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658综合考试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核心题库
● 摘要
目录
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658综合考试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核心题库(一) .... 2
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658综合考试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核心题库(二) .... 6
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658综合考试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核心题库(三) .... 9
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658综合考试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核心题库(四) .. 14
2018年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658综合考试之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考研核心题库(五) .. 17
一、简答题
1. 为何说“拉美文学的爆炸”是“寻根”与“移植”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答案】魔幻现实主义是20世纪中期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发端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至60年代后成为拉美小说创作的主流。它的兴起被称为“拉美文学的爆炸”。代表人物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卡彭铁尔、墨西哥的鲁尔弗和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
魔幻现实主义是通过“魔法”所产生的幻景来表达生活现实的一种创作方法。魔幻是途径,表现生活现实是目的。用魔幻的东西将现实隐去,展示给读者的是一个循环往复的、主观时间和客观时间相混合、主客观事物的空间失去界限的世界。艺术上则在现实描绘中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奇迹、幻觉、梦境甚至鬼魂形象出现于小说情节中,时序关系常被打乱,叙述富于跳跃性,有时场面带有象征色彩,显示出鲜明的地狱和民族特点。它堪称是“移植”和“寻根”相结合的成功范例。它既是对现实的深刻开掘,又是对历史的严肃反思;既有对本大陆传统文化的寻本探源,又有对欧美现代主义的广泛吸收。首先在拉丁美洲使用“魔幻现实主义”这一术语的人是委内瑞拉作家彼特里。真正成熟的标志是墨西哥作家鲁尔福的中篇小说《佩德罗•帕拉莫》。20世纪60年代,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魔幻现实主义形成热潮,以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为标志。
2. 从《秃头歌女》、《等待戈多》等剧看荒诞剧对传统戏剧观的“颠覆”。
【答案】(1)《秃头歌女》对传统戏剧观的“颠覆”
①《秃头歌女》是一部典型意义上的“反戏剧”
“反情节”——它没有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更没有步步展开的戏剧矛盾;“反人物”——剧中人虽有名有姓,但既无明确的身份,更无鲜明的性格;“反语言”——全剧充斥的是空洞、无聊、紊乱、自相矛盾的台词;甚至连剧名都具有“反”的色彩——剧中并无“秃头歌女”出现,并无关于“秃头歌女”的任何事情,只是在排练时一名演员偶然把“金发女教师”一词错说成了“秃头歌女”,剧作家便拍案叫绝,当即决定以此作为剧名,以更突出其“不知所云”的荒诞色彩。
②没有具体情节和符合客观现实的人物形象
《秃头歌女》的第一幕,从史密斯夫妇的闲谈开始,随后是女仆、马丁夫妇的出场及对话,接着又是消防队长的出场和交谈及退场,再是两对夫妇的争吵,最后以马丁夫妇的再次出现,重复史密斯夫妇开始时的姿态和对话而告终。全剧根本谈不上戏剧情节,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延续。这种延续是那样的平铺直叙,又缺乏必然的联系,使人感到可笑而又枯燥无味。在观众看来,整个舞台不外乎是突出世界的荒唐性的一种象征。表面上具有明显的喜剧性,却隐晦地表现出严肃的形而上的精神内涵。
(2)《等待戈多》对传统戏剧观的“颠覆”
①戏剧的情节内容是荒诞的
没有开端高潮,也无结局。戈戈和狄狄从何而来,为何要等戈多,我们都一概不知。整个内容情节以人物无聊的小动作,语无伦次地唠叨,含糊不清、支离破碎的讲述小故事和人物的杂耍来代替。脱下靴子,往里看看,伸手摸摸又穿上。抖抖帽子,在顶上敲敲,往帽子里吹吹又戴上,充满滑稽与无聊。戈戈和狄狄在一起等了一天,第二天见面时却互不相识。一夜之隔,枯树长出了叶子,波卓变成了瞎子,幸运儿变成了哑巴。幸运儿替主人成天套在脖子上的那只沉甸甸的箱子,里面装着沙土。失望的戈戈和狄狄想上吊,却没吊成,老说要走,但始终没有付诸行动。杂乱的荒诞不经的内容与情节,表明了生活的荒诞,人生的荒诞。
②戏剧的语言是荒诞的
人物对话、独白颠三倒四,胡言乱语,充满了荒诞性,使戏剧显得滑稽而混乱。如一开场戈戈、狄狄各自喃喃述说自己痛苦,牛头不对马嘴,唠叨重复,文不对题。被主人唤作“猪”的幸运儿,突然激愤地讲演起来,不带标点的连篇累牍、毫无意义的废话,使人不知所云。表明在这个非理性化、非人化的世界里,人既然失去了本质力量,他就没有自由意志,没有思想人格,语言当然也该如此。有时人物语言也偶显哲理,流露出人物对荒谬世界与痛苦人生的真实感受。
③寓意与象征
