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孤儿救祖记》
【答案】编剧郑正秋,导演张石川。明星影片公司于1923年拍摄,首开社会片先河。影片内容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封建因果报应思想与主张贫民教育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的混合体。影片上映后轰动一时,不仅在经济上挽救了明星影片公司,而且是中国电影成为有民族特色、独立的艺术形式的开端。
2. 《阎瑞生》
【答案】中国第一部情节长片,也是中国电影商业化的发韧之作。1920年,上海洋行职员阎瑞生杀害名妓、谋财害命的事件轰动一时。1921年,陈寿芝等人组建中国影戏研究社将这一真实事件拍成电影,引发观影热潮。任彭年担任影片导演。《阎瑞生》《海誓》和《红粉骷髅》是我国最早的三部剧情长片。
3. 农奴
【答案】李俊导演的影片,是60年代影像造型的突出创作,也是在彩色片已经发达时代而运用黑白色调与造型表现相当出色的经典影片。本片以一个农奴强巴的命运表现西藏农奴主统治的丑恶残酷现状,和农奴只有反抗才能摆脱悲惨命运真正翻身得解放的主题。强巴从非哑巴一一哑巴一一开口说话,暗不象征从非人到做人的历史性转折。而三次摔农奴主少爷朗杰则表现反抗从本能到自觉。影片典型表现了对过去旧时代压迫的揭示和反抗才能胜利的时代主题。本片公认是60年代黑白造型最出色的影片。
4. 《老井》
【答案】西安电影制片厂1987年出品,导演吴天明。根据郑义的同名小说改编,是吴天明继《没有航标的河流》和《人生》之后的义一部巅峰之作。影片围绕儿代农民打井的故事展开,反映了当代农村战胜自然、战胜自我的斗争,赞颂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伟大凝聚力,反映了民族文化意识的不同方面。片中人物性格具有复杂性,主题具有多义性,编导以严峻的态度面对生活、反映生活,不回避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现出艺术家直面生活、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力量。张艺谋在片中出演男主角孙旺泉,并凭此片获东京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
5. 《南征北战》
【答案】上海电影制片厂1952年出品。导演成荫、汤晓丹。影片取材于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
山东、苏北战场的几个真实战例,在剧本创作过程中,曾得到当年指挥过这些战役的高级将领陈毅、粟裕等的关怀和支持,陈毅还亲自修改了几段对白。影片以生动的艺术形象、丰富的战斗生活内容,表现了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正确运用毛泽东运动战的战略思想、消灭敌人取得胜利的过程。与同时期其他战争题材影片相比,《南征北战》在战争场面的气势、战役的规模、表现战略决策和军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影片。1952年版为黑白影片,197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重拍了彩色故事片《南征北战》。
6. 王朔电影年
【答案】1988年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畅销书作家王朔的四部作品被同时搬上银幕:米家山导演的《顽主》(根据同名小说改编)、黄建新导演的《轮回》(根据小说《浮出海面》改编)、叶大鹰导演的《大喘气》(根据小说《橡皮人》改编)、夏钢导演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一年之内,同一作家的四部作品被搬上银幕,实属罕见。因此,有人称1988年为“王朔电影年”,称这股王朔热为“王朔现象”。
7. 郑洞天和《邻居》
【答案】郑洞天是第四代电影人中的出色导演,他创作有《鸳鸯楼》《台湾往事》等作品。代表作《邻居》由郑洞天和徐谷明导演,1981年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影片以平实冷静的纪实形态,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造拉开了大幕,印证了纪实美学电影的魅力,影响深远。
8. 《背靠背,脸对脸》
【答案】《背靠背脸对脸》是黄建新电影的代表性作品,名列都市电影的优秀代表之列。它对现实的细致深刻的剖析,对人物复杂内在性格的表现,对仕途政治的某种挪榆,对现代人心的独特挖掘分析,以及融合他早期理性思考的优长、某种象征意味和生活实况的结合等,比较集中地表现了黄建新电影的特色。达到黄建新电影的上佳水准。
9. 《猎场札撒》
【答案】内蒙古电影制片厂1985年出品,编剧江浩,导演田壮壮,摄影吕乐、侯咏。猎场札撒,即猎场准则。影片以纪录片手法讲述内蒙古图尔布山谷举行一年一度的围猎活动,探察了宗教与道德的关系。青年牧民旺森扎布自惭没有打到猎物,偷了神枪手猎获的抱子为己有,不料为一少年猎手察觉,向巴雅斯古冷告发。巴雅斯古冷是个严肃而有威望的人,他按照成吉思汗制定的猎场札撒,处理旺森扎布的错误行为。影片对朴素淳厚的蒙古族习俗的歌颂、对辽阔壮美的大自然景观的展现,表现了创作者心目中天、地、人之间和谐、平衡的理想境界。影片叙事模糊、哲理饱满,情感描写细腻流畅,创作别具一格,但也造成与多数观众的疏离。
10.沈浮
【答案】沈浮(1905-1994),导演,又名沈哀鹃,天津人。沈浮为40-50年代著名导演,《万家灯火》为其40年代代表作品。这是一部相当现实化的影片。通过胡智清一家的生活变化,真实
表现了战后国民党统治区生活的面貌,隐含了对现实的剖析和揭示。《万家灯火》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中国现实主义冷峻平实电影的典范。
二、简答题
11.什么是中国五代电影导演?
