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美术学院上海设计学院专业技法之中国电影史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三战”电影
【答案】“三战”电影是《南征北战》(1952), 《地道战》(1965), 《地雷战》(1965)三部电影的合称。其中,《南征北战》位列第一,由成荫、汤晓丹联合执导。《地道战》和《地雷战》是战争教学片。《地道战》导演任旭东创造性地运用故事片形式,塑造人物形象、编织故事情节。《地雷战》山唐英奇、徐达、吴健海联合执导。
2. 《春蚕》
【答案】明星影片公司于1933年摄制。中国新文学作品搬上银幕的首次尝试,根据茅盾同名短篇小说改编,编剧夏衍在改编过程中既忠于原著,又按照电影艺术的要求借用了茅盾的其他小说中的一些情节,丰富了电影的内容。导演程步高对影片的处理朴实无华,以纪录风格的视觉化细节和环境呈现,通过富于表现力的电影语言体现深刻的现实主义精神。以20世纪30年代初浙江农村为背景,通过老通宝一家为养蚕而奋斗、挣扎、失败的经过,真实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农民在重重压迫下陷入破产的情景。
3. 《早春二月》
【答案】谢铁骊代表作,《早春二月》是一部根据左联烈士柔石的中篇小说《二月》改编的中国名著改编片中的杰作。在十七年影片中,描写情感尤其是人性的艺术化深度作品当属《早春二月》,尤其是本片以刻画小知识分子的思想复杂、深刻而较之单一化的情感表现更具有一种艺术价值。现实主义内容的诗意化表现是突出的特点。《早春》的人物形象是更多带上人道主义色彩的人物,是当时新中国电影中少有的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艺术典型。
4. 《乌鸦与麻雀》
【答案】昆仑影业公司1949年出品,剧本山陈白尘执笔,集体创作,导演郑君里。影片表现了1948年冬国民党政权将灭亡,国统区黑暗混乱的社会景象,主要场景是上海一条里弄一幢房子中的几户人家,其中一个是以房东国民党军官侯义伯(李天济饰)为代表的“乌鸦”世界,另一个是以小商贩萧老板(赵丹饰)、老校对孔有文(魏鹤龄饰)、教书先生华洁之(孙道临饰)为代表的“麻雀”世界。他们之间的矛盾、斗争,恰恰是旧上海、旧中国的一幅生动的缩影,影片在表演艺术上取得较高成就。
5. 孙瑜
【答案】孙瑜(1900-1990),编剧、导演,四川自贡人,是30年代艺术个性十分突出的导
演。与同时代人关注现实社会苦难和问题一样,他的影片也没有远离社会,但孙瑜的创作充满浪漫诗意和主观情感、风格独树一帜,有“诗人导演”之称。30年代,孙瑜创作的重要影片有《野玫瑰》《火山情血》《天明》《小玩意》《大路》等,显示了在抒情浪漫的艺术风格上达到的成熟。
6. 《柳堡的故事》
【答案】八一电影制片厂1957年出品,根据石言的同名小说改编,由新中国第一位女电影导演土苹执导。影片新颖之处在于,这部描写战争时期军人生活的影片,不侧重大规模战斗的描写,而是写军队的休整和军人的情感生活,写年轻人儿女情长而又不失革命军人的英雄本色。影片的主题歌《九九艳阳天》中大胆的爱情歌唱和电影音乐委婉多情的旋律,极具优美动人的抒情效果。女主角陶玉玲第一次登上电影银幕就成功塑造了“二妹子”的形象,成为一个时代美丽与情感的象征。
7. 《李双双》
【答案】海燕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导演鲁韧,编剧李准,是一部展示新中国农村妇女崭新精神风貌的优秀影片。影片轻喜剧的艺术样式、紧扣人物的性格冲突、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性格化语言,都在当时的中国银幕上独树一帜。李双双的扮演者张瑞芳准确地把握住角色的核心基调,在表演爽朗、火辣的性格的同时,更着力体现女性的温存、忍让,对丈夫和孩子的疼爱,对朋友的关心。李双双的银幕形象是20世纪60年代电影创作的一个重大收获。
8. “三队”电影
【答案】“三队”电影是《洪湖赤卫队》(1961), 《平原游击队》(1965), 《铁道游击队》(1956)三部影片的合称。《洪湖赤卫队》由著名导演谢添执导,根据同名舞台歌剧改编,不仅保留了原歌剧中的精彩唱段,还充分发挥电影场景真实的优势,场面气势恢弘,女英雄韩英的形象深入人心。抗战题材故事片《平原游击队》,导演苏里、武兆堤,采用惊险片模式,塑造了游击队长李向阳和日军中队长松井两个极具特点的人物角色。《铁道游击队》由编剧刘知侠根据自己的同名小说改编,导演赵明,描绘了抗战期间一群活跃在铁路线上的游击队员的传奇经历。影片情节曲折、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在渲染紧张气氛的同时,还注意穿插抒情环节。
