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江西科技师范大学体育心理学(同等学力加试)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视觉器官
【答案】视觉器官是人和动物利用光的作用感知外界事物的感受器官。光作用于视觉器官,使其感受细胞兴奋,其信息经视觉神经系统加工后便产生视觉。通过视觉,人和动物感知外界物体的大小、明暗、颜色、动静,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经视觉获得,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
2. 举国体制
【答案】举国体制是指以国家利益作为最高目标,国家体育管理机构在全国范围内调动相关资源和力量,国家负担经费来配置优秀的教练员和软硬件设施,集中选拔、培养、训练有天赋的优秀体育运动员参加奥运会等国际体育赛事,在比赛中与他国竞争,争取优异比赛成绩、打破记录、夺取金牌的体育体制。
二、简答题
3. 什么是敌意性攻击?什么是工具性攻击?它们的区别如何?
【答案】根据攻击时是否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可以将运动员的攻击性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1)敌意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是由攻击者的愤怒而产生的、具有使人受伤害的意图、引起他人痛苦的攻击性行为。敌意性攻击者对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是完全有意识和清楚的,如故意将球踢、掷向对方身上。其目标是报复性的,是故意给被攻击者造成痛苦和不幸。
(2)工具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是由期望得到奖赏所引起的,并通过强化而局限在一定条件下的攻击性行为。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攻击性行为。工具性攻击虽然也有伤害的意图,但其主要目的不是使攻击者受到身心上的痛苦,而只是将攻击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3)二者的区别
它们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出现时有愤怒的情绪表现,后者出现时没有愤怒的情绪表现。
4. 简要回答开放式运动技能的特点。
【答案】开放性动作技能是指在操作目标、支撑面和其他人始终处于运动状态条件下进行的技能。个体完成动作的时机和采取的动作主要由相关的环境背景决定。
(1)开放式运动技能的环境变化不可预测。
完成此类动作时,往往因外界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自己的动作,如在篮球投篮是因盖帽而改投
篮为分球;乒乓球当对方接重板扣杀退台时改连续扣杀为吊短球等。
(2)此类动作是多种多样的。
(3)完成此类动作时,由多种分析器参与工作,并综合成总的反馈信息。其中往往以视觉分析器起主导作用。开放式技巧如击剑、摔跤和球类等项目。一般来说开放式技能比闭式技能更为复杂。
5. 简述教练员影响力的种类?
【答案】根据影响力的性质,教练员影响力可分为强制性影响力和自然性影响力。
(1)强制性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也被称为权力性影响力,是在组织任命而获得教练员职务与运动队中的地位和权力后形成的,是教练员对运动员进行的一种带有强迫性的影响力。
(2)自然性影响力
自然影响力也被称为非权力影响力,教练员和运动员都有这种影响力。只是因为各自的特征与条件的差异,而在力度和范围上有所不同。教练员作为运动队的领导者,除了社会组织赋予他的强制性影响力外,更需要的是具有本身内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它基于教练员本身的能力与人格魅力,源于他的业务水平和自身的心理品质和道德修养等。
6. 简述运动员比赛和训练中应如何注意糖的补充。
【答案】运动员在比赛好训练中,糖的补充应当注意三点:
(1)运动前3〜4小时补糖可以增加运动开始时肌糖原的贮量。运动前5分钟内或运动开始时补糖效果较理想。应当注意的是,在比赛前1小时左右不要补糖,以免因胰岛素效应反而使血糖降低。进行一次性长时间耐力运动时,以补充高糖类食物作为促力手段,需在运动前3天或更早些时间临时食用。
(2)在长时间运动中,如马拉松比赛,可以通过设立途中饮料站适量补糖。运动后补糖将有利于糖原的恢复。耐力运动员在激烈比赛或大负荷量训练期,膳食中糖类总量应占其每日能量消耗的70%,以利于糖原的恢复。
(3)运动前或赛前补糖可采用稍高浓度的溶液(35%〜40%),服用量40〜50g 糖。运动中或赛中补糖应采用浓度较低的糖溶液(5%〜10%),有规律地问歇补充,每20分钟给15-20g 糖。
7. 简要回答体育法律法规有什么作用。
【答案】我国体育法律法规的作用包括:
(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执行,将教育纳入了法制的轨道,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普及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2)1990年,《两个条例》的颁布,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全面管理,促使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
(3)2002年8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学校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
学校体育工作”、督促全体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措施与制度。
8. 简述影响运动损伤康复的心理变量。
【答案】影响运动损伤康复的心理变量有调整认知、目标设置、积极性思维、社会支持、表象训练以及相信康复方法的效果等。
(1)调整认知
通过调整运动员的认知,可以改变运动员的不合理信念,解决影响运动员损伤康复的深层心理问题。包括认识理解运动损伤;正确归因;客观坦诚。
(2)设置目标
设置目标有助于运动员将注意指向当前的活动任务,增强自信心水平,降低认知焦虑,形成现实的期望和最佳的心理状态。
(3)积极思维
思维可对人的行为直接产生影响。受伤运动员的思维内容直接影响其在康复期的感知和行为方式。通过积极的思维,有助于运动员战胜运动损伤带来的身心痛苦,并可能缩短康复练习所需时间。
(4)社会支持
其实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自发地建立我们个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不知不觉中已经自发地获得了不同程度的社会支持与帮助,如家人、教练、队友、朋友等等。
(5)掌握心理应对技能
运动员掌握一定的心理应对技能对运动损伤后心理上的康复起着重要作用,要自身拥有免疫力和修复力。
①酸葡萄效应。在心理斗争过程中,以“歪曲事实”为代价去换得一种“心理平衡”。
②否认与移置。运动员可以借用精神分析称之为“否认”的心理机制来降低自己心理上所要承受的压力。选择合适的发泄对象和发泄方式。
③投射与升华。
a. 投射是人类潜意识的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它能够把我们内心的不满和焦虑,以一种“伪装”的形式折射出去。
b. 升华则是一种积极的,将应激作为创造活动的动力,化悲痛为力量。
④避免消极谣言。运动员大多有一种夸大受伤程度、用灾难性的字眼去形容伤势的倾向,无形中会产生或加重焦虑情绪,所以应避免消极断言。
⑤问题定向。运动员受伤后的心理压力和挫折情境,可以去躲避,也可以针对损伤情况,去积极地治疗和处理。
⑥表象训练。表象训练用于运动损伤的康复,可以加速受伤部位的复原,以及防止运动技能的退化。
三、论述题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