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省培养单位南海海洋研究所829构造地质学考研题库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海蚀台
【答案】波浪冲淘崖壁形成海蚀穴,悬空的崖壁在重力作用下崩塌,崩塌的石块遭受侵蚀搬运,海浪又重新冲淘崖壁下部,形成新的海蚀穴。这种过程不断进行,即形成海蚀台,在其宽度增大到波浪的冲蚀作用范围之外时,才停止发展。
2. 洋壳
【答案】洋壳是指主要由基性、超基性岩构成,位于大洋盆地下的地壳。它的特点是地壳较薄而致密,缺失陆壳所特有的“花岗岩层”。洋壳较陆壳年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而大部分陆壳至少为10亿年。
3. 坡积物
【答案】坡积物是指是雨雪水流的地质作用将高处岩石风化产物缓慢地洗刷剥蚀,顺着斜坡向下逐渐移动、沉积在较平缓的山坡上而形成的沉积物。
4. 火山
【答案】火山是指在地球深部形成的岩浆从地壳薄弱的地段冲出地表,形成的隆起地形。火山分为“活火山”、“死火山”和“体眠火山”。火山是炽热地心的窗口,地球上最具爆发性的力量,爆发时能喷出多种物质。
5. 河流袭夺
【答案】河流袭夺是指相邻流域的河流向源侵蚀速度不同,速度较快的,源头向分水岭伸展的速度也快,最终首先切穿分水岭,导致分水岭另一侧河流的上游注入此河,成为此河支流的作用。
6. 流星
【答案】流星是指运行在星际空间的流星体(通常包括宇宙尘粒和固体块等空间物质)在接近地球时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摄动而被地球吸引,从而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
7. 地质营力
【答案】地质营力是指引起地质作用的自然力。作用于地球的自然力使地球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作用。
8. 绿片岩相
【答案】绿片岩相又称绿色片岩相,是一种分布比较广泛的低温区域变质相。不同原岩形成的典型变质矿物组合如下:基性岩为钠长石绿片岩相+绿帘石+绿泥石+阳起石(±方解石); 泥质岩石为钠长石+绿泥石+白云母+黑云母+石榴子石(MnO>18%)+石英(原岩富铁时出现硬绿泥石); 泥质石灰岩为方解石+绿帘石+透闪石/阳起石。
9. 泥质结构
【答案】泥质结构又称粘土结构,是粘土岩的特有结构。其特点是岩石中粘土物质占50%以上,由于混有不同含量的砂及粉砂,故存在一系列过渡型结构。
二、简答题
10.滨海区存在哪些地质作用? 可形成哪些沉积地形?
【答案】(1)海蚀作用
海水对海岸和海底的破坏作用成为海蚀作用。海蚀作用的方式有:冲蚀,磨蚀和化学溶蚀。海水的冲蚀作用是波浪,潮流所形成的拍岸流对岸边岩石的冲击破坏作用; 而波浪,潮流所卷动的泥沙对岩石不断的磨蚀,其破坏作用更大; 海水含盐度高,所以溶蚀也比较大。
(2)搬运作用。
波浪,潮流,拍岸流可以搬运剥蚀下来的物质,也可以对其它沉积物进行搬运。搬运的方式有:机械搬运和化学搬运(溶运)两种方式,以机械搬运为主。其中机械搬运可以分为悬运、退运和跃运,以退运为主。
(3)沉积作用
在滨海带波浪、沿岸流能从三角洲和岸边转运来大量的陆源碎屑物,堆积成海滩,沙坝,沙咀等等。形成砾滩、沙滩和泥滩; 沿岸堤、沙坝、沙嘴、潮坪等沉积。
11.试述浊流的成因及浊流沉积物的主要特征。
【答案】(1)成因
浊流是一种含多量悬移物质的海水顺海底运移的密度流。由悬浮沉积物扩散引起的一种含有大量泥沙,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盆地底部流动,形成的水下沉积物重力流或水下密度底流。两种不同密度流体的密度差异,是产生浊流的根本原因。
