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河南大学人文地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未来地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
【答案】未来地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可概括为以下几大方面:
(1)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及自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全球环境变化受人类的影响,人类活动越是改变、支配甚至取代自然生态系统,越会增加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的脆弱性,因此地理学家应对这些问题特别关注。
(2)全球化及其对空间层级关系的冲击
全球化涉及生产、投资、贸易、金融和人才流动、环境变化、污染迁移等各方面,给国家、地方、企业和劳动力市场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将迫使原有空间层级之间的关系发生显著改变。地理学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将会影响未来政治一经济发展的道路。
(3)公共管理
地理学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公共管理领域中,探索以政治一经济和社会一生态的变化为一力一,以地理学的知识为另一方,双方相互需要、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
(4)社会一经济一环境变化与区域发展
区域中经济改革与社会变化等多个问题,都是国际地理学中的热点问题。
(5)环境质量、食物安全与人类健康
近年来在世界上频频发生的食物安全恶性事件,与环境变化有着密切关系,地理学有责任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作出贡献。
(7)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
新技术及其应用一直是国际地理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未来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8)可持续性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在全球达成普遍共识,但涉及问题较复杂,此研究在地理学中亦是重点。
2. 什么是中心地理论? 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案】(1)中心地理论的概念
中心地理论是关于一定区域或国家内城市和城市职能、大小及空间结构的学说,即城市的“等级一规模”学说。是由德国的克里斯塔勒通过对德国南部城市和村镇及其四周的农村服务区之间的空间模式结构的研究首创的。
(2)中心地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①市场最优模式
较高等级的中心地其安排要确保消费者最容易和中心地发生联系,中心地易于组织商品的集散和流通。在此模式下,较高等级的中心地除了服务于自己,还要服务于六个较低级中心地。
②交通最优模式
在中心地体系的组织中,若交通运输费用所占比重较大,则按此模式布局较为合理。在交通最优模式下,两个同级中心地直接通道的中点处,有一个次级中心地。同时,每个次级中心地被两个较高级中心地分割,每个较高级的中心地除服务于本身外,还要服务六个较低级中心地。
③行政最优模式
若中心地体系以行政管理为主,则按此原则布局较为合理。各中心地的服务地区范围具有明确界线,互不补充,即经济区和行政区保持一致。各级行政区都由位于六边形中心点的行政中心管理,基层行政中心位于六边形的各角,最小的行政管理单位由7个基层单位组成,6个较低级中心地位于较高级中心地影响范围之内。
总之,中心地理论促进了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和计量方法的采用,强化了居民体系和地理学中系统论、系统预测与分析方法,中心地理论的六边形对区域规划、城市规划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但是该理论以许多简化与假设为前提,没有真正反映消费者、商人、行政管理人员的活动,脱离了客观实际。
3. 旅游地文化的基本特征
【答案】(1)地域性
旅游地文化的地域性是指文化的地域差异性。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导致文化的地域差异性。旅游地文化的地域性要求它注重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体现,设计与突出有自身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
(2)大众性
当代的旅游活动己经成为一种社会大众活动,旅游地文化属于社会大众文化,具有一般大众文化所具有的商品性、娱乐性等特征。
(3)综合性
旅游地文化的综合性是社会环境中多种文化现象的综合反应。
①旅游地的文化既包括了作为物质形态的山水名胜、城乡景观,也凝结了人文景观之中的文化精神和民俗积存。
②作为旅游地文化的媒体发展到现代,己具有服务于旅游者食、行、游、住、购、娱等各方面的设施和专业人员。其提供的旅游产品和各类服务已使旅游资源得到较为全面的开发。
(4)直观性
直观性是指旅游的客体对象直接作用于主体的视听感知。旅游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将旅游地直观性背后的文化底蕴与其外在的直观性特征结合起来,使其内外表里自相副称,从而使直观性的价值要素得以增拓和持久。
(5)季节性
旅游地文化的季节性与旅游活动的季节性相对应。特定的季节所显现的自然景物特征是明显不同的,人文景观也会因季节的不同给观赏者感受带来细微差别。了解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季节性特征,对文化资源的发掘利用规划是大有裨益的。
4. 简述城市结构三种基本模型的形成机制。
【答案】(1)城市结构三种基本模型:同心圆模型、扇形模型、多核模型
(2)城市结构三种基本模型的形成机制
①同心圆模型的形成机制
同心圆模型又称为伯吉斯模式,是第一个模式解释社会阶层于城市内的分布。此模式于1924年由社会学家欧尼斯特. 伯吉斯基于芝加哥的情况而创建。同心圆模式描绘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形式为五个同心环状地带,核心为中心商务区,其余土地利用从商业中心区由内向外扩张。
伯吉斯假设有规律一致的地势,没有任何地区因为地势上的差异而较有吸引力。在均质的地面上,所有方向的运输同样容易,因此形成圈环状的城市扩展。市中心的竞争最剧烈,是最高地价所在,地价由市中心向外下降,由于不同土地用途有不同的付租能力,因而形成圈环结构。
②扇形模型的形成机制
扇形模型是美国的土地经济学家霍伊特,对36个美国城市住房租金进行研究后,于1939年提出的。他认为美国城市中住房租金是呈扇形或楔形分布的。形成扇形的原因:
①高租金住宅区从市中心商业区开始,沿方便的交通线向另一远处高租金住宅区延伸,最后彼此相连成一个扇形。
②高租金住宅区多选在环境条件较好地区
如滨水地区较远处的空阔地区。离市区及中心地区远就需要有快速的交通线与其联系。高租金地区形成后,便吸引中等租金住宅区在其附近发展,以便能分享高租金住宅区已形成的美好环境、便捷交通与社会声望。
霍伊特的扇形模型是在同心圆模型中加入交通因素的作用而提出的,特别是近些年来私人汽车与道路的发展,离市中心的距离的影响被减弱,因而出现扇形地域结构。
③多核模型的形成机制
多核模型是美国地理学家哈里斯和乌尔曼于1945年提出的。他们发现美国城市不断向外扩大范围,并出现新的郊区,有自己的核心。与老的核心相比,新的核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出现多核心城市。多核心城市出现的原因是城市的多样化功能不断出现,而各种功能都有自己的特殊需要,所以在空间上呈现出这种特殊的空间地域结构。
多核模型由于考虑城市新的发展,注意的因素较多,与前两个模型相比,比较接近现实情况。
二、论述题
5. “优先发展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战略与“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不同城市战略的城市化作用。
【答案】(1)“优先发展大城市,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战略的作用
①人口越进入大城市,越有利于节约使用土地。
②大城市比中小城市更有能力治理污染
东京的空气质量、环境要L 匕北京好得多,但东京的规模比我们大。所以大城市出现污染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