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西南民族大学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学考研复试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互助保障

【答案】互助保障是指社会成员之间通过一定的机制相互提供物质帮助(包括经济援助与服务援助等)的一种生活保障系统。它一般由非营利性的互助组织承办,具有自愿参加、互助共济、非营利、合作制等特点。互助保障是一种在特定团体或社区内部内生的生活保障机制,它的社会化程度不如基本社会保障制度,但无疑属于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的自然延伸和有益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薄弱的经济实力往往无法支撑起一个全民化的统一社会保障体系,包括互助保障在内的各种补充保障机制便很自然地具有了生存与发展的必要性。

2. 灾害救助

【答案】灾害救助是指当社会成员遭受自然灾害袭击而造成生活困难时,由国家和社会紧急提供援助的一种社会救助,目的在于帮助社会成员度过灾害发生带来的生活困境。如地震救助、洪水救助等。灾害救助包括现金救助、实物救助以及以工代h 等。

3. 社会保险社会统筹

【答案】社会保险社会统筹是指社会统筹基金收入和支出的社会统筹。社会统筹基金收入指根据国家规定,由纳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的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缴费基数和缴费比例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取得的形成基金来源的收入,包括:单位缴纳的社会统筹基金收入、则政补贴收入、利息收入、其他收入。社会统筹基金支出指按照国家政策规定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从社会统筹基金中支付给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休、退体、退职人员个人的养老金、丧葬抚恤补助,以及由于保险关系转移、上下级之间调剂资金等原因而发生的支出。包括:基础性养老金、过渡性养老金、离休金、退休金、退职金、补贴、丧葬抚恤补助等。

4. 失业保险

【答案】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的劳动者,提供限定时期的物质帮助以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它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弱化失业负效应、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失业保险制度正朝着“就业导向型”发展。

5. 军人退役安置(military veteran aftercare)

【答案】军人退役安置是指国家和社会向退出现役的军人提供的经济和服务保障。经济保障包括发给退役者安置费、各种临时性生活津贴和生产性贷款; 服务性保障包括就业安置、就学安置、落户安置、职业培训、技术培训等。军人退役安置制度是国家因应军人职业的特殊性,单独为军

人提供的一项特殊的制度安排,其目的在于保障军人退出现役后的生活安全。我国军人退役安置体系主要包括退役士兵安置、退役军官安置及军人转业培训等内容。

6. 属地管理

【答案】属地管理指在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规范下,由各地区组织实施并由各地区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负责管理与监督当地的社会保障事务。

社会保障制度追求的社会目标是社会公平与社会和谐,它在运行中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化系统,并需要通过在区域内设置相应的实施机构来完成项目实施任务,主要实现一定区域范围内社会成员之间的共济或互济互助。因此社会保障管理奉行属地管理原则,是维护社会保障制度的公平性、互济性和社会性的内在要求。

7. 社会优抚制度

【答案】社会优抚是制度指国家和社会对特定优抚对象一一为保卫国家安全而做出贡献和牺牲的军属、烈属、残废军人、退伍官兵及其家属所给予的优待、抚恤和社会褒扬。社会优抚制度按其特点来说,既有社会保险的性质,又有社会福利的性质,还包含社会救济的成分,是一种综合性的特殊的社会保障。

8. 工伤社会保险

【答案】工伤社会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中或在规定的某些特殊情况下因遭受意外伤害和患职业病,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时,劳动者或其遗属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它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劳动者本人因工伤造成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时,可以从国家和社会获得医疗救治、职业康复、经济补偿等物质帮助; 二是劳动者本人因工伤死亡时,其遗属可以从国家和社会获得遗属抚恤、丧葬补助等物质帮助。

二、简答题

9. 如何理解社会保障立法理念的善变?

【答案】法律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需要立足于一定的立法理念的基础之上。社会保障立法理念的擅变表现在:

(1)济贫法时代

社会保障立法的渊源实际上从济贫法时代算起,无论是旧济贫法时代还是新济贫法时代,立法者以新教伦理观为依据,以惩戒性“矫治”观念作为立法的基本理念。这种理念认为贫穷是由个人因素而非社会因素造成的,“贫穷是万恶之源”,因此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建立起来的济贫制度作为一种矫治制度,是以被救济者丧失个人尊严、个人自由和政治权利为基本前提的,接受救济者往往要接受严酷的惩罚。

(2)稗斯麦时代

德国像斯麦时代于1881-1990年间颁布的疾病保险法、工伤保险法、老年和残疾保险法等一

批社会保险法律,揭开了现代社会保障立法和制度建设的序幕。但当时的立法的主要动机是为了瓦解工人阶级的斗志,对工人阶级作出的不得己的让步,因此,当时的立法理念主要是“怀柔”。

(3)20世纪以后

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逐渐成为社会保障立法理念,人们开始真正享受合法的社会保障权益;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可以作为社会保障立法的一个分水岭,社会保障立法的理念开始突破社会稳定和社会公正,而谋求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新价值,社会保障制度亦由以前的临时应急措施而变成长期稳定协调发展战略。

综上,社会保障立法理念擅变的历程概括为这样一条线索,即从惩治术到怀柔术,再演变到社会稳定与社会公平维系机制,进而成为国家长期稳定协调发展的战略措施。

10.社会保障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答案】(1)影响社会保障阶段划分的标志

①一定时期内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或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它是决定该时期社会保障实践活动的关键性因素。

②一定时期内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的需求。它是决定该时期举办社会保障项目或内容的社会基础。

③政府介入的程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化与非制度化的一个分水岭。

④社会保障实践的出发点与基本目标。这是衡量社会保障发达状态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标志。 ⑤一定时期内社会保障实践的具体内容。它是衡量社会保障处于何种发展阶段的客观标志。

(2)以政府介入程度划分社会保障的发展阶段

以政府介入的程度或制度化作为依据,则社会保障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发展实践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阶段:

①慈善事业时代或前社会保障阶段;

②济贫制度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③现代社会保障阶段,它又可以分为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产生阶段、发展阶段与成熟阶段。

(3)以社会保障在不同时期的具体实践内容为依据,也可以划分为以下三大发展阶段:

①社会救助型发展阶段;

②社会保险型发展阶段;

③社会福利型发展阶段。

11.近年来我国针对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有哪些新进展?

【答案】近年来我国针对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新进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在养老保险方面

①改革传统的现收现付制为部分基金积累制,建立新的资金运行方式。

②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

③扩大养老保险金的来源,实行由国家、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养老保险金费用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