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院888政府经济学之公共政策分析导论考研导师圈点必考题汇编

  摘要

一、简答题

1. 如何进行类比分析?

【答案】类比是根据两个或两类事物之间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而推出它们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一种逻辑方法。类比分析是指把这种相似性研究创造性地用于政策问题构建中,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主要内容如下:

①类比形式:

a. 人的类比

分析者试图将自己置于政策相关人的地位,以同样的方式体验政策形势。

b. 直接类比

分析者可以寻找两个以上的问题形势直接比较,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c. 想象类比

分析者完全自由地探讨问题形势和某些所想象的事物状态之间的相似性。

②注意事项

a. 注意选用的类比对象之间的关系是否适当、合理;

b. 注意类比对象的相似属性和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提高类比程度的可靠性;

c. 注意“类比所依据的相似性质或关系越多,则类比结论的可靠性越高”。

2. 公共政策与法律的关系。

【答案】(1)公共政策和法律的定义

①公共政策是由政府、非政府公共组织和民众,为实现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事务实施共同管理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②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2)公共政策与法律的相互关系

公共政策和法律都属于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它们相辅相成,共同调整、控制和规范社会关系,它们的作用都是服务于国家管理和政治统治。

①法律是政策的定型化和具体化。有些重大的政策在条件成熟后,可以上升、转化为法律。法律是一种更为稳定的政策形式。因此,只有经过实践证明非常成熟、稳定的政策才会经一定的程序上升成法律。政策向法律的转化,即政策法律化,是指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立法权限和程序,将成熟的、稳定而又有立法必要的政策转化为法律。

②国家重大、基本政策常常用以指导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同时,法律又是保障公共政策顺利

执行的有力工具。几乎所有的公共政策问题都要通过立法机关、法庭或制定法律的行政部门来解决。法律对公共政策所发挥的作用有:

a. 建立公共政策假设;

b. 提供大量数据,尤其是与决策有关的数据;

c. 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与家庭、经济、犯罪和司法系统有关的社会规则。法律研究主要是文档分析,目的是为了澄清特定公共政策的历史形成、意图和执行之中的法律说明。

③法律本身构成一类非常重要的公共政策文件,而法律辩护所提供的标准的实用辩护模型,对公共政策制定有很大贡献,特别是在涉及公共利益的法律实践领域。但由于运用法律影响社会变革要克服许多阻力,因而法律制定的效果是有限的,其实现公共目标的程度是受到制约的。

3. 引发政策调整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政策调整是指依据政策评价的结果,对实施中的现行政策采取补充、修正和终止的动态过程。

(1)政策调整的三个基本内容

①政策补充。在被认为继续可行的政策中,增加新的内容,拓展政策的规范空间,以适应内外政策因素变化的需要。

②政策修正。改正政策中那些己被实践证明了的错误内容,同时还依据新的政策环境,修订己经过时的内容,进一步增强与保证政策实施的可行性。

③政策终止。取消失误的政策,重新制定新政策。

(2)引发公共政策调整的因素

①政策目标发生改变

政策目标是公共政策的重要构成因素,政策内容的确定、政策方案的选择、政策手段的运用,都是以更好地实现政策目标作为依据的。一旦政策制定和执行主体的政策目标发生了变化,政策就必须加以调整。这种政策目标的改变,既可以发生在具体政策的层次上,也可能发生在国家的总政策、基本政策的层次上。

②政策环境发生改变

公共政策作为一个子系统,存在于社会母系统之中,并与众多子系统发生作用,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环境系统,而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在这一公共政策系统之外并与它发生相互作用的是环境超系统。政策问题归根到底是从环境中产生出来的,政策运行的条件和资源也都是由环境提供的。如果政策环境发生的变化已经对政策运行的条件与资源产生影响,或者已经超出了政策问题的状况,政策就必须适应环境作出调整。

③政策资源发生改变

与环境改变的依据有关联的是政策资源变化的依据。政策的制定、执行、监控、评估,都是需要一定类别、一定数量的资源作为支持的。政策资源并不是一个现成的恒量,它与政策制定、实施主体实际掌握的公共管理权力、本身的权威、从环境中提取资源的能力有关。因此,政策资源也是一个变量,政策资源出现变化,政策的实施就需要进行调整。

④政策局限性的暴露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都不可避免地存在某种局限性。有些局限性是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由于人们主观的失误或客观条件的影响导致的; 有些局限性是由政策的时空特点决定的。在政策实施前,或在政策执行初期阶段上,局限性不一定会立即暴露出来,但随着政策实施的深入,某些局限性就会起作用并影响政策的贯彻执行,这时政策调整的任务就会被提上议事日程。

⑤政策的负面作用加大

与政策局限性有联系的是政策的负面作用。人们制定和执行政策,都是希望利用它来积极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因此,一项政策之所以确立,就是希望让它发挥积极的正面效用。但从辩证的观点看问题,任何政策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正面的作用,也有负面的作用。也许对某些政策来说,负面作用往往要到政策执行的一定阶段才会表现出来。一旦政策的负面影响扩大,政策就必须进行调整,以抑制其负面的效应。

4. 公共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案】公共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的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其构成要素有:

(1)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具体包括:

①官方决策者

官方决策者是指广义的政府,即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在我国,执政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故在我国,官方决策者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执政党。

a. 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公共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其主要职责是立法,即制定法律和政策。 b. 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和政策,管理国家的内政、外交等行政事务的机关,掌握国家行政权力,运用公共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是立法机构所确立的国家意志的执行者。

c. 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作为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公共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司法机关传统上被认为只是一个检察、审判的机构,但它在公共政策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d. 中国共产党

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议行合一体制,中国共产党是我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左右着政府运行过程,主导着公共政策的制定。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过程,实际上是“以中国共产党组织为首的所有履行当代中国社会公共权力的组织机构的决策与执行的过程。”

②非官方参与者

a. 利益集团

利益集团是指因兴趣或利益而联系在一起,使用各种途径和方法向政府施加影响,进行非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