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综合(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学校管理过程

【答案】学校管理过程是学校领导者组织协调学校管理的各种要素正常运转所表现出的一种持续活动的程序状态,它是学校管理的具体体现。学校管理过程由学校管理的主体、学校管理的客体和学校管理的中介三个基本要素所构成。其特性为:①以育人为中心的目的性。学校管理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完成学校的教育任务,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②以阶段为标志的有序性。学校管理过程是一种持续向前发展的有序过程。③以目标为前提的控制性。学校管理过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学校管理的预期目标。

2. 教育行政组织

【答案】教育行政组织是指依据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令以及规章制度等,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机构。教育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即按其行政主体或者按其所拥有的权限和所管辖的范围,可分为国家教育行政组织与地方教育行政组织。其主要特征有:①教育行政组织是国家性质的社会组织,为国家权力所支持。②教育行政组织具有严密的体系性。

3. 教师考核

【答案】教师考核是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根据国家制定的教师职务任职条件和职责,运用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对教师上作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查与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确立了我国实施教师考核制度。教师考核是教师管理中一项经常性、基础性的工作。其目的与作用在于:为教师的使用、培训、晋升、提级提薪、奖惩提供依据; 引导教师按教育规律办事,以提高教育质量。根据《教师法》的规定,我国负责教师考核的机构是聘任教师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考核工作进行指导、监督。教师考核内容包括政治思想、业务水平、工作态度、工作实绩四个方面。考核的方法,按形式分有教师自评法、学生评价法、教师相互评价法。我国《教师法》在总结我国的教师考核实践经验基础上,借鉴国外有益的理论与尝试,提出了实施教师考核的两项原则,即公正、客观、准确的原则和充分听取意见的民主性原则。

二、简答题

4. 简述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原则。

【答案】学校公共关系是在借鉴一般公共关系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学校与其内部和外部公众之间有计划、有系统的双向沟通的过程。学校公共关系活动的全部目的在于激发公众对学校角色及目标的更好理解,并努力完成学校的任务。其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注重社会整体效益、公众利益第一的原则

学校作为一个社会行为的主体,受自己利益的驱动,但它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必须以整个社会利益为木,使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

(2)开门办学,要注重双向交流的原则

公共关系强调沟通的双向性和管理的透明度。管理者要向教职工提要求,检查他们的工作,同时也要听取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向他们汇报管理工作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这样就可以使校内与校外、领导与下属之间认同,达到相互理解和支持,有利于形成工作的合力。

(3)搞好公共关系人人有责的原则

公共关系是一项持久而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学校的每项工作和每个人的表现都在不同程度上关系到组织的形象,公众通过观察和了解对学校产生某些印象。因此,学校公共关系不仅是几位学校领导或公共关系人员的事,而且需要全体教职工和学生共同努力,共同创造学校的良好形象。

(4)从内部做起的原则

公共关系是一件扎扎实实的塑造组织形象的工作,来不得半点花架子。学校良好的形象首先要以出色的工作成绩和良好的组织气氛作基础。只有这些基本工作做好厂,才会赢得内、外部公众的信任和尊重,其他公共关系活动才有“资本”和雄厚的组织基础。

(5)从平时做起的原则

学校与公众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靠平日的积累,不可能一腻而就。因为良好的公共关系的基础是当事者双方的互相信任,而这种信任的关系要在真诚互助的交往过程中才能建立起来。即使己经建立起来的良好关系,如果疏于联络,双方也会逐渐冷淡,信任程度就会衰减。从实用的角度看,公共关系是“慢功”,它发挥作用的机制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学校工作中会遇到许多不可预料的事件,这类事件的特点常常是与许多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原来的学校工作的局外人会变为局内人,“边缘公众”会变为“中心公众”,“次要公众”会变为“主要公众”,这时需要调动一切可能的力量帮助解诀问题,所以公共关系活动实际是一种防患于未然的战略行动,要把需要建立的关系想在前面,联络工作做在前面,并能根据情况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

5. 学校战略规划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学校战略规划是对学校发展的长期目标和行动路线所做的宏观的、有预见的构想和安排。其特点如下:

(1)整体性

学校战略规划是做好宏观战略规划、中观策略规划和微观意义上的各部门行动规划,最终把它整合为有内在结构的整体的学校战略规划的过程。

(2)前瞻性

学校战略规划要立足基础、面向未来。它从学校改革和长期发展需要出发,设计明确、可行、有效的发展目标和实施途径,带有非常强烈的前瞻性。

(3)科学性

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要经过环境分析、学校自身条件分析、目标确定、过程规划和模式选择、保障条件规划等几个环节,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4)可操作性

从学校战略规划的制定,可以看出其内容切实可行、便于操作,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完善,从而有效地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育效能。

(5)协同性

学校战略规划在本质上是一个协同的过程,它把学校共同体的各种力量聚集在一起,共同勾勒学校发展的使命、愿景和目的,共同完成学校发展的大业。

(6)持续性

学校发展规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它要求学校对自身进行系统自评,以此为基础,根据学校办学目标和社区需要制定、实施、评价、修订规划。

以上六点即是学校战略规划的主要特点。在制定和实施学校战略规划时,要了解其特点,尊重其特点,促进战略规划的有效实施。

6. 什么是教育财政?

【答案】教育财政是国家对教育经费及其他相关教育资源的管理,包括国家对教育经费及其他教育资源的筹措、分配及使用的监督等。它是国家财政的一部分,是一种国家行为。“教育财政”概念与传统的“教育投资”、“教育投入”等概念有所区别。教育财政具有四大基本制度:

(1)教育预算制度

教育预算制度是指制教育预算所必须遵循的各项原则、程序、规章和要求,也就是编制教育预算的准则与规范。它具有规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等特点。我国的教育预算采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工负责的体制。基础教育的财政预算主要由地方各级政府负责,高等教育的财政预算主要由中央和省两级政府负责。在部分地区,省级以下的地、市、州政府承担了一部分高等教育财政预算的责任。

(2)教育决算制度

教育决算制度是指编制教育决算的准则与规范,包括有关的原则、规章、程序及要求等。我国的教育决算采用分级教育财政决算的体制,除中央教育财政总决算外,地方各级政府也进行相应的各级教育财政总决算。

(3)教育审计制度

教育审计制度是指保障教育审计活动得以进行的各种准则与规范,是国家审计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我国实行双重教育审计制度的体制。首先,各级政府审计部门依法对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其次,教育系统内部的审计机构,包括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所属审计机关和各种教育机构的审计单位,都有依法行使教育审计监督的权力。教育审计的内容主要有教育预算审计、教育财经法纪审计、教育经济审计和教育财务簿据审计四个方面。

(4)教育税收制度

教育税收制度是指关于征收教育税的各种准则和规范。我国尚未建立起教育税收制度,但从1984年开始征收的教育费附加,实际上己经具有了教育税收的性质,它为国家开征教育税奠定了基础。教育费附加是指国家开征的主要用于发展义务教育的专门经费,由国家税务部门统一征收,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从性质上讲,它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但不属于国家各级政府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