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题库(一) . 2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题库(二)10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题库(三)16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题库(四)23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347心理学专业综合[专业硕士]之普通心理学考研题库(五)31
一、名词解释
1. 内隐记忆研究常运用的间接测试
【答案】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间接测试是指在测试阶段控制条件使被试没有意识地利用学习阶段所学材料的测验。经常运用的间接测试包含语言与非语言的间接测验。语言的间接测验有补笔测验、模糊字命名、词汇判断以及单词确认等测验形式。非语言信息的间接接验包括熟悉物体的非语言信息的间接测验、熟悉和不熟悉人物面孔的间接测验和新异物体和图案的间接测验。
2. 个体社会化
【答案】个体社会化指个体学习其生存的社会的文化、知识、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并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而适应该社会生活的过程。亦即社会将一个自然人转化为一个能够适应一定社会文化、参与社会生活、履行一定允色行为、有着健康人格的社会人的过程。社会化贯穿于个体毕生发展的全部过程之中,并受民族性、阶级性、历史性等条件的制约。它是通过社会与个体之间持续不断的双向互动过程实现的。
3. 表象
【答案】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表象是物体或事件的一种知识表征,这种表征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表象具有直观性、概括性和可操作性等特点。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同时,表象也促进了问题解决。
4. 高原期
【答案】高原期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的一定阶段,此阶段,产生学习效率降低,学习进步的速度减慢甚至停滞的现象。高原期是练习成绩一时性的停顿现象,它与生理的极限和工作效率的绝对顶点是不同的,并不是所有的技能学习中都必然存在。人类在任何学习中,都会产生程度不同的“高原期”。产生原因主要有:心理障碍、方法障碍、知识障碍、思维障碍等,研究发现,旧的技能结构的限制可能是引起高原期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5. 情操
【答案】情操指较复杂的带有理性的深沉情感,是构成个人价值观和品行的重要因素。可分为理智情操、美的情操、道德情操、宗教情操和自我情操等。美国心理学家R.B. 卡特尔把情操看作个体习得的动力特质,属外能,并认为自我情操是人格的基本动力以及其他情操的基本统一结构。
6. 依恋
【答案】依恋指婴儿和照看人之间亲密的、持久的情绪关系。表现为婴儿和照看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依恋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
7. 程序性记忆
【答案】程序性记忆是指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该类记忆需多次记忆方能获得,并且可无意识地被提取。
8. 技能
【答案】技能是指通过练习而获得的复杂的专门的行为模式,可以分为动作技能与智力技能,动作技能亦称操作技能或运动技能,指经过练习而形成的,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指经过练习而形成的,借助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认知活动方式。
9. 深度知觉(Depth perception )
【答案】深度知觉是指以视觉为基础,对自身所在空间,与自身周围空间中各事物之间关系综合了解的心理历程。包括立体知觉和距离知觉。人们不仅能够知觉物体的形状,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它是以视觉和触摸觉的联系为基础的。深度知觉比形状知觉和大小知觉更为复杂,它依赖许多深度线索。人们通过肌肉线索(生理线索)、单眼线索、双眼线索等来知觉物体的深度和距离。
10.气质
【答案】气质是指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说的脾气、秉性。人的气质是先天形成的,决定一个人的成就。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就是我们平时受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特性制约。气质本身无好坏之分,气质也不能
二、论述题
11.人们发现,大脑两半球对情绪性信总的加工足不对称的,在脑功能指标上存在着偏侧化现象,有两种理论对此加以解释:半球优势假说认为,只有右半球负责对情绪的加土; 效价假说认为,不同效价的情绪是由不同的大脑半球进行加工的,右半球主要加工消极情绪,左半球主要加工积极情绪。
(1)请设计一个混合实验检验这两种假说,并简要说明需要控制哪些主要额外变量。
(2)什么样的实验结果支持半球优势假设说?
(3)什么样的实验结果支持效价假说?
【答案】(1)被试选取:正常人被试,在利手性,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方面匹配。实验材
料:情绪图片,(情绪效价分别为正性和负性,以及中性刺激作为填充材料。每种类型的图片数量相同)。
实验程序:将被试分为两组,其中一组被试观看负性情绪刺激,另外一组被试观看正性情绪刺激。同时进行fMRI 扫描。
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大脑半球(左半球,右半球)X 刺激类型(正效价,负效价)。
因变量为:被试的左右半脑的激活情况。
需要控制的额外变量:
①被试的性别、左右利手性。两种条件下被试的男女人数相同,并且全部为右手利。
②被试的年龄。可以将年龄作为一个协变量,通过协方差分析的方法排除年龄的影响。
③被试的疲劳和厌倦等情绪。在实验刺激中插入部分中性刺激,采用随机化的方法呈现材料刺激。
数据分析:获得被试在正性刺激条件和负性刺激条件下的左右半球激活程度(中性刺激条件下的数据不进入数据分析)。然后进行两因素混合设计方差分析。
(2)如果对于两组被试,右半球的激活都显著高于左半球的激活,说明无论情绪刺激的效果如何,都是主要由右半球负责加工,这就支持了半球优势假说。
(3)如果对于负性情绪组,右半球的激活显著高于左半球,对于正性情绪组,左半球的激活显著高于右半球,说明不同效价的情绪是由不同的大脑半球分别进行加工的。该结果就支持了效价假说。
12.当代心理学的七种研究取向。
【答案】当代心理学的七种研究取向分别如下:
(1)生理心理学的取向
用生理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采用这种取向的心理学家,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把生理学看成描述和解释心理功能的基本手段。
研究的主要问题有:①脑功能的定位; ②心理免疫学; 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2)行为主义的取向
20世纪初,以华生、斯金纳为代表人物的行为主义诞生。50年代以后,行为主义作为一个学派已接近销声匿迹了。但是,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它仍活跃在心理学的某些应用研究领域中,比如,程序学习、行为治疗、生物反馈。
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形成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3)精神分析的取向
早期的精神分析理论像行为主义的理论一样,遭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但是,精神分析的研究取向仍存在于心理学的某些研究领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