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南大学中国哲学史(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独体

【答案】独体是刘宗周提出的概念,在刘宗周看来其是贯穿动静的,是未发的念头。刘宗周认为“独”在《大学》中是指心体,即“意根”; 在《中庸》是指性体,也就是思虑未发时的内心实在。他还认为,《大学》中所说的“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就是独体的好恶。由此可见,他将“意根”视为独体。在刘宗周看来,“意”是未发的好善恶恶的内在心理意向,而不是朱子与阳明所认为的“意”是己发的念头,就是“一于善而不二于恶”即完全是一个善良的意志,而不是阳明所说的“有善有恶”的意念。

2. 本心

【答案】“本心”是陆九渊哲学的重要概念,陆九渊的学问强调“发明本心”这一概念主要来自孟子。陆九渊所说的本心指人的先验的道德理性,能够为人们提供道德原则,发动道德情感,也就是孟子所说的“仁义之心”。它是人内在固有的,而不是从外面得来的。道德修养的功夫,就是要去掉物欲和意见,而恢复本心。一切不道德行为的产生,最终是由于“失其本心”。陆九渊的本心并不是主观的意识,而具有普遍的道德法则的意味。这方面有点像朱熹所说的理。但是,他的“本心”比较强调道德主体的自觉能力,而朱熹的“理”客观法则的意味比较浓。

3. 交、轮、几

【答案】“交”、“轮”、“几”是方以智提出的三个概念。他认为,“交”是例如“虚实”这样的对立面的相互渗透,“合二而一”; “轮”是对立面的相互作用而向前推移,指对立面在时间上的延续,即前后发展; “几”是事物变化的微小开端,指事物内部运动的源泉,贯穿于虚实前后之中。方以智所提到的“交”其实是看到了事物对立统一的一面,天地间的一切存在都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而且这两个方面一定是相反的,但是这相反的两面却能够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一个整体,整体的存在也必须以对立为前提,“交”则自然会有“轮”和“贯”(即几),“轮”表现了事物的相续发展、昼夜不停的状况,而贯和统则超越一和二的差别,差别对立也就可以说是没有差别。

4. 达、类、私

【答案】达、类、私是指后期墨家从概念外延上将“名”分为的三种类型。

①“达”是指最高、最普遍的名词或类的概念比如“物”的概念包含所有的事物:

②“类”是指一般同类事物的共同概念,例如“马”的概念就包括了一切的马;

③“私”是专指某一事物的专有名词或个别概念,如“臧”这个名词特指了某一个人。这种不同等级的类的概念,是有类属关系的。后期墨家概念分类的思想,对其后荀子的逻辑思想有很

5. 晏婴论和与同

【答案】晏婴论和与同是指春秋后期齐国政治家晏婴提出的“去同取和”的观点。在与齐景公的一次对话中,齐候认为臣子梁丘据与他之间是“和”的关系,晏婴则认为只能称作是“同的关系”。晏婴先以调羹、音乐作比,后就君臣关系指出:国君认为可以的,臣下禁言不可以,能使可以更加完备;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臣下进言指出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谓之和。而梁丘据是这样的:国君认为可以的,他也说可以; 国君认为不可以的,他也说不可以,就好像用水来调和水,琴瑟总弹一个调子,是谓同而非和。晏子认为世界不可能单一化、同质化,各种力量只有并存共处,相辅相成,相济相生,才能够实现和谐。

6. 无待

【答案】“无待”出自庄子的《逍遥游》,是指无所局限、无所牵绊、无所凭借的思想境界。只有到达“无待”后,人才能摆脱客观世界的各种束缚,获得精神层面的绝对自由状态。值得注意的是,“无待”并非是不需依待,而是无所不待,因循自然。

7. 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

【答案】“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语出《墨子·非命上》,是墨子三表法里的重要方法之一,是以古代圣明帝王的事迹为判断标准。墨子认为,言论必须设定一些标准和仪法,这些标准和仪法是判断该言论是否正确的基本依据。“三表法”是墨子正面论证自己思想观点的基本方法。判断一种言论是否正确的标准一共有三个,即“本之”、“原之”和“用之”。“本之”就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之中。《墨子》书中《尚贤》以下各篇对记载于诗书中古圣先王事迹的征引都可看作是对这一方法的应用。

8. 前识

【答案】前识是指在没有接触事物之前就行,在没有了解规律之前就动。韩非在认识论上主要继承了荀子的思想,他认为人要获得认识,必须接触客观事物,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他反对脱离客观事物规律的冥思苦想,他说:“先物行先理动之谓前识。前识者,无缘而忘意度也。”(《解老》)“前识”是没有任何依据的妄想、臆测。韩非认为:“夫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解老》)他反对主观成见和猜测,指出只要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办事,就不会不成功。

二、简答题

9. 试述何晏、王弼关于圣人有情无情的辩论。

【答案】人有情无情之辨是以王弼与何晏为中心进行的辩论。“情”是指喜、怒、哀、乐、爱、恶、恨等感情。

(1)何晏的“无情”说

何晏主张,圣人“无情而有性”圣人“无喜怒哀乐”“凡人任情,喜怒违理,颜回任道,怒小

(2)王弼的无情说

王弼持与何晏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圣人与常人相同,也有喜怒哀乐之情,但是圣人可以做到“物物而不物于物”。他的无情说以性静情动为理论依据,原则为体用不二。他为圣人性情应该一致,不必无情,圣人一方面具有异于常人的特质,另一方面还具有与常人相同的特质。圣人异于常人之处就是他的智慧,但是在情感方面与一般人并无区别。只是他虽有常人的七情六欲反应,但不会被情感所牵累。也就是说,圣人的精神境界仍然是平静的。

王弼对此进行分析并得出丁结论:情感可以推动人的行为。他认为情感之所以具有负面影响,是因为我们不能充分将其作为驱使我们行动的动力,受到它的牵累,也就是不能“正其性”; 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种动力,那么情感对人的行为亦具有正面的作用,这就是“以性正情”

(3)评价

何晏的“无情”说,将性情对立为两极,神化了圣人,未能很好地处理性情关系。王弼的“有情”说,把性情视为一体,从深层次上理解与把握了性为体、情为用的体用观,所以能更为圆通地处理性情关系。

10.张之洞“中体西用”

【答案】(1)释义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张之洞《劝学篇》进一步指出:“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又以为中学为治身心的内学,西学为应世事的外学。

(2)影响

20世纪初,清政府推行新政,仍奉行这一主张。它是封建主义文化和西力一资本主义文化结合的产物,对近代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过较大影响。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11.化性起伪

【答案】“化性起伪”是苟子的道德教化观,是指用礼义法度引导道德的本性。

(1)“善”的来源

在荀子看来,“善”就其本源,为出自于人的群体性的生活秩序的需要。

①“善”来自于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群体性的生活秩序的建构与确保的需要。而正是这种群体性的社会生活,是使人之为人而得以优异于自然万物、乃至于役使自然万物之所在;

②作为“善”的表征的“义”是来自于人的“群”与“群”的“分”。这是按照人自己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