(2)沉积物特征
①具有递变层理,自下而上粒度由粗变细,显示由衰减水流沉积而成。递变层是浊流沉积的主体。一般递变层愈厚,其粒度也愈粗。在递变层之上可出现平行纹层。
②由于浊流周期性地反复发作,砂质为主的浊流沉积层常与细粒的深海或半深海沉积呈互层,细粒沉积常常是浊流活动间歇期的产物。单个浊流沉积层厚度不大,一般自数厘米至数米不等,单层浊流层可以稳定地延布于较大面积上; 多层重复出现,总厚度可以较大。
③每个浊流层的底面与下伏细粒泥质层之间呈突变接触关系; 浊流层的顶部,则逐渐过渡为泥
质层。浊流层底面发育大量印痕,为浊流沿泥质层之上冲刷而成,或由所携带的砾石、生物遗体等刻划而成。有的底面印痕为生物扰动所致。
④浊流沉积中可有旋卷层理,其形成与局部液化作用有关。
⑤深海的浊流沉积中含有生活于近岸和浅海环境的有孔虫和介形虫等微体生物,有时含大的贝壳和植物残体; 而在浊流层之间的细粒沉积层中,则不含这类移位或再沉积的浅水生物遗骸,细粒沉积层中可有深海的底栖生物。
⑥物质组成以陆源碎屑为主,包括岩屑、石英、长石和云母等,分选中等或较差,有时含海绿石,泥质层中含有粘土矿物及细分散的石英。在局部地区,浊流沉积可由碳酸盐或火山物质组成。
⑦浊流沉积多呈长条状或舌状展布,在陆坡外缘常成扇形,其长轴方向垂直于岸线。
12.影响地下水潜蚀作用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这些因素又是怎样影响地下水潜蚀作用强度的?
【答案】(1)岩性
①岩石的可溶性是岩溶地貌发育的一个必要条件。在自然界,可溶性岩石有一大类:碳酸盐岩(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等)、硫酸盐岩(石膏、芒硝等)及卤盐岩(石岩、钾盐等)。
②岩石的结构影响其孔隙度以及矿化颗粒与水的接触表面积。碳酸盐岩矿物颗粒越小,其与碳酸水流接触面积越大,岩石的相对溶解速度越快,有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灰岩的孔隙度对岩溶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是孔隙度越大,越有利岩溶的发育。
③岩石的透水性强弱影响到含二氧化碳的地下水在岩石中的含水性及流动情况。岩石具有良好的透水性,不仅使岩石含地下水丰富,而且地下水也易于流动和交换,使其与岩石发生充分的化学作用,不断地溶蚀岩石,从而促进岩溶作用的进行。
(2)地下水性质
①水的溶蚀性主要取决于地下水的温度和二氧化碳的含量。地下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越高,就能产生更多的重碳酸根,它与岩石中的钙离子结合成溶解度较大的碳酸氢钙,水溶性越高,越能促进岩溶的发育。但是,温度越高,二氧化碳的逸出量增多,则不利于岩溶作用的进行。
②水的流动性影响地下水的更新过程和水中溶解碳酸钙的饱和度,从而影响到地下水的溶蚀能力。
(3)构造
岩溶作用与地质构造关系密切,很多典型的岩溶区均受构造的控制,这是因为构造的发育不仅使岩石破碎,增加了岩石与地下水接触的表面积,而且构造带常是地下水良好的渗透带。因此沿构造带岩溶常比较发育。影响岩溶发育的构造因素有断裂和褶皱。
(4)气候
我国南部地区气候湿润,降水量大,地表径流相对稳定,为流水的下渗作用提供持续的时问补给,并且随着大气降水使流水得以更新和有效补充。因此使岩溶作用长期的持续下去。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