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广东省培养单位南海海洋研究所829构造地质学考研冲刺密押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增生作用
【答案】增生作用指的是地体合并于大陆的前缘,形成大陆地壳的新增部分,使大陆边缘不断扩大的过程。这种增生是高效率的,不是一点一点地铲刮,而是把一个一定规模的地体整块地拼贴到大陆边缘上。
2. 去均夷化
【答案】去均夷化是指当侵蚀基准面(海平面)下降,陆地上升时,平衡会被破坏,河流就会重新下蚀,这个过程称为去均夷化,它可形成深切河曲和河流阶遗。
3. 波状层理
【答案】层系界面为波状起伏的曲面,相邻界面可以相交也可以不相交,总的延伸方向与层面平行。纹层也与层系界面斜交,但有时不太清晰
4. 构造地震
【答案】构造地震是由岩石圈的构造运动所引起的,也是地球上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地震类型。其特点是活动频繁、持续时间长、分布范围广。破坏性极强的地震是自然灾害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全世界发生的所有地震中,构造地震的数量在90%以上。
5. 岩盘
【答案】岩盘是指为蘑菇状的协调侵入体,又称岩盖。为上凸下平的似透镜状的侵入岩体。岩盘规模不大,直径从数十米至数百米不等; 以酸性岩、碱性岩居多。通常认为,当岩浆粘度较大不易流动而展布不广时,则形成岩盘,反之则形成岩床。基性岩和超基性岩亦可形成岩盘,如济南开元寺辉长岩岩盘。
6. 承压水(层间水)
【答案】承压水是指埋藏在两个稳定隔水层之间的透水层内的重力水。承压水受两隔水层所限。低位水体承受高位水体的静水压力。当在适当位置凿穿上隔水层,承压水在水头压力的作用下,可沿通道上升至静水压水面高度。
7. 碳酸化作用
【答案】碳酸化作用是指当水中溶有CO 2时,水溶液中除H 和(OH )离子外,还有CO 3和HCO 3离子,碱金属及碱土金属与之相遇会形成碳酸盐,这种作用称为碳酸化作用。硅酸盐矿物经碳酸化作用其中碱金属变成碳酸盐随水流失。
8. 氧化作用
【答案】氧化作用是地球表面最为活跃的风化作用形式之一,氧化作用通常使一些具有多种化学性质的元素山低价氧化物转变为高价氧化物。
9. 风化作用
【答案】风化作用(又称侵蚀,风化)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根据风化作用的因素和性质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物理风化作用、化学风化作用、生物风化作用。
二、简答题
10.请问风化作用有哪些类型? 主要方式有哪些?
【答案】(1)风化作用的类型
①物理风化
物理风化是由于温度作用或机械作用引起岩石发生崩解、破坏,但又不改变其化学成分的风化过程。
②化学风化
化学风化作用是指氧、水溶液对矿物、岩石的破坏作用,它不仅使矿物、岩石破碎、分解,还使矿物、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了改变。
③生物风化
生物风化是指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的风化作用,是生物活动对岩石的生物风化破坏作用。
(2)主要
温差、冰劈、盐类结晶和潮解(物理)、溶解、氧化、水化、水解(化学)、根劈(生物)
11.地震前后会产生哪些地震地质现象?
【答案】(1)地震发生前
岩地震发生前岩体在地应力作用下,在应力应变逐渐积累、加强的过程中,会引起震源及附近物质发生如地震活动、地表的明显变化以及地磁、地电、重力等地球物理异常,地下水位、水化学、动物的异常行为等。
①地动异常是指地震前地面出现的晃动,科学上将他称为前震(foreshock )。前震的定义是:所有先于最大震级的震动都称作前震。有些前震人可以感觉得到。
②电磁异常指地震前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电视机、日光灯等出现的异常。最为常见的电磁异常是收音机失灵,在北方地区日光灯在震前自明也较为常见。
,③气象异常人们常形容地震预报科技人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这的确有道理。
地震之前,气象也常常出现反常。主要有震前闷热,人焦灼烦躁,久旱不雨或阴雨绵绵,黄雾四散,日光晦暗,怪风狂起,六月冰雹(飞雪)等等。
(2)地震发生后
地震发生后地面出现断层和地裂缝. 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 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 使城乡道路拆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 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 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 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 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
12.何谓地质构造? 简述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对应的地貌类型。
【答案】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地质构造是构造运动的形迹,是地貌形态的骨架,在地质构造影响下,出现各类构造地貌。一般将在沉积物堆积或熔融物质结晶时形成的构造称原生构造,岩层受力发生变位、变形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构造地貌:由地球内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质体与地质构造控制的地貌,即以内力作用为主导而成的地貌。
主要有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四种类型。
(1)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抬升或下降而未发生褶皱,没有明显变形,仍保持水
,新岩层位于较老岩层之上,称为水平构造。水平岩层构造地貌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倾角<5°)
形态:在未受切割情况下,同一岩层形成高原面或平原面; 受到切割而顶部岩层较坚硬时,则形成桌状台地、平顶山或方山。
(2)倾斜构造。倾斜构造是指岩层经构造变动后岩层层面与水平面间具有一定的夹角。褶皱、断层或不均匀升降都可造成岩层的倾斜。岩层仍保持下老上新的层序。岩层在空间上的位置称岩层产状,它可用岩层的走向、倾向和倾角三要素来确定。
(3)褶皱构造
褶皱构造通常指一系列弯曲的岩层,而把其中一个弯曲称为褶曲。但褶皱和褶曲二个术语有时并无严格的区别,而且在许多外文中也是同一个术语。褶皱构造及其地貌表现。从平面上看,褶皱构造及其地貌表现也是多种多样的。常见的有短轴褶曲、长轴(线状)褶曲、弯窿构造(等轴褶曲)、构造盆地等类型。
(4)断裂构造。岩石因所受应力强度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虽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者叫做节理,破裂而又发生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断层由断层面、断层线、断层盘和断距等要素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