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湖南师范大学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1840-1919)(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古、今文经学的异同,并分析其在历史上的不同地位和影响。

【答案】(1)古、今文经学的异同

西汉初年,汉代儒家经籍中有两种写本:一种是汉初学者根据前辈学者口传,用当时通行的“隶书”文字写定的写本,称今文经;一种是景帝以后陆续从古旧屋壁中发现、从民间搜集到的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写本,叫古文经。汉代经学中研究、阐发今文经经义的学派为今文经学,研究、阐发古文经经义的学派为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在经书的字体、文字、篇章等形式上,在经书中重要的名物、制度、解说等内容上都不相同。今文经学近于哲学,强调“经世致用”;古文经学近于史学,讲究考据。在东汉,两者之间还有有神论与无神论、政治与学术的区别。但从纯学术的观点来看,今文经说有异说,古文经学中也有异说,谁也不能算解释五经的权威,更不能说谁得了孔子的真传。

(2)影响

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思想意义及历史定位,就今古文之争的意义而言,包括:

①政治上的意义是,因官学而有的政治利益集团间的斗争。

②文化上的意义是,开创帝国气象的政治与神学结合的知识活动,与回归先秦的义理与考据结合的知识活动之竞技。

③理论上的意义是,汉代新起之天人感应灾变的宇宙论,与朴实的先秦人伦进路之世界观的交战。

④就今古文学风在思想史上的定位而言,在作为政治意识型态学而建构的解经体系意义上,两者对于两汉时政皆有实际的影响力量,而其个别学术力量的起落则与官方的抑抬有互动的关系。

⑤在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环节的意义上,古文经学派对于保存先秦典籍的文字训诂工作有重要贡献,而今文经学派则侧重地发挥了儒学与政治活动结合的义理i 全释工作。

⑥在作为哲学思想的创造面意义来看,两汉经学的今古文之学在哲学观念的创造上的成就都不大,相较于汉初黄老、道教哲学、淮南子、抱朴子等,整体地说皆有逊色,惟董仲舒的春秋繁露结合天道神学与阴阳五行说,及易学官学结合了两汉的天文气象学知识才颇有理论上的创造力。

2. 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具有哪些特点?

【答案】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它是由专职官吏组成的权力机构。各级官僚不是凭借自己在经济上的地位,而是通过举荐、科举等途径,由国家任命而取得官职的,并且按官职领取国家俸禄。因此,从形式上说,政治权力是游离于土地所有权之外的。

(2)在官僚集团内部,有着按等级划分官职的严密组织。我国第一个封建官僚政权一一秦朝建立之初就把建立官僚等级制度作为当务之急。我国魏晋时代建立了九晶三十等的官僚制度,以后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沿用。这种官僚集团内部的等级制,是维持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制的有效手段。

(3)封建官僚按官价高低享有特权,特权成为官僚制的核心。我国封建社会的官吏,除了领取俸禄之外,还享有如下特权:减免赋税,以官抵罪,大官僚有权保举自己的子弟做官,此外,利用职权谋取私利,因升官而发财者更是封建社会的常见现象。西方和中国封建制国家的权力结构虽然形式不同,但其本质却是一致的,它们都是适应大土地占有者阶级的需要,利用政治权力压迫、剥削广大农民的手段。

3. 理学为什么兴起于宋朝?

【答案】理学兴起于宋朝的原因主要包括:

(1)儒学本身的局限。被经化的儒学缺乏哲学思辨,走向末路,而理学因为符合统治阶级的治理需要而被封建君主所采纳。

(2)理学兴起是社会政治发展的需要。五代十国社会混乱,统治阶级需要从哲学角度论证伦理纲常合理性。

(3)理学兴起是儒佛道三教融合的必然趋势。

(4)私人教学之风盛。宋代,私人讲学之风极盛,私人讲学所多重视者为修身之学,而少谈治世之学,并且重视发扬经义的研究,重视道德教育。

(5)印刷术的发展。唐宋以前的书籍都由手抄,故流传不广,而至唐代已发展出雕版印刷术,至朱代毕升发明了活版印刷术,使到书籍流行更广,理学传播更易、更广,促进理学的发展。

4. 顾炎武认为:“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结合思想史评述这一观点。

【答案】顾炎武先生在《日知录》说:“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是故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其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 与有责焉耳矣.”他认为“亡国”就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沦亡,是表面充塞着仁义道德,实际上出现人吃人的社会大倒退,是封建伦理道德的沦丧. 这比“亡国”更危险。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这就否定了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他认为,保卫一家一姓的国家,是君主及其大臣的事,而保卫天下是所有人的事,这段话后来被后人提炼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鼓励人民关心国家大事。

顾炎武提出了国家和天下两个概念。所谓国家是指一家一姓的王朝,而所谓天下则是指万民的天下,亡国和亡天下在事实上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一家一姓的王朝灭亡,是亡国,而道德沦丧,人与人相残才是亡天下,因此,对于保国还是保天下,统治者与作为被统治者的民众担负的责任是不同的。这一观点,实际上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方面,它说明了统治者与民众的利益并

不一致,另一方面,又说明天下是民众的天下,民众是天下政治的主体,近人梁启超把顾炎武的这一观点总结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很是符合顾炎武的本意。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民众始终被认为是政治统治的对象和基础,顾炎武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思想,就其思想渊源来说,仍然是传统儒家“为民而立之君”的认识,但他把民众看作是保天下“与有责焉”的政治主体,则已经远远超出了民本思想的范畴。因为传统民本思想是在君主专制统治的范畴内来讲的,民始终是工具性的权力客体。而顾炎武把国家与天下区分之后,民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民众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工具性客体,而是真正发挥作用的权力主体,民众的主人翁意识被唤醒,要担负起更现实的责任和意义,不再是沉默的大多数。

二、论述题

5. 试论述李覯的政治思想及其评价。

【答案】李覯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李覯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功利,具有改革时弊的政治倾向。

(1)李覯政治思想的内容

①天道观

a. 李覯的政治思想的基本特点是具有改革时弊的政治倾向,这种政治思想是以其唯物主义天道观和通变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他把“元、亨、利、贞”看成是事物发生和发展的天道,也就是客观规律,是自然的本性,这种本性处于经常的变易之中。

b. 李覯不是孤立地讲天道观,而是为其政治思想提供理论根据的。他认为,天道是变化的,君主必须效法天道处理政事,所以,在政治上他强调“救弊之术,莫大乎通变”,并支持当时的改革。在他的政治思想中,认为变通是合乎天道的,从而为其改良主张提供理论根据。

②“安民”、“足食”的民本思想

“民惟邦本”是儒家的传统思想,李覯继承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了发挥。他提出了安民的主张,认为天道与民心是一致的,民心的相背不容忽视,君主要顺从天意,体察民心,把养民安民作为首要政务。从安民的认识出发,他提出了足食的主张,认为衣食为民众生活的根本,是学好礼节的基础,要安民就必须使民众丰衣足食。

③“本于财用”的治国主张

在治理国家的措施方面,李覯把财用放在首要位置。他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就在于有充足的财用,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经济是政治、文化的基础的道理。李覯主张节省开支,反对挥霍无度,认为财富不是从天而降的,不能一味的广求,要节用。

④“平土均田”的改良措施

李覯把土地问题看作社会的根本问题,认为解决社会弊端的首要问题是解决土地问题,因此提出“平土均田”的主张。这是在不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前提下的一种改良措施,但封建大地主决不会轻易放弃占有的土地,所以,这种改良措施在当时虽具进步意义,但实为幻想而已,是决不可能施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