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曲阜师范大学运动生理学(同等学力加试)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动脉血压

【答案】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有:①有足够的血液充盈血管;②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

2. 位移速度

【答案】位移速度是指周期性运动中人体通过一定距离的时间。单位时间内人体快速位移的能力与肢体运动的速度、频率及其协调性有关。肢体运动幅度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肌肉力量和肢体长度等,而运动频率主要取决于神经过程的灵活性及神经肌肉间的协调性等因素。

3. 假稳定状态

【答案】假稳定状态是指在进行强度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当进人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后,机体的摄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上,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求,运动过程中氧亏不断增多。在假稳定状态下运动时,与运动有关的生理指标如心率、心输出量和肺通气机能等基本达到并维持在本人的极限水平,但由于体内供氧不足,无氧代谢供能占优势,乳酸水平升高,血液pH 下降,氧亏不断积累,运动不可能持续很长时间。

4. 特异投射系统

【答案】特异投射系统指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质的神经通路。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的特异感觉接替核发出的纤维,以点对点的方式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的投射系统,即经典的感觉传导通路。特异投射系统能够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产生传出神经冲动。损毁该系统会引起某种特定感觉障碍,但动物仍保持清醒。

5. 静态牵张反射

【答案】静态牵张反射,又称肌紧张,是指由缓慢持续牵拉肌肉时而形成的牵张反射,主要调节肌肉的紧张度,对维持躯体姿势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该反射肌肉收缩力量并不大,只是抵抗肌肉被牵拉,因此不表现出明显的动作。

6. 氮的负平衡

【答案】氮的负平衡是指摄入的氮量小于排出的氮量时的氮平衡状态。这表明体内蛋白质的合成量小于分解量。慢性消耗性疾病,组织创伤和饥饿等就属于这种情况。蛋白质摄入不足,就会导致身体消瘦,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患者的伤口难以愈合等。当摄入的氨基酸少于消耗的氨基酸时,将出现如营养不良、腰酸背痛、头昏目眩、体弱多病、代谢功能衰退等症状。

7. 最大重复次数

【答案】最大重复次数是指肌肉收缩所能克服某一负荷的最大次数。常用最大重复次数

来表示力量训练的负荷强度。

8. 条件反射

【答案】条件反射是后天通过学习获得的,是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条件反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条件反射提高了人和动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简答题

9. 为什么在一定范围内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果好?

【答案】(1)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是指每分钟吸人肺泡的新鲜空气量,是真正参加气体交换的气量。从气体交换的角度来考虑,只有进入肺泡与血液进行交换的肺泡通气量才是有效的通气量。

(2)提高肺泡气体更新率需要深而慢的呼吸

在运动过程中当呼吸频率过快时,气体将主要往返于解剖无效腔,而真正进入肺泡内的气体量却较少。故从提高肺泡气体更新率的角度考虑,増加呼吸的深度是运动时呼吸调节的重点。适当的呼吸深度既能节省呼吸肌工作的能量消耗,又能提高肺泡通气量和气体交换率。

10.试述肺通气的机能指标测定意义和评定方法。

【答案】肺通气机能的指标包括以下四项:

(1)肺活量

肺活量反映了肺一次通气的最大能力,也是测定肺通气功能简单易行的指标,应用较普及,常用于评定运动员的训练水平和开展国民体质测定。通过训练,呼吸肌的力量提高,吸气、呼气能力加强,肺活量将会增大。

(2)连续肺活量

①卷义:通过测定五次肺活量的结果,可以简单、快速地判断呼吸肌的疲劳及身体的机能状况。

②评定方法:连续地测五次肺活量,根据五次所测数值的变化趋势,判断呼吸肌的机能能力。若肺活量后一次的比前一次的大,或与前一次的一致,则认为后一次所做的肺活量都把前一次呼吸肌的收缩当作准备活动,表示了呼吸肌的机能能力强,可看作是:身体机能状况的良好表现;如果肺活量越测越下降,则认为呼吸肌处于疲劳状态,表示身体机能状况恢复不佳,或表示身体的疲劳现象未能及时的消除。

(3)时间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动态指标,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是否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况。评定方法:在最大吸气之后,

以最快速度进行最大呼气,记录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正常成人最大呼气时,第1秒末、第2秒末、第3秒末呼出的气量分别占总肺活量的83%、96%、99%,在3秒钟内人体基本上可呼出全部肺活量的气量,其中第1秒末的时间肺活量最有意义。

(4)最大通气量

以适宜快和深的呼吸频率、呼吸深度进行呼吸时所测得的每分通气量,称最大通气量。评定方法:一般只作15秒钟通气量的测定,并将这个所测得的值乘以4, 即为每分最大通气量。

11.如何进行平衡、灵敏、柔初的评定?

【答案】平衡、灵敏和柔韧的评定方法如下:

(1)平衡

平衡能力的评定是指按照特定的方法或程序对人体的平衡功能进行定量或定性的描述与分析的过程。常用的平衡功能评定方法有:睁眼动态平衡测验;睁、闭眼静态平衡测验;金鸡独立测验;头手倒立测验;平衡仪测验。

(2)灵敏

灵敏性的评定包括传统测试方法,如立卧撑测验、侧跨步测验、象限双脚跳测验等;也包括现代的灵敏测定仪。

(3)柔初

由于人体各关节活动范围大小各异,不可能用某一项测试来评定全身的柔韧性,因此,颈、肩关节、躯干、髋关节、下肢等部位的柔韧性,必须分别进行评定。目前,对柔初性的测定分为简易测量方法(如直立体前屈测验、旋肩测验、背伸测验等)和精密测量法(如角度测量器测量法、等速测力系统测定法等)。

12.何谓内环境?试述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及意义。

【答案】(1)内环境的概念

内环境是是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为了区别人体生存的外界环境,将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包括血浆和组织液,其化学成分、理化特性,如酸碱度、渗透压以及温度等的变化,都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内环境稳态是指人体内的多种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中理化因素的变动不超出正常生理范围,以保持动态平衡的状态。因此,人体的外界环境经常变化,而内环境变化甚小。

(2)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作用

血液能维持水、氧和营养物质的含量;维持渗透压、酸碱度、体温和血液有形成分等的相对稳定。这些因素的相对稳定会使人体的内环境相对稳定。

(3)血液对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意义

只有在内环境相对稳定时,人体组织细胞才有正常的兴奋性和生理活动。内环境相对稳定,细胞新陈代谢才能正常进行,才有可能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和各器官的正常机能活动。所以,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是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必需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