德舞》用于雅乐,唐高宗的《神功破阵乐》、唐玄宗的坐部伎《小破阵乐》也源于此。无论是在燕乐或是雅乐的演出中,还是在九、十部乐或是坐、立部伎的节目中,都有《破阵乐》的存在,其影响远及印度、日本等国。这部作品具有“发扬蹈厉,声韵慷慨”的豪壮气概,音调是以汉族清乐为基础,又杂有龟兹乐的成分。武则天时期的日本遣唐使曾将《秦王破阵乐》带回日本,日本目前所存的五弦琵琶谱、筝谱、琵琶谱、笙谱、筚篥谱、笛谱等七种古代遗谱中共保存着《破阵乐》的九种曲谱。何昌林先生曾尝试词曲的组合配译。

二、简答题

9. 河南舞阳贾湖出土骨笛的音乐特点及其音乐史价值。

【答案】(1)1985年,考古学家在河南舞阳贾湖村东一片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当音乐学家采用闪光频谱恻音仪,选择其中一支完好无损的七音孔笛对它进行测音时,骨笛能够吹奏出一串与中国传统音阶大致相同的音列。在被测音的那支骨笛音孔旁,可以看到钻孔前刻划的等分符号,说明当时的“工匠”在制作这批由猛禽腿骨管截去两端关节的骨笛时,己经做过精确的计算和设定。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小孔都是有目的地用来调整音高的。可见,8000年前的骨笛制造者不但心中有“数”,而且匠心独具。

(2)贾湖骨笛以其可触、可看、可闻、可辨地提供了音响材料,有声有色地吐露了远古文化的信息,反映了无法用文字记述的音响发展的历史实情。它告诉我们远在8000年前,我们的先民己经掌握了物理声学规律背后潜含的数理关系,并且有了相应的数学计算能力,达到了相当精巧的乐器制造工艺水平,其音乐思维也己发展到固定音阶结构的程度。号称以五声音阶为主的中国,其实早在七、八千年之前,就己具备了有着稳定结构,超出五声的音阶形态了。这也证明当时的音乐已发展到了相当高的程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在这之前,中国音乐一定还存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这段时间以千年还是以万年计,现在难以猜测。

(3)贾湖骨笛的发掘和测音研究所提供的更有价值的历史信息是:它的音阶结构恰好是现在存见的中国传统音乐最常用的音阶结构。随骨笛一起出土的还发现有骨哨、埙、陶钟、磐、鼓等。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