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深圳大学师范学院311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之教育心理学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一、简答题
1. 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习理论有何异同? 它们是如何看待学习的规律的?
【答案】(1)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习理论异同
巴甫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经典条件反射。而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是刺激一反应说的代表人物。他们二者的学习理论异同如下:
①相同之处
a. 巴甫洛夫和华生的学习理论都是学习的联结理论,都是以设想刺激与反应间的直接联系为基础的,都把反应看成是由刺激直接引起的。由此,他们把行为看成是被动地由环境直接支配的;
b. 他们的学习理论都是在动物实验研究的基础卜得出的,如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以狗为研究对象,而华生的行为主义则是在动物实验室,如以白鼠为研究对象;
②不同之处
a. 对学习的具体解释不同: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结合,而华生的学习理论则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形成习惯的过程,主要强调外显的行为的作用,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不存在心理、意识的中介;
b. 有关学习规律的看法不同:巴甫洛夫主要强调条件反射的保持与消退、分化与泛化; 而华生的学习理论则主要主张学习的频因律和近因律。
(2)对学习规律的看法
①巴甫洛夫的学习理论
a. 保持与消退: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
b. 分化与泛化。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称为泛化。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
②华生的学习理论华生对学习的规律开始主张频因律和近因律,后来认为频因律与学习不符,只保留了近因律,即当反应频繁发生时,最新近的反应比较早的反应更容易得到加强。
2. 如何理解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的关系是辩证的。一方面个体的身心发展的水平与特点是教育的起点与依据,是教育的前提; 另一方面,个体的身心发展又依赖于教育,是教育的产物和结果。适宜的教育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①适宜的教育可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提高儿童身心发展的质量,是发展的一种助力。若儿童己具备相应的身心发展水平,但剥夺或延迟他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么他的身心就难以得到正常的发展。同样,若教育不得法,违背了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则有可能延缓其心理发展,对心理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是发展的阻力。
②维果斯基针对教育与个体的发展,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的观点。认为教学要着眼于、落实于最近发展区,强调儿童的发展潜力。着眼于最近发展区的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新知识,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心智能力的提高。发展性教学是依据教育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来最大限度地促进个体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3. 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如何?
【答案】(1)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即确定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特征,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教育的本质是: ①教育是一种人际交往系统,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构成。教育系统中的人际交往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 有具有一定组织形式自觉进行的,也有无一定组织形式自发进行的; 有交往双方在同一时间地点进行的,也有在不同时间地点进行的等等。
②教育系统以经验传递、造就人才为其主要内容。传递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方的协调一致的交往活动构成。教育系统中所传递的经验由人才造就的需求决定。人才是指能适应发展着的人类社会生活的要求,能参与社会生活,承担社会职能,完成社会活动的社会成员。经验,在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在主体对客体能动反映的基础上所产生的主观产物。教育系统中所传递的经验主要有三种,即知识、技能与规范。
③教育系统以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为根本职能。教育系统的根本职能是促进人类个体的社会化,以满足社会的存在与发展需求。狭义的教育,就是通过知识、技能与规范等经验要素的传递,来促进人的能力与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促进人类个体社会化。广义的教育,由“教学”与“养育”组成。教育“养育”人的任务,即组织和改善学生的生活和活动,使学生通过发现及创造以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以完成“养育任务”,促使其身心全面协调健康地发展。
(2)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
从教育作为一种经验的传递系统的狭义教育观,教育系统由教(传授者)、教材(经验)和学(接受者)万个基本要素构成,是一种三元统一体。
①教育作为一种经验的传递系统,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往活动而实现的。作为经验传授者的教师和作为经验接受者的学生是交往的主体。教师的经验传授活动和学生的经验接受活动构成
了交往的过程。负载经验的媒体是交往借以进行的手段和工具。经验本身是交往的内容和对象。这样,经验的传授者及其传授活动、经验的接受者及其接受活动、经验本身及其媒体就成了教育系统构成中小可缺少的三个基本要素。
②教育系统的三个要素,在统一的经验传递系统中各有独特的作用,但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辅相成,构成教育系统本身的独特结构。教育系统二要素的制约关系首先表现为教受制于学,学受导于教。一方面,教师(经验的传授者)的教(经验的传授活动)受学生(经验的接受者)的学习(经验的接受活动)规律所限制。另一方面,要提高学习的成效,学生的学习必须接受教师的合理指导。
③学与教受制于教材,教材必须依据学与教。教材对学与教的制约作用表现为教材的选择、编排、处理,除了要注意本身的科学性以外,同时还要依据学与教的规律。
总之,教育作为经验传递系统有其独特的结构。在进行教学体制改革时,必须从改进教育系统内在的结构出发,而不能片面强调某一个方面的要素和关系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要素及其关系。
4. 请阐述教育心理学与邻近的心理学科和教育学科的关系。
【答案】教育心理学是一门心理学与教育相交产生的交叉学科,它与邻近心理学科和教育学科的关系分别如下:
(1)教育心理学同邻近心理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同普通心理学的关系,从他们的对象及其方法论角度,这两门学科之间的关系是特殊与一般之间的关系。因为普通心理学的对象是各种领域所共有的心理现象及一般规律,是属于普遍或一般范畴的一门心理学科。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局限于教育系统中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是属于特殊范围的一门心理学科。但是根据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仅仅把教育心理学认为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原则的应用,在方法论上是不符合实际的。
②教育心理学同儿童心理学(年龄心理学或发展心理学)的关系,主张教育心理学包括儿童心理学或儿童心理学包括教育心理学的观点,都是把教育等同于发展的结果,前者着眼点于教育的作用,后者着眼于发展的实质或原因方面。把教育与发展等同起来的观点,无论从教育的作用方一面或儿童的发展实质或原因力面,都是一种偏于简单化的观点。教育心理学同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仅存在着部分的交义,而并不是重合的。
(2)教育心理学同其他教育学科的关系
①教育心理学是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根据教育系统的内在结构,由于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局限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因此,教育心理学既不能也不应该替代其他教育学科。此外,教育系统中的其他两方面的构成因素,即教育者的传授活动与作为传递对象的社会经验本身的选择、组织及实施方式等一系列问题,均受制于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②教育心理学对其他教育学科的基础作用主要体现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学本性,从而有助于确立正确的教育观点; 揭示各种学习的规律,为如何有效地实施教育的问题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研究考察学生学习的理论及技术,帮助教育工作者确切了解教育工作结果,以便总结经验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