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河北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简答题

1. 白种人,黑种人,黄种人的形成的主要环境因素。

【答案】(1)白种人

①特点

皮肤呈白色、浅棕色,波状金发或棕发,鼻高目蓝。

②环境因素

白种人生活在欧洲东北部,那里气候寒冷潮湿,日照少,人们的皮肤、头发和眼睛的颜色浅,鼻型因防冷而向狭鼻发展,形成波状发型。

(2)黑种人

①特点

皮肤呈黑棕色,头发黑且呈羊毛卷状,唇厚。

②环境因素

黑色人种分布比较广泛,但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大陆为中心。黑种人生活在热带地区,由于日照强烈,炎热潮湿,因此皮肤黑而鼻型宽。

(3)黄种人

①特点

皮肤黄色,毛发黑而直,眼褐色。根据内部差异,又可分为:①蒙古族; ②美洲印第安种族; ②爱斯基摩人。

环境因素

③古代蒙古人种生活在亚洲东部草原和半荒漠的环境中,风沙大,加上季风的影响,肤色在干季因日照强烈而呈黄色。

2. 简述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

【答案】(1)综合国力的概念

综合国力,是指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即国家的总体力量。

(2)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①领土

国家领土的幅员、位置、地形等不仅在国防上有着重大价值,而且在经济上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们是构成综合国力最基本的要素。

②自然资源

资源是综合国力中影响重大而又相对稳定的因素,并且是可以计量的。一个国家如果拥有丰富的资源,那么它就具备强盛的自然基础; 相反,如果自然资源缺乏,那么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一

定程度的制约。

③人口

人口为综合国力的构成要素,不仅仅指人口数量,还有人口质量、人口构成等。

④经济

经济实力是综合国力中最重要的构成要素。各国在未来综合国力竞争中的胜败和在未来世界战略格局中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国未来的经济实力。

⑤流通

包括交通和通信要素,尤其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交通和通信就意味着速度和财富,也是现代战争的重要制胜因素。

⑥政府

政府是对整个国家进行组织管理的机构,也是使用国家权力的核心。综合国力的诸要素是否形成合力,并发挥最大效能,在相当大程度上要靠政府的质量。

⑦军事力量

军事力量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主要有:武装力量的人数和质量、武器装备、领导能力,以及军事理论等。

⑧对外关系

在当今高度发达相互依存的信息时代,每一个国家,每一个人都会在某些方面依靠别国和他人。因而对外关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也就显而易见。因此,与国家安全与战争联系较紧密的国防外交的作用也显得比较重要。

⑨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科学技术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科学技术实力则是决定国家综合国力强弱和国际地位高低的重要因素。科学技术是综合国力中极为重要的构成要素,它在很人程度上决定了一国的兴衰强弱。

3. 简述文化本土化的表现形式和局限性。

【答案】(1)文化本土化的表现形式

①文化本土化有一种内趋性的取向

各民族国家面临一个全盘西化、失去本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危机,许多民族国家通过文化本土化的思潮寻求自我文化认同,这些文化本土化运动包含着希望摆脱强势的文化殖民主义的文化侵略儿带来的认同危机,以重新确立民族的精神支柱,这种民族文化认同的走向是内趋的。

②文化本土化有一种外扬的趋向

在各自的文化母体中寻求先进文化建设的资源,一些发展中国家希望通过深入挖掘本土文化的文化资源,以构建一种超越西方工商文明的新型文化。

③外来文化的包装与适应

文化本土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的竞争手段,而且是以经济竞争完成文化竞争的双赢途径。 (2)文化本土化的局限性

①某些国家和地区单纯从本地利益出发只强调和维护本土文化,结果小可避免地造成了环境破坏、资源短缺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漠视与侵略,而这一切反过来不仅构成了对本土化的威胁,且构成了对整个人类文明的破坏。本土化主要以民族国家的形式存在,而民族国家导致极权主义、世界处于风险状态、贫富分化的两极世界,对和谐生活构成了威胁。

②本土化运动可能隐藏着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本土化运动有可能以拒斥西方文化殖民和现代化弊端为由,进而否定现代化文明,走向文化封闭主义、保守主义,最后拒绝参入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趋势。

4. 简要分析中国文化中心的迁移

【答案】(1)文化中心的迁移

文化中心的迁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文化运动现象。它是在经济中心转移的牵引力和政治中心的推动力共同作用下逐步迁移的。数千年来中国和世界文化中心迁移的历史表明,一旦世界文化中心迁移到某一个国家或一个国家的文化中心转移到某一个地区,它又会进一步促进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2)中国文化中心迁移的轨迹

经济中心的转移,是导致文化中心迁移的基本的、稳定的、也是最人的牵引力或推动力。我国唐代中叶的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导致全国的经济中心基本上完全转移到了长江流域的下游地区。自元宋以来的千余年间,由于黄河流域环境的不断恶化,长江流域条件的优越,致使中国的经济中心始终稳定在江南地区。具体的迁移轨迹如下:

①中原文化时代

从夏商时代文明起源一直到北宋灭亡期间,中原地区始终支撑着中国文化的江山。故将这一时期称为“中原文化时代”o

②江浙文化时代

从南宋到元、明、清时期文化繁荣的时代被称为江浙文化时代。

③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的形成

近百余年来,由于我国东南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中外相互交流的影响,使得我国人才的集聚,形成了北起江苏南部、历浙江、福建而至广州的我国东南沿海新月形文化带。

二、论述题

5.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如何正确运用增长极理论。

【答案】(1)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就是具有空间聚集特点的推动性经济单位的集合体。经济的增长率先发生在增长极上,然后通过各种方式向外扩散,对整个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增长极通过支配效应、乘数效应、极化与扩散效应而对区域经济活动产生组织作用。一方面,区域中的各种产业将以增长极为核心建立区域产业结构。另一方面,增长极的形成,必然改变区域的原始空间平衡状态,使区域空间出现不平衡。增长极的成长将进一步加剧区域的空间不平衡,导致区域内部经济发展差异。新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