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太原理工大学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前庭反应

【答案】前庭反应是指当人体前庭感受器受到过度刺激时,反射性的引起骨骼肌紧张性的改变、眼震颤以及自主功能反应,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恶心呕吐、眩晕出冷汗等现象的一系列改变。前庭反应中最特殊的是躯体旋转运动时引起的一种眼球特殊运动,即眼震颤。

2. 晶体渗透压

【答案】晶体渗透压是指由电解质所形成的渗透压,它有基本相同的晶体渗透压。

3. 非自动控制系统

【答案】非自动控制系统是控制部分不受受控部分的影响,即受控部分不能通过反馈活动改变控制部分的活动的控制系统。这种控制系统无自动控制的能力。非自动控制系统地活动在体内不多见。

4. 柔韧

【答案】柔韧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完成大幅度运动技能的能力。柔初性不足可直接影响动作的学习和高难运动技能掌握,还会有碍于力量、速度、协调、平衡能力的发展,并易造成运动损伤。

5. 随意运动

【答案】随意运动是指由人的主观意识控制和调节,具有一定目的和指向的运动,又称“自主运动”。一切随意运动严格地来讲都是反射,其生理机制是以大脑皮层为运动基础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暂时性神经联系。

6. 肢体残障

【答案】肢体残障是指人的肢体残缺、畸形、麻痹所致人体运动功能障碍。肢体残障可分为脑瘫和截肢两大类。肢体残障人群是残障人的主体,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其生理功能主要与发生残障的时间、原因和丧失肢体的部分有关。

7. 重吸收作用

【答案】重吸收作用是指滤液(原尿)流经肾小管与集合管内时,其中水和某些溶质全部或部分地透过肾小管与集合管上皮细胞,重新回到肾小管与集合管周围毛细血管血液中去的过程。

来自于晶体物质比较容易通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液与组织液中的晶体物质的种类和浓度基本相等,即毛细血管内外具

8. 功能训练

【答案】功能训练是指通过适当的训练手段,使有障碍的功能达到功能恢复和重建。功能训练的原则应“按需训练”和“有的放矢”。“按需训练”是以残障人的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需求为中心而开展的“有的放矢”的训练。

二、简答题

9. 健身活动对老年人的血脂代谢有哪些影响?

【答案】健身活动对老年人血脂代谢的影响表现为:

(1)研究表明,长期进行太极拳、长跑、舞蹈、门球运动对老年人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产生良好影响;采用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走、跑等健身运动,可以明显降低高血脂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获得类似降低血清和

提高和/或的效果。

(2)另有研究表明,老年人长期参加锻炼,除能有效改善脂蛋白组成外,还能使Zn

含量和比值下降,这对防治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有积极作用。

10.简述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

【答案】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适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各脏器机能活动,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

(2)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使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有利于氧供应増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

(3)体温适度升高,机体代谢水平提高,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弹性,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

(4)增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而造成热应激伤害;

(5)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11.简述赛前状态。

【答案】赛前状态是指在比赛前或运动前,人体各器官,系统会产生一系列机能变化。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分为四种:赛前过分激动、赛前淡漠、赛前盲目自信和赛前战斗准备状态。

(1)赛前状态的生理变化及其机制

赛前状态的生理反应主要表现在神经系统、氧运输系统、和物质代谢等方面的变化,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物质代谢过程加强,体温升高,内脏器官的活动增强表现为心率加快,收缩压升高,肺通气量和吸氧量増加,并可出现血糖水平升高,泌汗増多和尿频等现象。赛前状态产生的生理机制是自然形成的条件反射。

(2)赛前状态对人体工作能力的影响

①良好的赛前状态

良好的赛前状态可以使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以前,预先动员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克服神经系统和器官的机能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对提高运动成绩有利。

②不好的赛前状态

如果运动员在比赛前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过高,则常表现为过度紧张,如急躁、食欲不振、睡眠不好、肌肉僵硬、咽喉发堵等;若运动员在比赛前兴奋性过低,则表现为运动员对比赛淡漠、全身无力。上述这两种变化都会降低运动成绩。

(3)克服不良的赛前状态

①运动员应不断提高身体素质,正确认识比赛意义,控制情绪,端正比赛态度。

②组织运动员多参加比赛,积累比赛经验,适应各种比赛环境。

③根据运动员赛前状态安排适宜的准备活动,如果运动员过度紧张,可安排一些轻松缓和、节奏感强、强度小、能够转移注意力的活动或练习;如果运动员兴奋性过低,情绪消沉,则可安排一些活跃、强度较大、时间较长、与比赛内容比较接近的活动或练习。

④按摩对消除精神紧张或提高神经中枢的兴奋性均有一定的作用。例如,强度较大的扣击能提高运动员的兴奋性,而强度小的揉、抚摩,则能降低其兴奋性。

⑤加强思想教育和管理,如合理安排赛前活动,要求运动员自觉遵守作息制度等。

12.什么是有氧适能,它的生理学基础是什么?

【答案】(1)有氧适能的定义

有氧适能是指人体摄取、运输和利用氧的能力。它是实现有氧工作的基础,故又可称为有氧工作能力,有氧适能水平愈高,有氧工作能力愈强。有氧工作能力是人体最基本的工作能力,人们的日常活动、劳动都属于有氧工作,均与自身有氧适能密切相关,在耐力性运动中有氧适能更是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些都说明,有氧适能在提高人体的适应能力和健康水平中是非常重要的。

(2)有氧适能的生理学基础

人体中,氧的摄取和运输是由氧运输系统即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实现的,氧的摄取和运输能力取决于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的功能能力,具体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肺的通气能力、血液的载氧能力、心脏的泵血能力、动脉血管对血液的再分配能力。

①肺的通气能力

肺通气能力是指肺与外界发生气体交换的能力。肺通气能力愈高,机体从外界摄取氧的能力也愈大。影响肺通气能力的基础是肺的容量,判定肺通气能力的指标有肺活量、每分通气量和最大通气量等。目前在体格检查和体质测定中,肺活量被作为评价有氧适能的一个简易指标。最大通气量与通气贮备量呈正相关,与人体劳动及运动能力有密切关系,是决定和评价有氧适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②血液的载氧能力

载氧是血液的基本功能,贫血时血液的载氧能力被削弱,这将不利于有氧适能。

③心脏的泵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