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内蒙古大学法学院641法学综合一之《宪法》考研冲刺密押卷及答案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辩证法
【答案】马克思主义认为,辩证法是指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是在肯定矛盾的基础上关于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给辩证法下了科学的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和范畴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体系,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2. 垄断
【答案】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3. 借贷资本
【答案】在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产业资本外,还存在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出的货币资本。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其来源是产业资本循环中的大量闲置货币资本。
4. 社会形态
【答案】社会形态是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 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5. 上层建筑
【答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等的总和。在阶级社会中,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简称为政治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思想、法律思想、哲学思想、文艺思想等意识形态诸种形式,通称为是思想上层建筑,在上层建筑中,政治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上层建筑的核心。
6. 剩余价值
【答案】(1)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2)剩余价值是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价值增殖过程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这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 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二、简答题
7. 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答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认识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
(1)实践产生丁认识的需要人们要改造世界就必须首先认识世界,人类的认识活动总是为各个时代社会实践的特定需要服务的,科学研究的任务也总是围绕着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个中心来确定的。现代科学虽然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但归根结底还是由社会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社会实践的需要始终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人类实践活动提出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人的认识能够不断发展。在现代,人类的科学认识己深入到宇宙的深处和基本粒子的内部,现代科学研究具有高难度和高精度的特点。没有现代工业所提供的各种强大的物质手段和物质工具,如电子计算机、高能加速器、太空探测仪等,要从事现代科学研究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使对象的真实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得到充分的暴露; 也只有通过实践使自己的感觉器官直接地同对象相接触,才能使对象的各种现象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一定的直接经验,并进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人的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而直接经验则是人们亲身实践的产物。当然这不是说每一个人的认识都必须靠直接经验。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间接经验的作用不容忽视。那种贬低书本知识、轻视教育工作、拒绝向前人和他人学习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但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践经验,并加以总结提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一离开实践的思维一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马克思这一著名论断表明,人们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自己认识的真理性。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8.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答案】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
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是物质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从自然界分化出来并不意味着脱离了自然界,他们仍然是物质的血肉之躯,他们的生命形态仍然是物质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也只能取之于物质的自然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9. 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答案】(1)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①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准备了物质条件。
④资本主义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2)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和曲折性,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还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③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④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完善的长期性,决定着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
10.联系中国特色社会卞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答案】(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2)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是具体的、特殊的。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