这部戏剧的主题是“等待”。等待,寓意没有意义的生活。这正是荒诞概念中的人类生存条件,即缺乏意义。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象征着战后生活在苦难中的人类。人类,作为社会存在的支柱,在畸形发展的资本主义社会里,特别是在战后的西方社会里,已经到了无法生存下去的地步;社会的罪恶和灾难,使得人格丧失,个性毁灭。社会已成为一个不适合于人类居住的世界。他们只不过生活在荒野中的一棵没有枝叶的枯树下,“生活在空虚之中!”他们处在一种生死不能的尴尬难堪的境地。明明知道戈多不会来,还是要等待,在等待中死去、消亡。
3. 从《玩偶之家》看“社会问题剧”的特点。
【答案】社会问题剧是指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响应丹麦评论家勃兰克斯“文学要有生气,就必须提出问题来”的号召,用现实主义方法描写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戏剧。有十几部,著名的四大社会问题剧有《社会支柱》、《玩偶之家》、《群鬼》、《人民公敌》等,他用犀利的笔锋饱含着愤激的热情,戳穿了资产阶级在道德、法律、宗教、教育以及家庭关系多方面的假面具,揭露了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荒谬。现在也泛指反映现实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矛盾的戏剧形式。
(1)提出、剖析、批判或谴责某个社会问题
在社会问题剧中,人物并不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而只是代表某个问题或某种思想的符号。剧作家正是通过这些符号和问题来表现其作品的主题和战斗性。《玩偶之家》通过娜拉在家庭中前后地位的巨大变化,不仅尖锐地提出了妇女的社会地位问题,而且深刻地揭露了一个充斥着谎言的虚伪世界如何摧残着人们的精神,窒息着人们的灵魂。娜拉的出走,无疑是对社会的公开挑战。难怪剧本发表后遭到了各国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而被禁演,甚至连大作家托尔斯泰也谴责娜
拉放弃为妻为母的神圣职责是不道德的行为。然而谁都无法否认,这是一部振聋发聩的剧本,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和对精神解放的执著追求,以及艺术上的精湛圆熟,使其成为世界戏剧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精品。
(2)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
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以其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技巧,排斥了当时充斥于西欧舞台的内容空洞的“巧凑剧”,引起了一场戏剧革命;这些社会问题剧虽然只是提出问题而无答案,但根据它的暗示和提问的方式,观众从中都能各有所得,甚至比有答案更有所得。易卜生的戏剧,主题鲜明,重视人物刻画,具有复杂微妙的艺术结构和精练的语言,在戏剧艺术的各方面都启发了后代人的创作。《玩偶之家》结构严密完整;在悬念和伏笔的运用上很有特色;人物对话充满辩论色彩,把“讨论”带进戏剧;成功了运用“追溯法”。他善于把复杂的生活矛盾集中为精炼的情节,他常常把剧情安排在矛盾发展的高潮,然后运用回溯手法,把前情逐步交代出来,使得矛盾的发展既合情合理,又有条不紊。主要矛盾是围绕“假冒签名”所引起的娜拉和海尔茂之间的矛盾,次要矛盾有娜拉和柯、林与柯、海与柯之间的矛盾。
4. 论述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创作风格的异同。
【答案】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分别是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
(1)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创作风格的相同之处:
①悲剧的题材来源相同
在古希腊文学的皇冠上,悲剧毋庸置疑是最光彩夺目的一颗明珠,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以及欧里庇得斯当属其中的执牛耳者。他们的悲剧创作都以希腊神话传说为题材,通过旧题反映奴隶主民主制发展不同阶段的社会生活,也显示出希腊悲剧在不同时期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②悲剧主题基本相同
古希腊悲剧往往是以人与命运的斗争为主题,称之为“命运悲剧”。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者的悲剧创作的主题也基本相同,都是以描写主人公个人意志和命运之间的冲突为主。③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在其各自的作品中,塑造了具体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深刻印象。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中庄严、高大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他是人类文明的缔造者和保护神。为了人类的幸福与进步,他不惜做出最大的牺牲,蒙受最残酷的刑罚。
④悲剧是政治宣传教化的工具,带有浓郁的社会政治色彩
古希腊悲剧流传下来的剧本为数不多,其中大部分以荷马史诗以及古代的英雄传说为题材背景。但作家的思想并未停留在对英雄的歌功颂德上,反而是通过悲剧来表现他们对当下社会的深刻思考,即悲剧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他们宣扬政治的工具。埃斯库罗斯在《被束缚的普罗米修斯》中流露出对雅典僭主统治的反对呼声;索福克勒斯笔下人与命运的悲剧冲突反映的是当下人们所深信的“命运”观念, 其中也包括了作家自己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而欧里庇得斯的剧作更是鲜明地打上现实的烙印——写《美狄亚》提出被抛弃妇女的命运问题,《特洛伊妇女》更被认为是影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