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南昌大学体育心理学考研复试核心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体育目标
【答案】我国的体育目标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提高国民素质”。学校体育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学校体育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
2. 心电图
【答案】心电图是指将引导电极置于体表一定部位所记录到的心电变化的波形。它反映了心脏兴奋的产生、传导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在疾病诊断及体检时,心电图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指标。
二、简答题
3. 简述学生的性格差异。
【答案】不同性格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征主要有:
(1)内向型为主:这类学生遇事沉着,善于思考,但活动呆板、灵活性较差,自信心不强,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敏感性高,意志脆弱,练习过程中对有难度的动作时常产生恐惧情绪,不善于与同学交往。课中最佳学习状态出现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
(2)外向型为主:这类学生性情开朗、倔强,学习积极主动,反应较快,练习动作不怯场,不计较小的得失,但往往从兴趣和情绪出发,练习中喜欢表现自己和听表扬的话,容易过高地估价自己和自满;学习缺乏计划性和持久性,最佳学习状态出现得较快,但保持时间较短;乐于帮助同伴,与同学能友好相处。
4. 简述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
【答案】高原现象是指个体练习成绩的进步并非一直上升的,有时会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产生高原现象的原因有:
(1)高原现象表明个体正从技能学习的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过渡,此阶段个体将发展任务所需的新策略以提高技能操作水平,因此,只有新策略完全形成并得以实施,技能水平才会有所提高。
(2)有些技能的提高需要身体素质作保障,技能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再要继续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原有身体素质和技能水平才可继续发展。
(3)随练习的进行,练习者的兴趣降低,情绪厌倦,身体疲劳或疾病等,也会影响到运动技能的发展。
(4)复杂技能可能比简单技能更易出现高原现象。在复杂技能中,单个动作的连接以及整体技能的程序都较复杂,分解练习中的单个动作的执行时机、力度在整体技能中都有不同的要求,
整体练习中的策略调整可能产生高原现象。
5. 运动技能的复杂程度对唤醒水平有什么不同的要求?
【答案】影响运动技能复杂程度的因素有很多。一般来说,运动技能越复杂,其适宜的唤醒水平就相对越低。
(1)高水平的唤醒可促进粗糙或简单的运动技能活动,但会干扰精细或复杂的活动;较低水平的唤醒有助于精细或复杂任务的完成,却会阻碍粗糙的或简单的活动。
(2)决断的数量少、备选范围比较狭窄、速度要求不快的运动技能,其适宜的唤醒水平比较高。刺激的数量多、持续时间短、强度小的运动技能在相对低的唤醒水平下容易获得好的运动表现。
(3)参与活动的肌肉越多、对肌肉协调运动、对动作精确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越高的运动技能,越需要在较低的唤醒水平下才能够取得好的运动表现。
6. 简要回答体温测定的部位及其各自的特点。
【答案】(1)温度感受器
人体感受温度的感受器分为皮肤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度感受器。
①皮肤温度感受器位于皮肤,提供信息到达下丘脑甚至大脑皮层,使人意识到温度并自动地朝向热或冷。
②中枢温度感受器在脊髓、脑干网状结构和下丘脑等部位,由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构成,分别对热和冷的刺激产生产热和散热的反应。
(2)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由一个生物控制系统构成。该系统包括:
①散热中枢和产热中枢
散热中枢在下丘脑的前部,产热中枢在下丘脑的后部。刺激下丘脑的前部,能使皮肤血管扩张,汗腺分泌加强,散热加快;刺激下丘脑的后部,能使骨骼肌紧张性增强,产热增加。
②体温调定点
体温调定点(恒温器)在下丘脑视前区,由它根据温度感受器提供的信息,经体温调节中枢的整合,确定机体的产热和散热,以实现人体适宜的体热平衡。
7. 什么是焦虑、特质焦虑和状态焦虑?
【答案】(1)焦虑
①焦虑是指个体在担忧自己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而感到自尊心受到持续威胁下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带有惧怕色彩的情绪状态。
②焦虑状态含三种主要成分,分别为情绪体验,威胁、不确定性和担心的认知表征以及生理唤醒。
(2)特质焦虑
特质焦虑是不同个体在焦虑倾向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差异,属于个性心理的特征部分。
(3)状态焦虑
状态焦虑则是一种在强度上有变化、随时间而波动的短暂情绪反应。
较为稳定的特质焦虑对情绪或行为的影响是通过状态焦虑来实现的。在相同的应激条件下,高特质焦虑的个体更容易产生较高的状态焦虑,即这些个体对于刺激的敏感性更强,具有引起焦虑反应的“潜质”。
8. 简述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外部因素。
【答案】影响运动攻击性行为的外部因素包括以以下几点:
(1)环境的温度
有学者认为环境温度与攻击性行为之间存在线性关系,但也有学者认为温度与攻击性行为之间的关系应是曲线关系,这两种情况难于使人体产生攻击所需要的唤醒水平。只有在适当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引起人们的攻击性欲望。
(2)噪音
巨大的噪音可能使人的唤醒水平提高,易发生攻击性行为。
(3)拥挤的人群
拥挤的观众最主要的影响是造成队员心理压力的增大,倘若这时又存在着敌对性的情绪,便很可能诱发攻击性行为。
(4)对受害者意图的感知
如果运动员主观上感到对手企图伤害他们,他们更倾向于“以牙还牙”,主动采取攻击行动。
(5)害怕报复
在某种程度上,担心遭到对手报复的运动员更可能会阻止自己主动采取攻击行动。
(6)比赛的结构
①分数差距。当双方比分非常接近或持平时,几乎不会发生攻击性行为。
②主场比赛或客场比赛。来访的客队在比赛中的攻击性行为高于主队。
③比赛的结果。通常负方表现出攻击性行为的概率远远超出胜方。
④联赛排名。球队排名越靠后,该队球员越易表现攻击性行为。
⑤比赛的阶段。通常,随着比赛的进行,攻击性行为增加。
⑥运动水平及队伍级别。一般而言,高水平的运动队参加高水平的运动比赛,比低水平的运动队参加低水平的运动比赛,更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
⑦竞争、相互熟悉和比赛次数。
⑧目标定向。自我目标定向的运动员,更倾向于认为比赛中的攻击性行为是合理的。
三、论述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