【答案】20世纪中国导演的代际谱系既是自然生理年龄所组成的文化群体,也是社会时空所建构的精神集团,每一个代际导演都遭遇了自己独特的历史处境,一份共同的生命体验使他们拥有相近的情感方式和表达方式。在不同话语背景中,他们面对不同的历史要求,追寻不同的艺术理想,塑造了不同的电影形象。
中国电影导演的代际划分为:(1)第一代导演郑正秋创造了家庭言情剧模式,张石川则踏出了娱乐电影路径。代表作品有:《难夫难妻》(1913), 《孤儿救祖记》(1923). 《劳工之爱情》(1922), 《火烧红莲寺》(1928). 《歌女红牡丹》(1931), 《姊妹花》(1933)等,这些影片对中国电影诸种制作方式有开山作用,奠定了郑正秋和张石川的鼻祖地位。他们还创办了20世纪初中国一线电影制作工厂一一明星影片公司。
(2)第二代导演为蔡楚生、吴永刚、孙瑜、费穆、沈西冬、沈浮、袁牧之、桑弧。在1934至1949年间,他们创造了中国电影三四十年代电影的辉煌,代表作品有:社会写实片《神女》(1934), 《渔光曲》(1934), 《新女性》(1935), 《桃李劫》(1934), 《大路》(1934), 《马路天使》(1937), 《十字街头》(1937), 《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 《万家灯火》(1948), 《乌鸦与麻雀》(1949); 艺术电影《小城之春》(1948); 市民喜剧电影《假凤虚凰》(1947), 《哀乐中年》(1949). 《太太万岁》(1947)。这些电影催生了轰动一时的明星,如阮玲玉、黎莉莉、王人美、金焰、赵丹、周漩、白杨、石挥,并树立了联华、文华两大电影公司的中枢地位。
(3)第三代导演的典型人物有“北影四大帅”一一崔鬼、水华、成荫、凌子风和“南北二谢”一一谢晋、谢铁骊。他们在创作卜受到苏联电影、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和本土戏剧传统的影响。这批导演集中在新中国电影的三大生产基地(北影、上影、长影); 创造丁两次创作高峰(1959年和1964年); 由三种背景的导演队伍(来自旧上海的老导演、来自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新中国培养的青年导演)组成。这一时期建立了完备的电影基地,创办了正规培养人才的电影学院,拍摄了数}部经典影片,对中国电影事业的推进功不可没,但此时期意识形态至上、艺术人员自由度不足、创作是单向度发展,而体现这一阶段特征的第三代导演在政治上游走于权力与权力之外,在艺术上遵命大于独创。
(4)第四代导演的主体是“文革”前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他们在1979年的创新浪潮中登上历史舞台,以电影本体论冲破中国电影创作中根深蒂固的戏剧影响。第四代导演的出现给电影界带来了一个以往未曾提及的名词:学院派。
①《小花》(黄健中,1979), 《城南旧事》(吴贻弓,1982), 《邻居》(郑洞天,1981), 《逆光》(丁荫楠,1982), 《小街》(杨延晋,1981), 《乡音》(胡柄榴,1983)等影片展示的“诗化结构”“散文结构”“串糖葫芦结构”“板块结构”“意识流结构”“复式结构”,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