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8年云南财经大学哲学与伦理研究所701中国哲学史之中国哲学简史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法后王

【答案】法后王是学术界对荀子的历史思想的概括,指周文、武,使之与孟子的“法先王”对立。实际上并非如此。荀子曾说过:“凡言不合先王,不顺礼义,谓之奸言。虽辩,君子不听。”(《非相》)冯友兰认为,荀子所说的“先王”和“后王”称呼不同,但皆指周文、武。由于他们距离战国时代有七八百年之久,所以有时用“先王”来称呼他们; 又由于他们是三代之王中的最后之王,所以有时称之为“后王”。荀子批评孟子“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统”(《非十二子》)时,意思是说孟子仅仅了解先土的枝叶皮毛而不知道先王的根本精神。荀子和孟子的对立,根本小在于“法后王”或“法先王”这两个名词上。

2. 天地之性、气质之性

【答案】天地之性、气质之性是由张载提出的观点,其中“天地之性”是指太虚之气的湛一之性; 而气质之性则是指气聚集为人以后所具有的属性,主要表现为人的各种脾性、性格。从张载的思想来看,“天地之性”应该就是指仁义礼智等道德属性; “气质之性”则主要指人的性格,还不同于后来“义理之性”与“气质之性”对立下的“气质之性”。他建立在元气一元论基础上的人性论,虽然可以自成系统,但并没有说明太虚之气是如何转化为仁义礼智的,所以后来二程提出了理一元论来解决这个困难。

3. 知难行易

【答案】“知难行易”出自孙中山《民族主义》。他反对“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及“知行合一”说。他总结出人类有“不知而行”、“行而后知”、“知而后行”的发展过程规律。“知难行易”包含两方面:

①先有实践,后有知识,倡导“不知亦能行”;

②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科学知识是难能可贵的,必须重视科学知识对实践的指导,提出“能知必能行”。

孙中山的知行观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精华部分,他对知行关系的深入阐发,发展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知”和“行”的范畴。

4. 四书

【答案】四书,又称四子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朱熹取

《礼记》中《中庸》、《大学》两篇文章单独成书,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的作者包括孔子、子思、孟子、程子、朱熹等。四书蕴含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5. 求放心

【答案】求放心是指把放失的良心再找回来,恢复心中的善性,由孟子提出。孟子在《告子上》中指出虽然人生来就具有善端,但它在人心中并不牢固,如果不对其加以保养,很有可能丧失,这称为“放心”。人们丢失了鸡犬还知道去找,可悲的是“有放心而不知求”因而孟子提出“求放心”。“求放心”的过程是“学问之道”即求仁为善之道。显然,孟子说学问之道只是“求放心”是由于考虑到人难免会出现道德失误,而正是“求放心”才可以使道德修养得以继续进行。

6. 三张伪法

【答案】三张伪法是指张道陵、张衡、张鲁祖孙三代的伪法,即旧天师道的戒律、教义、道术等。南北朝初年,天师道不为政府所容,陷入困境。一些道教学者便对天师道进行整顿和改造,最有名的当属寇谦之。

①首先,他认为要“以礼度为首”用儒家礼法来改造天师道,用臣忠子孝的原则充实其戒律; ②其次,要“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

③此外,要整顿组织,加强科律。经过“废三张伪法”的整治活动,旧天师道在各方面得到改造,改造后的天师道史称北天师道,开始占据正统宗教的地位。

7. 小故

【答案】“小故”源自于墨子的《经说上》,是指造成某一结果的若干条件中的一个条件或部分条件。“故”是指某事物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故”的提出是为了探寻所论问题的原因、根据和理由。《经说上》将“故”分为大故和小故两种。小故与大故相对应,它们相当于假言命题的前件或直言推理中的小前提。

8. 《太平经》

【答案】《太平经》又称《太平青领书》,是道教的主要经典。其主要内容有:

①继承了老子之道与传统的天神信仰,重新构建了早期道教的神学思想体系,即天人合一的神学思想,主张神仙不死、身中神、求长生等观念;

②为帝王治太平提出一套统治术,理论基础是阴阳五行学说,治国方针是“无为而无不为”的老子学说; 提倡封建道德观念和帝王统治术,理想目标是实现封建的“太平世道”;

③对于教徒的修养方法,提出了守一之道。并提出辟谷、服药、食气、养性等方术,并且重视符咒;

④提出善恶报应观念的承负说,告诫世人要行善积德。《太平经》对张角传播太平道、组织

农民起义有所帮助和启发,对五斗米道也有一定影响,同时为后世研究中医史、道教史和农民战争史等提供了很多资料。

二、简答题

9. 试述谭嗣同“仁学”体系中以太一仁一心力说的基本内容。

【答案】以太一仁一心力说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宇宙观思想。

(1)“以太”

“以太”(Ether )是经典物理学的概念,它被设想为一种不同于实物粒子的充塞空间的物质。谭嗣同将“以太”作为其宇宙观的基石。他认为,“以太”是“原质之原”以太构成化学元素,进而构成宇宙万物,世界统一于“以太”。

(2)“仁”

谭嗣同不仅从物质方面认识“以太”还把物质性的“以太”同精神性的“仁”、“心力”等同起来。认为“仁”是世界的本源,而“以太”只是体现“仁”的“通”这一性质之工具。

(3)“心力”

谭嗣同认为“心力”无量,无可比拟,也即佛教法相宗所谓的“藏识”也称“第八识”、“阿赖耶识”。

(4)评价

谭嗣同自近代自然科学的“以太”说出发,经过思辨“仁学”的中介,最后归于唯意志的“心力”说。从思维方法上来看,是由于科学和哲学混淆小分的结果; 在现实取向上,以太一仁一心力说是谭嗣同为其“冲决网罗”的战斗精神而设立的形上依据。

10.简述朱熹的理一分殊思想。

【答案】(1)来源

程颐在回答杨时对《西铭》的怀疑时,提出了“理一分殊”的概念。杨时认为,张载在《西铭》中表达的思想有体而无用,容易和墨家的兼爱混淆。但程颐说:“西铭理一而分殊,墨氏兼爱而无分。”意即张载《西铭》和墨家兼爱是不同的,“理一”是指万物一体,而这并不排除个人承担不同的社会义务,普遍的道德原理与具体的道德规范是相统一的。

(2)朱熹对该看法的继承

理一分殊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讲,比如性理、伦理、物理等方面,这构成了朱熹方法论的一个中心。朱熹用这一模式来处理很多问题,包括其格物穷理的认识论和工夫论也与此理论有关系。

①从人与物都是由乾、坤二气所生成的角度来看,人、物皆然,而因为每个人的血缘关系及自己的社会关系各有不同,所以每个人所承担的社会义务自然不同,这就是分殊。

朱熹还用一理和万物的关系来表达这种思想,他说:“自下推上去,五行只是二气,二气又只是一理,自上推下去,只是一个理,万物分之以为体。”“物物各有理,总只是一个理。”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