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611西方哲学史之西方哲学简史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填空题
1. 为了反对“天赋观念”论,洛克提出了自己的_____。
【答案】“白板”说
2. 拉美特利认为“人是_____”。
【答案】机器
3. “即使上帝不存在,也要创造一个”是_____的名言。
【答案】伏尔泰
4. 康德将广义的理性分为_____、_____、_____。
【答案】感性; 知性; 理性
5. 托马斯·阿李纳认为人的外感觉有五种,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是最基本、最一般的外感觉。
【答案】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触觉; 触觉,
二、名词解释
6. 人是环境的产物
【答案】人是环境的产物是爱尔维修提出的,意即人的差异是因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制约。这里提到的“环境”不是指自然环境,而是指社会环境,即人们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生活方式及所接受的教育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政治法律制度。他认为人生而平等,表现在人的智力是天然平等的,具有认识事物的同等能力。人们的智力差别和道德上的善恶都是后天形成的,即由所处环境和所受的不同教育造成的。因而,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
7. 理想国
【答案】《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最著名的代表作。它以对话的形式,围绕中心问题“什么是正义”展开研究,广泛涉及经济学、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等领域。对话录里柏拉图以苏格拉底之口与他人对话,设计了一个真、善、美相统一的政体,这是可以达到公正的理想国,正义与善是柏拉图理想国的主题。柏拉图认为统治者必须是哲学家,因为哲学家的本质就是具有知识、智慧、正义、善的美德。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
8. 本原
【答案】本原是自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它的本意是“原初”、“本原”。这一概念由阿那克西曼德最先使用,他使“本原”概念具有了抽象的形而上学的意味。希腊哲学家认为,最初存在的东西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始终起作用,因此事物的最初状态是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原因。本原有两层意思:构成事物的基质; 事物运动变化的原则。
9. 哲学是神学的碑女
【答案】哲学是神学的裨女是经院哲学家托马斯·阿奎那的观点。哲学是神学的裨女是指哲学成为了神学的附庸,哲学的作用被限定在证明、解释和保护信仰的范围中,神学借助哲学是为了把它的义理讲得更清楚些。这句话表面上探讨的是神学和哲学的关系,实际上表现的中世纪哲学的一个基本问题即理性和信仰的关系问题。托马斯把理性变为信仰的驯服工具,理性是信仰的补充; 他坚持了神学高于哲学,信仰高于理性的立场。虽带有浓厚的信仰主义特点,遵循了中世纪基督教哲学的一贯特点。但其积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逐渐肯定了理性的作用,有助于近代理性哲学的崛起。
三、简答题
10.请叙述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的主要观点。
【答案】(1)含义
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土、气、水是组成万物的根,万物因四根的组合而生成,因四根的分离而消失。四根自身并没有自我组合和分离的能力,它们之间的分合需要用外部原因来解释,即“爱”和“恨”“爱”使根相互结合,“恨”使根相互争斗。
(2)内容
恩培多克勒用四根说明事物的可感性质,用爱与恨说明事物的生灭变化。他的火、土、气、水都是微粒,处于运动状态,因此可合可分,但在运动中四根不生不灭。“从多中生一”和“从一中生多”分别代表事物的生成和毁灭。“单一”是指由众多的“根”所生成的某一具体事物。每个根都是单独的个体,是“一”。“众多”的根依照不同的比例组合在一起产生出可感事物,可感事物分解为单独的根而消亡。但根保持着个体存在和同样的数目,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既不扩大也不缩小。他认为,整个世界处于从一到多和从多到一的永恒的循环运动,因而万物的变迁也永无止境。并且这种循环是有序的,各类根的力量随着时间的变更而轮流取得优势。
(3)评述
他不仅是第一位多元论者,也是第一位外因论者。他通过“根”与事物的分合转化,把爱利亚派的“一”与自然哲学中分化的“多”重新统一起来,力图在多中保持一的特性。一和多的这种结合方式推动自然哲学从单一的本原寻求发展到了复杂的结构建构。
11.康德如何证明形而上学的可能的?
【答案】“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是康德哲学中的一个举足轻重的问题。康德要完成重
建形而上学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对理性自身的认识能力进行批判,摧毁旧的形而上学的大厦,为未来的形而上学清除障碍。
(1)问题的提出
它作为《纯粹理性批判》中的“先天综合判断何以成为可能”的一部分,而“形而上学何以可能”的问题又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问题:传统形而上学作为人类享赋何以可能? 未来形而上学作为科学何以可能? 这些都是先验哲学的任务,在理论哲学中回答了形而上学作为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一部分,在实践哲学中回答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部分。
(2)解决的思路
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基本思路是:“科学的形而上学”主要是对一切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的必然性、综合性说明; 只能从“建立知识与对象的活动”中寻求知识与对象的最终根据,去建立关于一切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的科学一一形而上学; 科学知识及其对象的最终根据就是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以及作为认识活动的先天形式合理运用的最根本条件的自在之物。
12.如何理解黑格尔的哲学无前提
【答案】(1)“哲学无前提”的提出
黑格尔认为,哲学史上任何体系都以一定的假设作为自己的前提,它们的真理都依赖于前提的正确性。因此,为了保证自己体系的真理性,哲学家们都要寻求一个绝对正确的前提作为出发点。他认为真理是全体,哲学不能从外面找到起点,所以哲学无前提。
(2)“哲学无前提”的原因
黑格尔认为,哲学是独立自为的,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而且哲学开端所采取的直接的观点,必须在哲学体系的发挥的过程中转变成为终点。那么,哲学不具有别的科学具有的起点。他还认为为了研究目的的方便而设定的起点,必须贯穿于始终,起点不应只是起点,它也是终点。
(3)“哲学无前提”的具体分析
黑格尔认为哲学思维是自由的,哲学前提是直接的,哲学的逻辑是必然的。他把哲学逻辑论证的过程比喻为圆圈。当起点经过这样的过程而达到终点时,它不是简单地返回自身,而是极大地丰富了自身内容。其逻辑证明过程就是圆圈,从一点画出一个圆圈不但返回自身,而且把无数的内容包含在自身之中。他的《逻辑学》中绝对精神的发展过程就是圆圈。
黑格尔称自己的哲学为逻辑学。逻辑学的绝对正确性不依赖于起点,它存在于从起点到终点发展的全过程之中。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片面到全面的发展过程。他的哲学体系就是经过这样的动态发展过程被建构出来,当哲学体系达到了它的最终结论,也就证明了自身的绝对真理。
1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答案】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有不同的等级,较低级的善服从较高级的善,并以较高级的善为目的。他认为,幸福是生命的自然目的,也是最高的善,是一切其他的善的目标。每一个人都有追求幸福的自然倾向,幸福以自身为目的,同时又是其他一切目的的目的。
(1)追求幸福是人的自然享赋和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