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黄土地》
【答案】《黄土地》是1984年陈凯歌执导的影片,凝聚了这一代电影人文化精神和社会理想,也是中国电影“第五代”标志性的作品。人文思考的深度是《黄土地》震撼人心的主要所在。影象语言的自觉把握是《黄土地》另一艺术价值。本片的影象语言突现出独立的意义。包括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构图对内涵意义的突现,影象表现的文化意味的寄托等等。注重色彩的表意作用的开创性是前所未有的,大片黄土地的色块,婚礼铺排的红色和乡民黑色的组合,构成创作者表现的文化内涵。
2. 《万家灯火》
【答案】导演沈浮40年代代表作品。影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表现了一种朴素的写实风格,不动声色地表现常态的小人物生活,从住房、谋职、工作、夫妻相处、婆媳关系等具体的生活场面,描画人间状态,反映生活现象,似乎琐碎嘈杂,却又平实有味。影片重在以家庭矛盾表现社会,婆媳间的纠葛以至家庭的破裂,又与经济窘迫的社会因素相关联,叙事是非戏剧式的,而是靠真切生活细节的积累和场面的叠加来表现含义,通过细节表现和人物关系的变化揭示思想主题。《万家灯火》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冷峻平实电影的典范。
3. 《一个和八个》
【答案】广西电影制片厂1983年出品,导演张军钊,摄影张艺谋、肖风。《一个和八个》被认为打响了“第五代电影”的第一枪,宣告对传统电影价值观念、美学追求的反叛与背离。影片取材于郭小川的同名长诗,讲述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中,一位八路军指导员因叛徒诬陷蒙受冤屈,与八个罪犯关在一起,随时可能被处死; 但他不考虑个人生死,继续宣传抗日救国,使大多数罪犯转变,最后投身于抗日洪流之中。影片一在主题确立、导演处理、声画造型、表演意识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尝试,将八名罪犯从陪衬地位推到主角地位,着力群像刻画; 以战争作为背景,突出战争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心灵的撞击和关系的演变; 有意造成画面不平衡,构成内在的紧张感,用大反差的光线和黑白对比的版画式色彩表现人物雕塑般的力度与沉重感,以画面造型的力度和象征性震惊电影界。
4. 王家乙
【答案】王家乙(1919-1988),电影导演。王家乙导演的影片多以少数民族生活为题材,以
抒情见长,风格明丽、手法细腻; 对喜剧处理流畅、明快、富于浓厚的生活情趣。代表作有反映云南少数民族生活的《五朵金花》01959)、表现彝、汉民族情谊的《达吉和她的父亲》C1961O 《五朵金花》在1960年获埃及第一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导演银鹰奖。
5. 石挥
【答案】石挥,30-40年代从事话剧创作已经有巨大名声,在电影角色创作上也取得出色成就。《我这一辈子》是他编导的杰作。这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社会的人,以历经不同时代的经历来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
6. 陈凯歌
【答案】陈凯歌是第五代电影导演中的重要代表。厚重感和思考状态是他的特点,曾经顽强地坚守理想也是陈凯歌创作的自然状态,但在迅疾变化的时代面前,他相当程度的失落在所难兔,但对艺术的执着和个性化的转变确为必然。在陈凯歌身上,艺术与时代的矛盾交汇集中,80年代他是第五代存在的时代标杆,90年代他是第五代最后遗存消失的注解,21世纪他是试图适应市场的探索者。但陈凯歌对第五代电影的艺术格局做出了坚实的贡献。梳理他的导演作品,从《黄土地》开始,到《大阅兵》《孩子王》《边走边唱》《霸王别姬》《风月》等,经历了人文思考到人性思考的过程。
7. 《五朵金花》
【答案】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导演王家乙。影片以阿鹏找恋人金花为线索,讲述一对白族青年男女有趣的爱情故事,穿插了一个个富有喜剧色彩的故事。活跃在不同岗位的五位金花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与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反映了新中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幸福、欢乐的生活。这是我国电影史上一部具有抒情色彩和民族特色的生活喜剧。
8. 《孩子王》
【答案】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编剧阿城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剧本,导演陈凯歌,摄影顾长卫,主演谢园。影片通过插队知青在山村小学教书的经历,理性思考了教育、文化的缺失问题和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影片延续了“文革”后电影反思“文革”的传统,并从教育的角度提出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9. 谢铁骊
【答案】谢铁骊是中国第三代导演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谢铁骊的诗意激情和细腻精微表达特色,使他成为人情味浓郁的独特导演。谢铁骊是编剧与导演并佳的少数名导,除《海霞》外,《早春二月》、《包氏父子》《红楼梦》等都是编导合一。他还创作有《无名岛》《暴风骤雨》《知音》《今秋桂花迟》等。
10.《我这一辈子》
【答案】由石挥编导,影片通过一个老警察这样一个特定社会的人,以历经小同时代的经历来表现黑暗社会对人命运的一次次压迫、残害,证明旧时代的换汤不换药和无可救药。本片旁白运用独特,而使“我”的一生辛酸吐露无遗,并在镜头运用上平静舒缓,使日常生活的流程真实映现出来,并且呼应着影片整体上的世事沧桑的悲凉之感。从某种程度上说,本片是建国前现实主义影片的一种集中展现。是一部新中国建立之初最为典型的表现旧时代悲剧的上乘作品。
二、简答题
11.简述影戏理论的发展。
【答案】(1)“影戏”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常称为中国电影传统或“影戏传统”。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我们把这种传统称为“影戏”。“影戏”的创作风格是中国电影创作的初期主流。
(2)早期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复制而是强调教化功能; 注重对情节和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以戏剧化的冲突原则为基础,把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电影叙事的标准; 常在善恶冲突中展开故事情节,以正义告终。
(3)20世纪30年代,电影创作在注重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剧作叙事的经验基础上,继承发展影戏传统,重视情节和戏剧冲突,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就是在创作中更多表现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
(4)20世纪40年代,进步电影的主流在对待电影的基本原则和力一法上继承了影戏的电影传统,进步的电影家把电影作为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揭露丑恶的社会现实,教会人民仇恨。基于这种功能,叙事成为直接表现作品内涵的基本表意手段,是影片结构的核心,于是从社会政治功能出发,以叙事特别是戏剧化叙事为核心,成为一种叙事技巧。
(5)20世纪80年代,“影戏”作为一个史学概念或美学范畴,一时间成为中国电影美学和历史研究的热门话题。它努力探寻电影与戏剧携手或联姻的内在动因和历史渊源,探讨这种结合在中国电影早期本土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阐释由此而形成的中国电影美学形态和艺术传统的独特内涵,开阔犷中国电影史学的理论视野。
12.简述中国电影批评史上各家对“谢晋电影模式”的批评观点。
【答案】20世纪80年代中期,“谢晋电影模式”的提出及其引起的广泛争议,在中国电影批评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这场关于“谢晋电影模式”的讨论中,既有肯定性评价,也有否定性评价。
(1)1986年文学批评家朱大可发表《谢晋电影模式的缺陷》,率先提出“谢晋电影模式”这一概念,对谢晋电影模式口诛笔伐,提出重新评估和扬弃谢晋电影模式:
①所谓谢晋电影模式指:谢晋电影中包含着各种表层和深部的文化密码,这些密码服从某些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