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山东体育学院运动生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肌适能
【答案】肌适能主要包括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它既是实现完满的健康效益的前提条件,又对人体外观,自我表象和工作业绩及运动成绩起着基础效用。20世纪90年代以后,ACSM 倡导均衡发展“健康体适能”,建议除了提高心肺耐力以外,还要重视肌肉力量的提高,并指出:肌力和肌肉耐力是“健康体适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规律的负重练习对增强体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应激反应
【答案】应激反应是指人体对超出所能适应的而且有害的环境变化所作出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活动的增强。当机体突然受到创伤、手术、冷冻、饥饿、疼痛、感染、惊恐和剧烈运动等不同刺激时,血中ACTH 浓度会急剧增高,糖皮质激素会大量分泌。应激包括警戒反应期、抵抗期、衰竭期三个时期。生理应激的三个时期(无衰竭期)是:代偿反应期、适应期和恢复期。应激反应既具有适应性的意义,也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影响。
3. 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
【答案】身体素质的自然增长是指儿童少年各项素质随年龄增加而增长的现象。在不同年龄阶段,各项身体素质的増长速度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素质的发育速度也不一样。男女之间各项身体素质在12岁以前的差别不大,13〜17岁之间身体素质的性别差异迅速加大,女子逐年増长的平均值约为男子的50%。青春期是身体发育的加速期,身体发育的速度快、幅度大。性成熟期结束时,身体素质的增长速度开始减慢。25岁以后身体素质的自然増长结束,若不进行训练,身体素质一般不再进一步提高。
4. 协调性
【答案】协调性是指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身体各器官、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相互配合完成动作的能力。协调性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反应速度的快慢由人体生物原因决定的能力。
5. 动作速度
【答案】动作速度是指完成单个动作时间的长短。动作速度也可以理解为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的数量。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数量多则动作速度快,否则为慢。
6. 动脉血压
【答案】动脉血压是指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所产生的侧压力。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有:
①有足够的血液充盈血管;②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的相互作用。
7. 旁分泌
【答案】旁分泌是指仅由组织液直接扩散而作用于邻近细胞的方式。组织细胞活动时产生的二氧化碳、乳酸等代谢产物也要不断地向细胞外排放,这些物质在组织液中扩散,对邻近的组织细胞的功能活动产生影响,使功能活动发生相应的改变。
8. 补偿假说
【答案】补偿假说是指由于存在某一残障,而在功能上其他部分的生理功能会发生补偿性发达,以极大地适应生存需要。由于功能代偿的原因,残障人的某些功能甚至可能高于健全人。例如视力残障者会在听觉和触觉等其他感觉上有代偿性发育,这些感觉好于健全人。
二、简答题
9. 怎样简便测定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
【答案】(1)肌肉力量的测定
测定肌肉力量最容易和最方便的方法是1RM 测验,1RM 是指,恰能举起一次(仅一次重复)
1RM 最大负荷是通过测验和修正而决定的。的最大重量,例如,开始时采用很轻松地举起的质量,
以后增加负重直至只能举起一次为止。这一测验可用通用体育器械或杠铃完成。在训练开始时,不论用哪种装置来测验力量,在以后的所有测验中就必须用它。1RM 力量测验应包括被评定的每一肌群。已提出用下述练习来测定不同肌群1RM 的最大力量:
①硬推,用于测验胸肌和上臂肌群。
②颈后推,用于测验肩带肌和上臂后面肌肉。
③弯举,用于测验上臂前群肌肉。
④直腿硬推,用于测验大腿和髋部肌肉。
(2)肌肉耐力的测定 可以采用肌肉群在一个固定负荷下重复收缩的次数和维持一定重量(如)的持续时间或重复次数来评价。ACSM 针对普通人群的标准评价方法是俯卧撑和仰卧起坐。总之,评价肌肉力量和耐力的方法很多,有些还需要复杂的测试仪器。但是,对于普通人群来说,最有效的评价方法还是常规测试,如俯卧撑、仰卧起坐和卧推等。
10.简述小脑的机能。
【答案】(1)小脑是控制和调节运动的重要中枢,主要机能是调节肌紧张、控制身体平衡、协调感觉运动和参与运动学习。
(2)小脑在结构上不仅与前庭神经核有往返纤维联系,还与脊髓、视听传入信息及大脑皮质构成突触联系。
(3)小脑损伤时,机体表现为随意运动障碍,出现运动过度或不足、乏力、方向偏移,失去
运动的稳定性。不仅表现出共济失调性震颤,还使运动学习的编程受到很大影响。
11.试述准备活动的生理意义,试举例说明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前准备活动的特点和重点。
【答案】(1)准备活动的生理意义
准备活动是指在正式训练和比赛前为提高身体机能而进行的有组织、有目的、专门的身体练习。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①适度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中枢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协同调控全身各脏器机能活动,增强内分泌腺的活动,以适应机体承受大负荷强度刺激的需要;
②预先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使体温升高,氧离曲线右移,促进氧合血红蛋白的解离,有利于氧供应增强氧运输系统的功能,缩短进入工作状态的时程;
③体温适度升高,机体代谢水平提高,降低肌肉的黏滞性,增加弹性,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 ④増强皮肤血流,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练习时体温过高而造成热应激伤害;
⑤调节不良的赛前状态。
(2)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前准备活动的特点和重点答案略。
12.简述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的消化过程。
【答案】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各部位的消化过程
(1)口腔内消化
消化过程是从口腔内开始的。食物在口腔内停留的时间很短,一般是
的化学变化。
(2)胃内消化
①食物进入胃后约5分钟,蠕动即开始。蠕动是从胃的中部开始,有节律的向幽门方向进行。胃蠕动波的频率约每分钟3次,并需1分钟左右到达幽门。
②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一般在食物进入胃后5分钟即有部分食糜被排入十二指肠。在三种主要食物中,糖类的排空时间较蛋白质为短,脂肪类食物排空最慢。对于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通常需要
(3)小肠内消化
小肠内消化是整个消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食物消化的主要部位在小肠。食糜受到小肠的机械性消化及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化学性消化的作用。食物经过小肠后消化过程基本完成,并且许多物质也是在这里被吸收,余下的事物残渣则进入大肠。
(4)大肠内消化
①口腔内消化:食物在口腔内经过咀嚼被磨碎,由唾液湿润,形成食团,便于吞咽。
②胃内消化:食物人胃后,受到胃液的化学性消化和胃壁肌肉运动的机械性消化的共同作用。食物人胃后约5分钟,胃即开始蠕动,以利于食物与胃液混合,协助化学性消化过程。食物由胃进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排空。
秒钟。食物在口内被咀嚼,被唾液湿润而便于吞咽。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使食物中的淀粉在口腔内发生初步小时。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