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809宪法与行政法(含宪法学、行政法学)之《宪法》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简答题
1. 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答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原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
①这两对矛盾所涉及的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囊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形成了社会有机体的基本结构即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
②这两对矛盾存在于每个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③这两对矛盾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
④这两对矛盾是其他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决定并制约其他社会矛盾的存在和解决;
⑤这两对矛盾运动所体现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形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即两个“一定要适合”的规律。正是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前进方向,它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2)这两对基本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但地位和作用并不相同。
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根本的矛盾,它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产生和发展;
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又受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制约,它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的解决。
③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以至在整个社会发展中,生产力一式或经济因素起决定作用,但也不能忽视上层建筑即政治和社会意识因素的巨大的能动作用。
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如何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答案】马克思创立劳动价值论的时代,是工业化初期的蒸汽机时代。现在人类进入了21世纪,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新的情况,必须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根据变化了的实践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对生产性劳动作出新的界定。在当今时代,随着第三产业的发展,服务性劳动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生产性劳动应当包括大部分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服务性劳动。因此,应当在理论上充分肯定服务性劳动也是创造价值的劳动,以利于推动第二产
业更快的发展。
(2)深化对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在当今社会,在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越来越重要的条件下,科技劳动和管理劳动等脑力劳动,不仅作为一般劳动在价值创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作为更高层次的复杂劳动创造的价值要大大高于简单劳动。
(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富和价值创造中作用的认识。应该坚持马克思关于人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要充分肯定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使用价值和价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
(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价值创造是价值分配的前提和基础,没有价值创造也就没有价值分配; 但价值分配又不仅仅取决于价值创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价值分配首先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决定的,体现一定的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就有什么样的分配关系。
3. 如何理解辩证思维是通过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答案】(1)思维是人们在客观规律和关系的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规则、程序和手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2)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包括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的统一这四个方面。辩证思维的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一个重要观点。
(3)人们认识事物时,首先反映的是具体的事物,我们把它称之为感性具体。在这一基础上,人们使用分析的方法,把事物分解成各个部分,把它们从整体中抽取出来,并且撇开各个部分的非本质属性抽象出它的本质属性,这样,人们的认识就从感性具体发展成理性抽象,从现象深入到了本质。
(4)人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事物的抽象认识上,还必须进一步弄清各个部分的各种科学规定之间的内在联系,确定每一个规定在总体中各占什么地位,各起什么作用。这就需要在运用综合方法的同时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把各个部分的各种规定按照它们本身固有的内在关系相互联系起来,从总体上把握这一事物,使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由理性的抽象上升到理性的具体或者思维的具体。
4. 为什么说“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认识力一法”。
【答案】(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当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己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当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
(2)唯物辩证法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根本的观点和方法。无论是对自然、社会、思维这二大领域的矛盾运动规律的宏观把握,还是对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的矛盾的细微分析,唯物辩证法都有普遍的方法论意义;
(3)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同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5. 联系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根本矛盾贯穿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着事物的性质,非根本矛盾处于服从地位; 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服从地位的矛盾。在每一对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与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只有如实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才能采取正确的方针和办法去解决矛盾。
(3)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人的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4)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哲学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矛盾的普遍性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要体现矛盾的普遍性,具有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又不能照搬别国的模式,要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具体国情,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具有中国特色。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希望遵循或创造一种标准的社会主义模式,同时也反对只考虑中国特色,而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这样两种错误的观点。
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变化将更加剧烈而深刻,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因此,掌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相结合,与时俱进,不断开拓新境界,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6. 简述劳动的二重性及其简要关系。
【答案】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种规定。仟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1)具体劳动是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