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级中学历史题库>高级中学历史(综合练习)题库

问题:

[单选] 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A . 认为三民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目标一致,过程迥异
B . 认为土地国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途径
C . 尝试寻找中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D . 接受俄国式发展道路,确立三大政策

李约瑟在《中华文明科学史》中说道:“中国之所未能发展出现代的科技,问题不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缺乏逻辑推论思维),而在于中国传统上以儒士大夫为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文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儒家思想重人伦不重实用是导致中国现代科技落后的主要原因。 缺乏逻辑推论思维是导致中国未能发展出现代科技的主要原因。 思想文化专制禁锢中国文人的思想导致中国现代科技未能形成。 科举、四民观念等使中国人轻视科技进而造成现代科技的落后。 冷战结束以后,民族问题重新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德国学者尤尔根·哈贝马斯说:“随着经济的跨国化,特别是金融市场以及工业生产的跨国化,民族国家的政府今天越来越发现,为了保持国际竞争力,自己不得不忍受诸如失业率持续上涨,少数群体不断被边缘化这样的后果。”哈贝马斯的观点说明了() 经济全球化导致国际竞争不断增强。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缓解民族争端。 经济全球化削弱了民族国家的主权。 跨国公司阻碍了民族国家的强大。 英国1722年《定居就业与救济法》赋予教区强制性要求贫民受雇于雇主的权。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新的“济贫法”,对申请救济的贫困者要进行严格分类和审查。1948年英国政府又制定了《国民扶助法》,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包括所有社会服务项目的,由国家统一管理的,包括全国所有公民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英国福利体制评价正确的是() A.18世纪的救济措施适应了工业革命的要求。 B.新济贫法体现了对贫困者的人道主义援助。 C.19世纪社会矛盾尖锐是英国救济制度发展的基本动因。 D.20世纪40年代的社会保障措施反映出政府职能扩大。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戴维·赫尔德在《民主的模式》中写道:“雅典民主的标志是对公民美德的普遍认同:„„在这样的共同体中,公民享有权利和义务,但这些权利并没有分散到个体手中,而义务也不是一个以维护公民个人利益为目的的国家来推行的。事实上,他们只有公共的权利和义务。”据此判断,在雅典() 个人的权利得到充分保障。 法律维护少数人对多数人的专政。 城邦的意志和利益高于一切。 公民参与城邦事务的权利受到限制。 民国十三年八月,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说:“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还是在方法。”这表明孙中山先生()
参考答案:

  参考解析

本题暂无解析

相关题目:

在线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