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881行政管理综合之公共政策分析考研冲刺密押题

  摘要

一、概念题

1. 政策系统

【答案】政策系统是指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政策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政策主体(政策活动者)一般界定为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政策客体是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所要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两个方面。政策环境是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2. 描述统计

【答案】统计方法一般分为描述统计和推断统计。描述统计是指用归纳性的数值来概括一组数据的空间分布和相互之间的关系。当统计数据是用来描述数据总体特征时,或当数据量比较小时,可以采用描述统计方法。在公共管理领域,描述统计是大量存在的。

3. 诺斯悖论

【答案】诺斯在1981年提出,国家具有双重目标,一方面通过向不同的势力集团提供不同的产权,获取租金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国家还试图降低交易费用以推动社会产出的最大化,从而获取国家税收的增加。国家的这两个目标经常是冲突的。“诺斯悖论”描述了国家与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矛盾的关系,即“国家的存在是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国家又是经济衰退的根源”。另外,由于存在着投票的悖论、理性的无知,加之政治市场的竞争更不充分和交易的对象更难以考核等因素,政治市场的交易费用高昂。结果,政府作用的结果往往是经济增长的停滞。

4. 结构适度问题

【答案】结构适度问题是指涉及一个或几个决策者,和相对来说有限数量的政策选择方案的问题。方案的效用一致能够反应决策目标的一致。然而所选择的政策方案,其后果是不确定的,即使是在可接受的误差之内,结果预测也有相当大的困难。结构适度问题的原型来自政策模拟。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可以说明这类问题的特征。

5. 时间序列分析

【答案】时间序列分析是指基于时间序列(指随时间顺序而变化的观察值的集合)之上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其用于预测时,逻辑本质是把过去和现在的时间相关的趋势向未来时间方向外推。也就是说,它本质上是归纳法的运用。它的基本假设是:观察资料是可信和有效的; 变化趋向和形式是可以外推的。由于过程的内在发展有齐一性,所以预测中对不规则的统计项向规则方向变换是允许的。

6. 政策效果

【答案】政策效果是指公共政策实施对客体及环境所产生的影响或效果。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政策效果应该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公共政策预定目标的完成程度; 公共政策的非预期影响; 与政府行为相关的各种环境的变化; 投入公共政策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公共政策所取得的收益与投入成本之问的比率。公共政策评价中的政策效果有如下儿种类型:①直接效果:②附带效果:③潜在效果:④象征性效果。

二、简答题

7. 试比较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

【答案】公共政策评价可以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从评价机构的地位来看,可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两种评价有各自的特点。内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内部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其可分为由操作人员自己实施的评价和由专职评价人员实施的评价。外部评价是由政策机构外的评价者所完成的评价。

(1)内部评价

①内部评价的优点:评价主体对政策的全过程具有全面的了解,掌握了第一手材料,这有利于评价活动的展开; 评价者可以根据评价结论,对公共政策的目标与实现方案迅速地做出调整,使评价活动真正地发挥作用。

②内部评价的缺点: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很难对自己的行为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评价者往往会自觉不自觉地夸大成绩,掩饰失误,存在报喜不报忧的倾向:评价结论往往代表着某一具体机构的局部利益,这使得公共政策评价容易走向片面性并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公共政策评价要求评价者系统地掌握有关的理论知识和专门的技术方法,而从实践上看,那些操作人员往往缺乏这方面的系统训练。

(2)外部评价

①外部评价的优点

a. 受委托进行的评价。评价主体是专业的评价人员,具有政策评价的丰富经验; 评价主体置身于政策机构之外,与政策机构之间是一种契约合作关系,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有着明确的责任,能比较公正地进行评价。

b. 不受委托的评价。由公共政策目标群体进行的评价属于这种类型。由于公共政策目标群体是公共政策的承受者,他们对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利弊得失有着最为真切的感受,获取了第一手资

料,可以对政策效果得出比较真实的估计。

②外部评价的缺点

a. 受委托进行的评价。评价主体有可能为迎合委托人的意愿而得出倾向于委托人利益的评价结论。

b. 不受委托进行的评价。获取信息方面比较困难,评价结论也不易受到重视和得到采用。

8. 在公共政策评价中,有哪些评价标准?

【答案】政策效果是公共政策评价的核心。要弄清楚一项公共政策的效果究竟是好是坏,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就必须首先建立一套评价的标准,即进行价值判断的尺度。公共政策的评价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1)投入工作量。指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所投入的各项资源的质与量以及分配状况。

(2)绩效。指依据具体明确的目标,分析政策对客观事物与政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影响,绩效既包括政策推动的结果,又含有民众心目中认定的满意程度。

(3)效率。指投入工作量与绩效之间的一种比例关系。

(4)充分性。指满足人们需要、价值或机会的有效程度,反映了绩效的高低。

(5)公平性。指公共政策所投入的工作量以及产生的绩效在社会不同群体间公平分配的程度。

(6)适当性。指公共政策目标和所表现出的价值偏好以及所依据的假设是否合适。具体地说,公共政策追求的目标是否是社会期望的,公共政策的成本与利益分配是否公平、公正。

(7)执行力。指探求影响公共政策失败的原因,进而导致因果模型的构建。

(8)社会发展总指标。指对社会状态与发展的数量进行描述与分析,既反映过去的动向,又可作为社会现状的说明,其特征是以描述性指标为主。

9. 为什么在公共政策研究中要坚持规范分析?

【答案】(1)规范,一般是指规则、标准或尺度。社会规范或行为规范,是指人们为实现其理想,根据特定的观念制定的,供一个社会群体诸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和标准,它限定人们在一定环境中应该如何行动。

(2)在公共政策研究中坚持规范分析的重要性

人们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规范研究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规范形式及内容,均在政策的制定与政策内容中,从不同方面表现出来。政策具有很强的规范性。与一般的道德规范不同,政策更多的是通过国家的强制力量来监督执行的。

政策规范作为一种社会力量,除了推动人们去做那些一致愿意做的事情外,还诱导人们去做他们不一定都乐意去做的事,或阻止人们做正在乐意做的某些事情。创造规范,是为了借助规范的力量,确定与调整人们的共同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原则。所以,规范是维护社会基本秩序的重要机制。在社会共同生活中,绝不可以缺少规范的力量。因为社会是由无数人群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利益,人们之间会经常表现出需求与利益上的冲突。公共政策不仅要规范个体与群体的行为,而且要不断地解决人们行为中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达到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