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陕西理工学院教育硕士860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单选题
1. 赫尔巴特的观念心理学体系是围绕着下面哪几个概念展开的( )。
A. “知,,、“情”、“意,,、“行”
B. “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
C. “感觉”、“知觉”、“观念”、“理性”
D. “感觉”、“表象”、“观念团”、. “思想之环”
【答案】B
【解析】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包括:①观念心理学体系是围绕“观念”、“统觉”、“观念团”、“思想之环”几个概念展开的;②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③教学的“形式阶段”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④教育性教学——作为知识传递的过程和作为善的意志之形成的道德教育就是统一的。
2. 加涅与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应具备四个前提条件,下面各项是对此进行的有关表述,其中不确切的是哪一项?( )
A. 教学必须要实质性地为社会的未来发展而设计
B. 设计应当包括短期和长期的阶段
C. 设计应当对个体的发展产生真正的影响
D. 设计必须建立在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的基础上
【答案】A
【解析】加涅与布里格斯认为,教学设计应具备四个前提条件:①必须为个体而设计;②设计应当包括短期和长期的阶段;③设计应当实质性地影响个体发展;④设计必须建立在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基础上。加涅认为人的学习是包括不同层级的。不同类型学习的内部和外部条件是不同的。
3. 下列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教师的指导就是教师对教学对象的过分干预与控制
B. 真正的教学对话的试金石就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疑问与见解
C. 人本主义教育哲学以人的自主性人格的发展为核心,所以非常强调提示型教学方法
D.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经验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所以非常强调自主型教学方法
【答案】B
【解析】真正的教学对话的试金石就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疑问与见解。真正的教学对话是主体间平等,真实的对话,应把教师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起来,把学生的既有经验与要探究解决的新问题关联起来,把学生的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
4. 最早采用班级授课组织形式的是( )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但在(
将班级授课组织确立起来。
A.16世纪末美国19世纪后半叶杜威
B.15世纪末德国17世纪上半叶夸美纽斯
C.15世纪末英国17世纪后半叶洛克
D.16世纪末瑞士18世纪后半叶裴斯塔洛齐
【答案】B
【解析】班级授课组织是在文艺复兴之后教育开始走向大众化的历史前提下逐步确立起来的。在教育史上,最先采用的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15世纪末德国的一些人文主义学校。然而最先在理论上确立班级授课制组织的则是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5. 范例教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是哪些?( )
A. 基本性、发展性、具体性
B. 专业性、基本性、范例性
C. 基本性、科学性、发展性
D. 基本性、基础性、范例性
【答案】D
【解析】范例的基本特征包括:①针对教学内容的基本性;②针对学生主体实际状况的基础性;③针对教学活动的范例性。
6. 要真正发挥教学的积极教育作用,需要明确教学过程中( )与教育的关系。
A. 教学
B. 教养
C. 学习
D. 生活
【答案】c 【解析】
7. 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 )。
A. 显性课程
B. 隐性课程
C. 实际课程
D. 官方课程
【答案】B
【解析】隐性课程也称潜在课程,是指非正式的、非官方的课程,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是计划表上看不到的课程。
8. 教育思想家( )提出了“居室教育学”和“基础教养论”。
A. 拉特克
B. 夸美纽斯
C. 卢梭
D. 裴斯泰洛齐
【答案】D
【解析】裴斯泰洛齐认同适应自然的教育学,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全面和谐的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前期提出了“居室教育学”,后期提出了“基础教养论”。
9. 深刻揭示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以及其他种种形式的二元对立的根源,进而在其独特的实用主义“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整合了课程与教学并消解了其他形式的教育的二元对立的教育学家是( )。
A. 皮亚杰
B. 杜威
C. 布里格斯
D. 桑代克
【答案】B
【解析】杜威对现代教育最大贡献是深刻揭示了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以及其他种种形式的二元对立的根源,进而在其独特的实用主义、连续性原则的基础上整合了课程与教学,并解消了其他形式的教育的二元对立。
10.通常认为,衡量一个不完整的评价模式,应当使用如下三项指标,即方法上的( )、价值上的( )、用途上的( )。
A. 经验性可估性目的性
B. 经验性目的性可估性
C. 可估性目的性经验性
D. 目的性经验性可估性
【答案】A
【解析】衡量一个不完整的评价模式,应当使用如下三项指标:①方法上的经验性,是指评价者所使用的观察、搜集以及描述、解释评价数据和材料的方法,在性质上应当可信、适用;②价值上的可估性,是指评价得到的各种数据和资料在价值上是可以确定的;③用途上的目的性,是指评价在使用上能解决什么问题、具备何种功能。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