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东北大学体育部346体育综合[专业硕士]考研仿真模拟五套题

  摘要

一、单选题

1. 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中最典型的三个是( )。

A. 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合作式教学

B. 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

C. 随机访问教学、合作教学、暗示教学

D. 情境教学、随机访问教学、支架式教学

【答案】D

【解析】在建构主义教学观的理论背景下,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其实最典型的有三个:①情景教学,是指创设含有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情景,学生在探究事件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主地理解知识、建构意义。②随机访问教学,是另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新兴分支“认知弹性理论”发展起来的。③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

2. 倡导“以高难度进行教学”以及“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等原则的心理学家、教育家是( )。

A. 瓦根舍

B. 博莱

C. 列•符•赞科夫

D. 罗杰斯

【答案】C

【解析】赞科夫新体系的教学论主要包含五条:①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②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③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④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⑤使全体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3. 课程创生视野中的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指向于( )。

A. 教师的解放

B. 学生的解放

C. 课程专家的解放

D. 人的解放

【答案】D

【解析】课程创生取向视野中的教学特征包括:①教学设计是一个持续创造的过程,指向于人的解放;②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③学生是教学设计的主体。

4. 罗杰斯认为,传统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和学习过程的错误假设上的,而非指导性教学则与之不同。据此,他提出了新的假设,如下,但其中有一项不符合罗杰斯的观点?( )

A. 所受到的压力或威胁度越大,改变学习者自我结构的速度越快

B. 大量的学习将主要是通过“做”学到的

C. 人类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

D. 当某些学习可能需要学习者改变自我结构时,这种学习可能会被抵制

【答案】A

【解析】罗杰斯的学习原则其中一条是:当外部威胁降到最低限度时,就比较容易觉察和同化那些威胁到自我的学习内容。

5. 下面各项表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 )

A.20世纪70年代以后兴盛起来的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是对以往的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全盘否定、破旧立新的基础上建立发展的

B. 由于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倡导“序列化”,所以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摒弃了关于教学序列的有关思想

C. 欧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建立在认知理论基础上的

D. 加涅一直是行为主义理论忠实的捍卫者

【答案】C

【解析】20世纪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从60年代末期开始直到整个70年代,行为主义在心理学领域的主导地位渐被认知心理学所取代,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学设计理论开始兴盛起来。到美国90年代,各种建构主义理论已经对美国的教学设计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欧洲,行为主义心理学从来就没有像在北美那样取得过主导地位。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发展起来的认知理论到70年代依然保持强劲影响,像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在欧洲的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所以,欧洲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建立在认知理论的基础上的。

6. 与其他教学模式相比,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是以( )为取向的教学模式的典型代表。

A. 人格发展

B. 行为控制

C. 认知能力

D. 以上都不准确

【答案】A

【解析】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一反传统教学的基本思路,把教学的目标看作是学生人格、自我的健全发展,把教学的重心由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上,把教学过程的本质规定为学生内在经验的形成及生长,突出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对传统教学确实是一个极大的冲击。

7. 建构主义教育学者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是在哪位著名心理学家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

A. 皮亚杰

B. 维果茨基

C. 斯金纳

D. 乔姆斯基

【答案】B

【解析】建构主义教育学者所倡导的“支架式教学”是在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维果斯基在其“文化——历史心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最近发展区”。

8. 当课程统一了儿童的心理的经验与学科中所包含的逻辑的经验的时候,这种课程就成为了( )。

A. 儿童中心课程

B. 学科中心课程

C. 经验课程

D. 活动课程

【答案】C

【解析】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经验课程着眼于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主张通过一系列的由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使学生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经验课程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9. 通常认为,衡量一个不完整的评价模式,应当使用如下三项指标,即方法上的( )、价值上的( )、用途上的( )。

A. 经验性可估性目的性

B. 经验性目的性可估性

C. 可估性目的性经验性

D. 目的性经验性可估性

【答案】A

【解析】衡量一个不完整的评价模式,应当使用如下三项指标:①方法上的经验性,是指评价者所使用的观察、搜集以及描述、解释评价数据和材料的方法,在性质上应当可信、适用;②价值上的可估性,是指评价得到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在价值上是可以确定的;③用途上的目的性,是指评价在使用上能解决什么问题、具备何种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