9. 《沙鸥》
【答案】《沙鸥》为1981年北京青年电影厂出品,由张暖忻执导,是一部表现青年运动员拼搏奋斗、为国争光也更是人格成长的一部运动题材影片。本片在表现手法上有了很大变化,突出之处包括用非职业演员担当主角,大量实景拍摄,较多运用长镜头表现生活流程等,使影片接近生活真实。而在表现上又格外注重人物内心情感的描绘,采用综合手段不拘一格表情达意,成为纪实潮流片中更多渗透心理起伏的影片,在艺术探索上引人注目。
10.《定军山》
【答案】中国第一部电影,由北京的丰泰照相馆于1905年拍摄,著名京剧老生表演艺术家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段。这是有记载的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电影,标志着中国电影的诞生。
二、简答题
11.应如何看待“文革”电影?
【答案】(1)“文革”电影是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场灾难、一段抹不去的沉重记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首先,它完全割断了中国电影的历史。中国电影的传统被一概抛弃,几乎所有的优秀影片都被扣上大毒草的帽子,打入冷宫。其次,完全违背了“双百”方针。样板戏惟我独尊,“二突出”成为电影创作的定式。最后,大批的电影艺术家失去艺术生命,艺术才华无法施展,艺术主张无法付诸实践。
(2)不过,“文革”电影也不应被完全否定,更不应被忘记。任何一种创作或多或少都是结合了艺术家生活体验的创造性劳动,因此,任何一部作品,即使是艺术家主动性备受限制的授命之作,也仍然包含了艺术家的艺术追求,“文革”时期也不例外。这正是“文革”电影不能完全被否定的原因所在。“文革”电影也不应被人们所忘记。“文革”电影本身就是“文革”历史的活化石,它是我们认识那个特殊时代的一条特殊通道,它不同于其他“文革”文物,因为它是一种影像资料(广义上也包括新闻纪录资料片),有它的独特价值。更何况“文革”的遗产其实也没有完全被送进历史博物馆,它依然可能会在不经意间回到现实中来,回到电影中来。
12.简述影戏理论的发展。
【答案】(1)“影戏”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人对电影的通用名称,从20年代初期开始,中国电影开始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一套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常称为中国电影传统或“影戏传统”。中国电影传统的形成与当时的戏剧有着直接的关系,并对以后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我们把这种传统称为“影戏”。“影戏”的创作风格是中国电影创作的初期主流。
(2)早期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复制而是强调教化功能; 注重对情节和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以戏剧化的冲突原则为基础,把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电影叙事的标准; 常在善恶冲突中展开故事情节,以正义告终。
(3)20世纪30年代,电影创作在注重市民的欣赏趣味和剧作叙事的经验基础上,继承发展影戏传统,重视情节和戏剧冲突,同时也有一定的发展,就是在创作中更多表现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
(4)20世纪40年代,进步电影的主流在对待电影的基本原则和力一法上继承了影戏的电影传统,进步的电影家把电影作为表达自己的政治思想和认识世界的工具,揭露丑恶的社会现实,教会人民仇恨。基于这种功能,叙事成为直接表现作品内涵的基本表意手段,是影片结构的核心,于是从社会政治功能出发,以叙事特别是戏剧化叙事为核心,成为一种叙事技巧。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