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6年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复试笔试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康复保障(security for rehabilitation)

【答案】康复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给予残疾人物质帮助,使他们达到和保持生理、感官、智力、精神和(或)社交功能上的最佳水平,从而使他们借助于某种手段,改变生活,增强自立能力。康复包括提供恢复功能、补偿功能缺失或补偿功能限制的各种措施,也包括职业方面的恢复等。

2. 社会救助基金

【答案】社会救助基金是指国家通过经常性预算和财政性拨款等形成的,专门用于救助困难群体的社会保障基金。根据资金的来源渠道,社会救助基金可以分为政府财政性基金和民间慈善基金。政府财政性基金来源于国家税收,主要是为了应付各种自然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和缓解社会成员的贫困。民间慈善基金主要来源于社会捐赠,用于帮助需要得到帮助的人们。在实践中,社会救助金的给付并不需要以缴费为前提,一般由国家、社会向被救助者实施单向的货币、实物及服务救助。

3. 社会保险

【答案】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保障对象,以劳动者的年老、疾病、伤残、失业、死亡等特殊事件为保障内容的一种生活保障政策,它强调受保障者权力和义务的相结合,采取的是受益者与雇用单位等共同供款和强制实施的方式,目的是解除劳动着的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

4. 社会服务保障

【答案】社会服务保障是指直接面向社会成员尤其是具有特殊需求的个人、家庭或群体而提供的福利性服务。社会福利服务包括的内容很多,既有针对普通居民的服务,也有针对各类群体的专门化服务。在服务方式上看,既有在社区中为居民提供的各种服务,也包括在各种“院舍”中对某些特殊困难者的集中服务。当代各国的福利性服务政策行动,主要是基于商业化服务的不足和家庭自我服务功能的下降而设立的,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福利性、个体性、救助性。主要包括满足社会成员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服务; 满足社会成员共同生活需要的社会服务; 针对特殊困难者的社会服务。

5. 社会保险制度

【答案】社会保险制度是以国家为责任主体,对有工资收入的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或虽有劳动能力而无工作亦即丧失生活来源的情况下,通过立法手段,运用社会力量,给这些劳动者以一定程度的收入损失补偿,使之能不低于基本生活水平,从而保证劳动力再生产和

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保证社会安定的一种制度。

6. 大同社会论

【答案】大同社会论产生于公元前500多年前,是中国的乌托邦思想。在《礼记·礼运篇》中,孔子用精炼的语言首先提出并描绘了“大同社会”,“天下为公”即实行公有制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政治上则主张社会民主,选贤任能; 经济上主张社会财富归全体人民所共同享有,生活上实行社会统筹,各得其所; 在生产方面则是人人尽自己的努力去劳动,所有的社会成员均有生活保障等。大同社会论的核心内容既涉及到社会制度,更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保障思想。

7. 普遍性原则

【答案】社会保障的普遍性原则是1942年贝弗里奇起草的《社会保险及相关服务》政策研究报告中提出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国家在确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对象、范围不能局限于贫困阶层,而应当使全体国民均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保障与福利。普遍性原则符合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公平、公正的追求,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终极目标,从而被许多工业化国家所认可,并成为西方福利国家等在社会保障制度安排中普遍遵循的一项原则。

8. 就业保障(security for employment)

【答案】就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残疾人在劳动力市场上享有就业的同等机会。劳动就业不仅可以使残疾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从而使他们获得劳动报酬,改善生活条件,提高社会地位,而且使他们实实在在地参与社会生活,回归社会主流,增强他们的生活勇气和自信心,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大多数残疾人具有劳动的能力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他们的能力的充分发挥,有赖于社会为他们提供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也取决于他们的奋斗与努力。

二、简答题

9. 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复合性功能。

【答案】社会保障制度的复合性功能简述如下:

社会保障享有“社会安全网”和“社会稳定器”的美誉。社会保障的功能不是一种单一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伦理的局部调节功能,而是当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经济结构变化导致社会结构变化中形成的一种复合型社会功能系统。它的发展状况是经济与社会进步的标志。

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复合性功能可做如下理解:

(1)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收入补偿、支出补偿以及互助互济,使受到创伤的社会机体和个人机体得以恢复,并重新投入运行,调节市场竞争机制、效率机制、动力机制与社会公平机制、均衡机制、稳定机制之间的矛盾。

(2)社会保障基金的收支作为一种经济变量,对经济运行具有自动调节功能

①在经济萧条时期,失业人数增加,使得社会保障基金收入减少、支出增加,有助于使劳动者的收入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缓解经济萧条程度,又可以从增加购买力方面刺激和推动经济复苏。

②在经济繁荣时期,就业增加和贫困人数的减少使社会保障的积累收大于支,相对减少了人们的货币收入,从而起到一定的抑制需求的作用。在西方国家,社会保障的积累和给付与所得税、农产品支持制度相提并论,被誉为调节经济波动的大手段。

③但是,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保障在刺激需求方面的作用比其减少需求的作用要大。由于社会保障津贴支付是政府的一项契约性义务,个人津贴水平具有能上不能下的“刚性”,所以,经济膨胀时,政府很难用它作为减少总支出的手段。

④社会保障制度通过改善劳动力质量、通过转移支付制造市场需求等方式刺激了经济增长,但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是有限的。并且,从政府的角度看,所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被付出的代价所抵消。社会保障的主要效用是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和平和政治稳定。即使仅从经济意义来说,社会和平和政治稳定创造的良好的生产秩序和生产条件带来的间接经济效益,较之社会保障开支刺激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要大许多。

10.试述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答案】福利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家从福利观点或最大化原则出发,对经济体系的运行予以社会评价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福利经济学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分支体系,最早出现于一十世纪初期的英国。1920年,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的出版是福利经济学产生的标志。福利经济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包括:

(1)资产阶级福利经济学体系的创立者一一庇古

庇古把福利经济学的对象规定为对增进世界或一个国家经济福利的研究。庇古认为福利是对享受或满足的心理反应,福利有社会福利和经济福利之分,社会福利中只有能够用货币衡量的部分才是经济福利。

庇古根据边际效用基数论提出两个基本的福利命题:国民收入总量愈大,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 国民收入分配愈是均等化,社会经济福利就愈大。他认为,经济福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收入的数量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情况。因此,要增加经济福利,在生产方面必须增大国民收入总量,在分配方面必须消除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均等。

(2)主要代表人为罗宾斯、卡尔多、希克斯、勒纳的新福利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庇古的福利经济学受到罗宾斯等人的批判。罗宾斯认为,经济理论应当将价值判断排除在外,效用可衡量性和个人间效用可比较性不能成立,福利经济学的主张和要求没有科学根据。继罗宾斯之后,卡尔多、希克斯、勒纳等人从帕累托的理论出发也对庇古的福利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同罗宾斯不同的是,他们认为福利经济学仍然是有用的。

1939年,卡尔多提出了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的问题。此后,希克斯、西托夫斯基等人对福利标准或补偿原则继续进行讨论。他们主张把价值判断从福利经济学中排除出去,代之以实证研究; 主张把福利经济学建立在边际效用序数论的基础之上,而不是建立在边际效用基数论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