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山西大学中国考古学(跨专业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答案】《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夏鼐主编的现代考古学著作,由文物出版社于1984年5月出版。该书以时代为序,综述了1949~1984年中国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成果,展示了我国考古学在世界考古学界的重要地位,其中详细的注释为进一步研究各专题的学者提供了线索。

2. 民族考古学

【答案】民族考古学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提出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和研究方法。它主要通过现代民族志与考古学材料进行类比,再现古代人类社会文化面貌。民族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人和实物,是从考古学的观点对“活着的社会”进行研究以便进一步了解考古学发现的物质遗存,特别是在物质文化模式和社会其他方面建立起系统的关系。

3. 白沙宋墓

【答案】白沙宋墓是1951年发掘的一座北宋墓葬,后宿白整理发掘报告,乃为《白沙宋墓》一书。①北宋墓葬位于河南省禹州市白沙镇北,包括北宋末年赵大翁及其家属的3座家族墓葬,1951年进行发掘。赵大翁墓为砖筑仿木建筑结构双室墓。该墓为研究北宋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提供了重要资料,被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②《白沙宋墓》是指1951年12月发掘白沙宋墓,由宿白编写的发掘报告。本书为新中国田野考古报告的奠基之作。书中全面报道了20世纪50年代初发掘的河南禹县白沙镇三座宋代墓葬的发掘资料,并结合大量文献分析了宋代的社会生活,体现了作者将文献考据与实物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4. 新考古学

【答案】新考古学是20世纪6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考古学理论,以新墨西哥大学的L*R•宾福德和英国的D•克拉克为代表。基于对传统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目的的不满,他们主张考古学不仅仅满足于再现过去和简单地说明以往发生的事情,还应解释过去的事情何以会发生,并设法研究清楚事物变化的来龙去脉。他们还提出文化是人们在一个文化体系里活动的行为,这种行为留下了人工制品,考古学家的任务是根据这些静止的人工制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推断人类的动向,通过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了解和掌握人类文化发展动力的一般法则。在方法上,新考古学注重环境考古学的研究,强调运用民族学的成果,主张先建立理论或假说,再利用一系列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包括使用考古发掘,来进行验证,而不是传统的归纳推理法。他们不把陶器、石器等文化遗物看作考古学主要研究对象,不重视类型学的研究和描述方法。

5. 五铢钱

【答案】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是用重量作为货币单位的钱币,在我国五千年的货币发展史上起到了深远的影响。“铢”是古代一种重量单位,一两的二十四分之一为一铢。汉武帝建元元年至建元五年开始铸造,钱径2.2厘米左右,面纹“五铢”。魏、晋、南北朝、隋朝都曾铸造五铢钱,在重量、纹饰等方面略有变动,基本沿袭了汉五铢钱圆形方孔的形制。

6. 夏家店上层文化

【答案】夏家店上层文化是中国北方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该文化遗址在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发现,年代约为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300年。夏家店上层文化村落大多分布在沿河两岸高地,居址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两种。墓葬形式多为单人葬,也有极少数的异性合葬或同性合葬。夏家店上层文化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其中,以工具、武器和装饰品最多。从该文化遗存可以推知,

社会阶级差别己经出现。在社会经济中,家畜词养比较发达,农业比较简陋,狩猎占有一定地位。

7. 广州汉墓

【答案】广州汉墓是西汉中期的诸侯王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象岗山,1983年发掘。南越王墓为一座“凿山为藏”的石室墓,采用竖八凿洞的方法构筑而成。平面呈“士”字形,墓室按照“前朝后寝”规格布局,共分7间。墓内随葬品丰富,品类繁多,出土金银、铜、铁、陶、玉、琉璃、漆木、竹等遗物1000余件,其中以“文帝行玺”金印和“丝缕玉衣”最具价值。“文帝行玺”金印以及“赵眛”玉印,证明了陵墓主人的身份。南越王墓的形制结构和葬俗在西汉石室墓中最为突出和独特,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8. 直立人

【答案】直立人是生活在距今约180万~20万年前的原始人类,生活在更新世,旧石器时代早期。1890年,化石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发现;1891年,在荷兰Dubois 发现一块头骨化石,后又发现骰骨化石;1894年,正式命名为直立猿人,现称人属直立种。特征是头骨平扁、骨壁厚、眉脊粗壮、脑量平均小于1000毫升、身材明显比南方古猿高大、进化程度介于能人和智人之间,一般认为大概是由能人进化来的,后来进化成早期智人。直立人曾称作猿人,似当从猿到人中间环节。直立人可能起源于非洲,直立人化石在欧亚非大陆都有发现,著名的有印度尼西亚的爪哇人、北非的毛里坦人等。中国境内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主要包括蓝田人、北京人、巫山人、元谋人等。

二、简答题

9. 黄河流域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

【答案】黄河流域龙山时代考古学文化有以下若干:

(1)山东龙山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又称典型龙山文化,即最初由龙山镇定名的文化遗存,其分布以山东地区为

主。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续是岳石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距今约4350年~3950年。

(2)庙底沟二期文化

庙底沟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地区。由仰韶文化发展而来,属于中原地区早期阶段的龙山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距今约6000年以上。

(3)河南龙山文化

河南龙山文化,主要分布在豫西、豫北和豫东一带。上承庙底沟二期文化或相当这个时期的遗存,发展为中原地区中国文明初期的青铜文化,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600~前2000年。一般还分为王湾三期、后冈二期和造律台3个类型。

(4)客省庄二期文化

客省庄二期文化。主要分布在陕西泾、渭流域。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300~前2000年。

(5)陶寺类型

陶寺类型,以新发现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为代表,主要分布在晋西南地区。放射性碳素断代并经校正,约前2500~前1900年。

(6)齐家文化

齐家文化,主要分布在甘、青境内的黄河沿岸及其支流渭河、洮河、大夏河、湟水流域,宁夏南部与内蒙古西部也有零星发现。早期的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左右,下限还当更晚。

10.简述屈家岭文化的总体特征。

【答案】(1)概述

屈家岭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2195年。因1955~1957年发现于湖北京山屈家岭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湖北,北抵河南省西南部,南界到湖南澧县梦溪三元宫,西面在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遗址也发现了个别屈家岭文化的典型器高圈足杯碎片。

(2)特征

①屈家岭文化分期

a. 早期

早期有斧、锛、凿和穿孔石耜等器,磨制一般比较粗糙。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

b. 晚期

晚期磨光石器增加,双肩石锢是屈家岭文化常用农具之一。以种植水稻为主,家畜以猪和狗为主。出现了彩陶丝轮。

②屈家岭文化的陶器多为手制,但快轮制陶已普及;

③屈家岭文化的石器多为磨制,制作水平相当高超;

④经济活动以稻作农业为主,家畜饲养及渔猎采集也是很重要的经济活动;

⑤房屋建筑多为方形或长方形地面起筑式;

⑥墓葬形式以竖穴土坑墓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