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西大学中国考古学(跨专业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简帛文字
【答案】简帛文字是指主要流行于东周到魏晋时期的一种文字。简指竹简,帛指帛书。纸张普遍使用之后,竹简和帛才逐渐废弃不用。自19世纪末以来,简帛文字资料大量发现,如居延汉简、马王堆帛书等,简帛文字中关于古代法律、史事、礼书、医学、兵法、经济等诸多方面的记载,弥补了传世文献的不足,对于古代社会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洛阳伽蓝记
【答案】《洛阳珈蓝记》是由北魏杨街之所著,以记洛阳的佛寺为題,着重记述的是当时的政治、人物、风俗、地理、以及传闻的故事等等。因此这部书不仅使我们了解到北魏洛阳都城的建制、佛寺的建筑和历史的古迹,同时保存了许多历史事实,故流传至今。它既是地理书,又是一部史书,同时还是是一部文学著作。
3. 燕下都
,【答案】燕下都遗址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遗址,建于战国末期燕昭王时代(公元前311年)
现今位于河北省易县境内。燕下都遗址是已知已发现的战国都城中最大的一座,分布在平原上,两河成为天然屏障。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公里。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 作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保存较好。西城为一防御性的附城,遗存较 少。城址内除出土有铜器、铁器、陶器、石器等生产、生活用具外,还发现有许多兽首陶水管、筒瓦、板瓦等建 筑构件。
4. 堆土墓和土墩墓
【答案】堆土墓和土墩墓是始见于新石器时代的两种墓葬形式,两者之间存在着承袭、演变关系。①堆土墓是指没有墓坑,尸体放置在地上,然后再用土掩埋。由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水网密布,地下水位浅,在新石器时期中期就出现了堆土墓。有些地区延续至两周时期,形成显著的地域性葬俗特征。在河姆渡文化、屈家岭文化、崧泽文化、薛家岗文化、马家浜文化中都有发现;②土墩墓是指先在地面上堆筑高达的土堆,然后在其上挖造的墓穴。此种形式的葬俗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太湖地区的良渚文化。如早期的张陵山、赵陵山,中期的瑶山、反山,尤以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为典型。
5. 楚纪南城
【答案】楚纪南城是东周时期楚国埕都遗址,位于湖北省江陵县。因在纪山之南,故称纪南城。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城内已知的东周夯土台基达84座,大多集中在中部偏东南处,当为宫
殿区,其东部和北部已探出宫城墙基。已发掘有柱洞、隔墙、散水和下水道等遗址。另外发现陶窑址多处。出土的陶器多灰陶。瓦都是泥条盘筑的绳纹瓦,瓦当有圆瓦当和半瓦当。城内仅发现两处墓地,城外三、四十公里范围内发现有多处墓区。
6. 埋藏学
【答案】埋藏学又称化石形成学,专门研究化石的埋藏条件及其产地的形成原因,即研究生物体从死亡到形成化石的全部历史过程。埋藏学的提出使古生物学和地质学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研究古生物科学时,研究者必须考虑到无论是该类生物生活期间或者死亡以后形成化石的全部过程都和一系列外部环境因素密切有关。
7. 甲骨文
【答案】甲骨文是契刻于龟腹甲、龟背甲和牛肩胛骨的文字,合称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是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王朝时期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它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
8. 定窑
【答案】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及东西燕山村等地,曲阳在宋朝属定州,故称。该窑始烧自晚唐,盛于北宋,元代以后衰落。宋代烧造的瓷器成就最高,主要烧造白瓷,也兼烧少量的黑釉、绿釉和酱釉(即所谓“紫定”)瓷器。其白瓷盘碗采用“覆烧法”烧制,口沿部无釉,称为“芒口”。常以金、银、铜镶边。这是定窑瓷器的一大特征,覆烧法亦为该窑首创。定窑瓷器还以其精美的装饰而闻名于世。花纹变化多样,布局繁复严谨。其手法有印花、刻花、划花等,其中印花定器最为珍贵。北宋后期,定窑还为宫廷及官府烧造瓷器,其产品在社会上名声很大,为当时全国许多地方的窑场所仿造。
二、简答题
9. 从考古发现探讨稻作农业起源的地区。
【答案】目前的考古发现已证明,栽培稻最早发生在距今1.3万年前,那时的最佳边缘就在长江流域偏南的地方。从稻作农业的发生发展到以稻谷为主要粮食作物,从稻作农业起源中心扩大到与现在分布相近的地区,其间经历了很长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明显的阶段:
(1)萌芽期
相当于中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绝对年代距今13000年~前7000年间,属于这一时期的遗址有玉蟾岩、仙人洞、吊桶环三处。三处遗址附近都发现有种植稻作农业的遗迹。由此可见长江中下游确为稻作起源地。
(2)确立期
相当于新石器时代中期,约距今7000~5000年。这个时期的稻作农业已得到初步发展,分布区有所扩大,并且明显的向北推进,河南裴李岗文化及陕西老官台文化的南部边缘开始种稻,中心区则在长江中游的彭头山文化和城背溪文化范围内。
(3)发展期
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约距今5000~3000年。这时稻作农业的分布范围进一步扩大,主要分布区在长江中下游。至今发现有稻谷遗存的地点约有60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有50处,在江苏吴县草鞋山和湖南澧县城头山还发现了距今4000多年的稻田,其余10多处在黄淮流域。如此则说明,一个以稻米生产为主的农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4)兴盛期
相当于铜石并用时代,约为距今3000~2000年。此时稻作农业分布区域进一步扩大,但仍以长江中下游为主,共发现遗存70余处,其中长江中下游约60处,其余在黄淮流域、四川成都平原和广东北部。
(5)远播期
相当于青铜时代早中期,约为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前。中国稻作农业核心地区继续发展的同时,向东南、西南和东北传播,东南抵闽台,西南达云贵,东北远播至朝鲜和日本,已经基本接近于现代稻作农业分布的格局。
10.简述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目标。
【答案】“夏商周断代工程”是1996年启动的一项文化工程,是一个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上夏、商、周三个历史时期的年代学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系统工程。
中国历史还没有夏商周以前和夏商周部分的确切纪年,我国古书记载的上古确切年代,只能依照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追溯到西周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上就存在分歧,或是有王无年,出现了“五千年文明,三千年历史”的不正常现象。
1996年5月,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断代工程。该工程就是以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集中相关学科的优势,力求作出能反映20世纪年代学研究最好水平的成果,制定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年表》。
根据各历史阶段材料的不同情况,《夏商周年表》要达到的目标如下:
(1)对西周共和元年以前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2)对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
(3)对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
(4)对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2000年11月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定夏朝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盘庚迁都约在公元前1300年,商周分界定为前1046年。依据武王伐纣之年和懿王元年的确立,建立了商王武丁以来的年表和西周诸王年表。但该报告迟迟未能通过。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