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吉首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808法学综合(宪法、民法、刑法)之《宪法》考研内部复习题及答案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金融资本

【答案】金融资本是指由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随着生产集中和垄断的发展,银行资本由集中走向垄断,工业垄断资本对银行的依赖增强,大银行同大企业的金融联系更加密切,形成了固定的关系。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通过金融联系、资本参与和人事参与,密切地融合在一起,产生了一种新型的垄断资本,即金融资本。

2. “两个必然”

【答案】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简称“两个必然,’)这一重要结论。马克思在1859年写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简称“两个决不会,,)这一重要思想。这两个著名的科学论断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构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

3.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答案】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到无阶级社会,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代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直至实现共产主义。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目标,无产阶级专政担负着极其繁重的历史任务。这些任务是:镇压阶级敌人的反抗和破坏活动,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和发展公有制; 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防止国外敌人的侵略和颠覆,支持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等。

4. 新经济政策

【答案】苏俄在1921年3月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农业方面:1921年3月21日颁布《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法令,规定农民交纳粮食税后,乘J 余的粮食等农产品可以到市场交换物品。粮食税的税额比余粮收集制大为减少。

(2)工业方面: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借制和租让制的形式转变为国家资本主义企业。

(3)流通方面(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在坚持国家计划领导的前提下,实行自由贸易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

5. 真理的客观性

【答案】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或客观真理有两层含义:

(1)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

不是说真理本身就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以客观事物为认识对象,正确揭示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也就是说它所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

(2)指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客观的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6. 联系

【答案】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

(1)联系具有客观性。

事物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是主观臆想的。世界上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联系着而存在的,这是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

(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

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具有多样性。

世界上的事物是多样的,因而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不同的联系构成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存在状态和发展趋势。

二、简答题

7.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答案】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在当今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因此,应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推动第二产业更快的发展。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在当今社会,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 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

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8. 如何理解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规律的内涵及其作用的社会条件?

【答案】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也是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运行的一般规律。但是,这一规律在不同的社会形式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1)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规律,主要是指“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地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这就是说,相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而言,在未来社会的“共同生产的基础上”,单个人的劳动一开始就成为社会劳动; 这样,作为商品交换价值“实体”和“内在尺度”的“劳动时间”,就成了分配社会劳动于各个生产部门的直接的“尺度”。这时,“社会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才能实现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

由于“符合社会全部需要的生产”,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而且还包括科学、文化、艺术等创造性活动,因此,“社会必须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也就包括了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时间和用于从事科学、文化、艺术等创造性活动的时间。前者为劳动时间; 后者为自由时间。由此可见,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规律运行的前提是“共同生产”; 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两部分。

(2)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规律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但在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运行却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

从制约这两种经济运行的内在尺度来看,它们都是以社会劳动时间为其基本规定的。在商品经济中,社会劳动时间的分配是采取迂回的形式,以交换价值及其货币形式,通过市场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得以表现和实现的。而在未来社会中,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是以直接的社会形式,通过有计划分配的机制得以表现和实现的。这就是说,商品经济主要是通过“自发”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分配。而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的经济,则主要通过“自觉”的计划机制的作用,实现社会劳动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比例分配。

但是,应该看到,“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方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追逐剩余价值的本性决定其必须把工人的自由时间也运用于剩余价值生产,从而工人的自由时间转变为剩余劳动时间。剩余劳动时间成为对工人精神生活和肉体生活的侵占。

有计划分配劳动时间规律发生作用的社会条件,除了社会化的生产以外,还必须是“自由人联合体”。在“自由人联合体”中,“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而且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社会产品中“重新用作生产资料”的部分,也“依旧是社会的”。在生产资料公有制这一既定的前提下,“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的比例”。同时,“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劳动中个人所占份额的尺度,因而也是计量生产者在共同产品的个人可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因此,有计划分配社会劳动时间规律发生作用,是同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