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762音乐学基础知识[专业硕士]考研强化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在电影中,音响的作用如何体现?

【答案】音响又称“环境音响”,是指作为影片场面背景出现的各种声音效果。在电影中,音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声音造型营造出逼真的听觉空间,音响的处理错误会严重影响电影整体的真实感。

(2)音响可以参与影片的叙事,例如以话外音的方式暗示事件的发生,取得更为节省也更为含蓄的效果。

(3)音响还可以烘托某一场景的情绪基调,从而成为重要的情感表现手法。

(4)环境音响的运用更加复杂

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电影美学兴起后,环境音响己经成为现代电影极为重要的部分,甚至具有了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其运用也更加复杂:

①在哲学层面上趋于主观化,强调人感知世界的个别与独特;

②在技术层面上追求形式感,追求全新的感官刺激体验。

2. 简述影视镜头及其基本分类。

【答案】(1)影视镜头的内涵

影视镜头指电影摄影机在一次开机到停机之间所拍摄的连续画面片断。镜头是电影构成的基本单位。镜头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

①画面,包括一个或数个不同的画面。

②景别,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③拍摄角度,包括平、仰、俯、正、反、侧几种。

④镜头的运动,即摄影机的运动,包括摇、推、拉、移、跟、升、降和变焦,有时几种方式可结合使用。

⑤镜头的长度。

⑥镜头的声音,包括画面内的和画面外的

镜头的组接是电影构成的方式,又称蒙太奇。组接基本上分为切分和组合两种。它根据影片内容的要求、情节的发展以及观众心理合乎逻辑。

(2)影视镜头的分类

就运动主体而言,电影的运动可以划分为被摄体的运动和摄影机的运动两类。一般所说的电影运动指摄影机的运动,它主要包括6种基本形式:

①推镜头

摄影机向被摄体逐渐靠近,画面包容范围缩小。

②拉镜头

摄影机沿着光轴方向后移拍摄,逐渐远离被摄体或从一个对象转向更多的对象,圈面包容范围扩大。

③摇镜头

摄影机位置固定,但机身运动拍摄,其运动方向有上下、左右和旋转三种,旋转摇镜头又称环摇。

④移镜头

摄影机沿着水平方向运动拍摄,根据机位与被摄体的相对关系,又可分为二者平行的横移、不平行的斜移和同步纵向运动的纵深移。

⑤足良镜头

摄影机跟随运动着的被摄主体的拍摄方式,被摄体在画面中位置基本不变,其前后景则发生相应的连续变化。

⑥升降镜头

摄影机在空间中上下运动拍摄,视觉变化鲜明,背景更替效果明显。当摄影机同时采用两种或更多方式运动时,就出现了复合运动摄影。电影运动是电影造型区别于其他造型艺术的重要元素,它最大限度的还原了现实生活的体验,建立起连续、可信的空间感觉,还可以渲染人物的特定情绪。和摄影机固定相比,运动摄影使“看”的行为更加自由,这一手法让观众的视点直接进入了影像空间,真正达到了“身临其境”的在场感觉。观众可以透过运动的摄影镜头变换看的位置、距离,关注不断出现的新的视觉信息。

3. 简述戏剧的功能。

【答案】作为一门综合复杂的艺术,戏剧具有审美、娱乐、交流和教育功能。

(1)审美功能

原始戏剧起源于宗教和战争歌舞及劳动歌舞。这种表演通常包括舞蹈、歌唱、吟诵、表演、对称的形式感、以故事的方式表现神的命运、仪式感等,这些都是美感的具体外化,它使表演引人人胜。所有这些手段无疑使戏剧表演充满美感。原始戏剧通过扮演神的生活故事“娱人”。后来,戏剧的宗教实用功能逐渐减弱,而终于成为独立的艺术样式,并使其美感更为纯粹。

(2)娱乐功能

中世纪时一,戏剧的宗教功能更突出。中世纪晚期,由于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兴起,压抑人性、充满说教的宗教戏剧逐渐衰落。戏剧的人文气息渐盛,其可看性渐强。娱乐性成为戏剧的重要特点。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戏剧中充斥着今天称为商业手段的戏剧噱头,如谋杀、复仇、阴谋诡计、三角恋爱、疯狂、篡权、性错位等。他对这些能够增强娱乐性的技巧的运用,使其作品审美价值、娱乐价值和思想价值兼备。

(3)教育功能

戏剧成为独立艺术形式后,其审美、娱乐功能得到彰显。同时,其教化或教育功能仍然存在。其对生活或历史的模拟,对人类复杂命运特性的模拟,不仅感动人给人以审美快感,也使人从中

得到启迪。

(4)交流功能

戏剧的交流功能也是不言而喻的。莎士比亚的戏剧被誉为是超越民族和时代的。因为它以独特的艺术形象,深刻形象地表达了人类的普遍情感,引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共鸣。将人们引向美好的精神世界,其效果超过了任何语言和抽象的说教。

4. 如何理解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

【答案】音乐是再创造的艺术,音乐的再创造性具体表现在:

(1)音乐的表现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

歌谱、乐谱是记载音乐的符号。把用符号记载的音乐变为实际音响的音乐,需要通过演唱、演奏的过程,这唱、奏表演即被称之为“二度创作”。二度创作可以无数次地进行,而每次唱、奏,无论对于谱面的原作和前次的表演来说都不是“复述”或“重播”,而是对作品的一种再创造。其中包含着演奏、演唱者对作品的再理解,对作者艺术表现意图的再领会和技术、艺术上的再处理、再发挥。因此,音乐表演被看作是“对作品的解释”、“对作品的表现”。因此,优秀的演唱、演奏者被称为“表演艺术家”。

(2)音乐的二度创作贵在有独到的处理

同是贝多芬《D 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海菲兹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两位世界著名的小提琴家的演奏在音色、力度和若干细部的处理上就有很大差别。反映出两位演奏家对作品表现的不同和演奏风格的不同。不论是酣畅明丽,还是浓郁深情,都使人获得很高的艺术享受。乐队演奏也是如此。同是德沃夏克的《e 小调第九交响曲》,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奏的与卡拉扬指挥演奏的或小泽征尔抑或李德伦指挥演奏的各有艺术表现上的明显差异。

(3)音乐艺术的最终实现需欣赏者来完成

不仅演奏者的思想、修养、性格、阅历等对乐曲的理解和表现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听者的思想、修养、阅历、性格及其状态对感受乐曲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流动的音乐一去不返,听者所感受到的,便是他(她)的唯一的“这一个”。况且人们对音乐的感受又往往差异很大,同是一首《志愿军战歌》,有人只能感受到它威武雄壮; 而另一些人则可能产生极丰富的联想——许多战斗的场面、熟悉的面孔、战争中的种种事件等。这些联想虽然并不都属于这首歌曲自身,但它们却可以促使其本人更丰富、更深刻地感受、理解这首作品。

(4)音乐的表现具有不确定性

“不确定”不是指作品本义不确定。作品一经固定在乐谱上,就只能是那个固定了的作品。可是,经过演唱、演奏的不断再创造、再丰富,尤其是欣赏者结合自己的体验予以再填充,不同人或者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环境,或不同的情绪状态下对它的感受则不完全一样,甚至大有不同。这便使音乐表现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演绎性的一面。

(5)音乐表现的演绎性形成了音乐发展的某些特殊手段

如变奏就是将一个相对完整的基本段落,加以有规律的变化重复——装饰、演化、变化、引申等。通过一个基本音乐段落及其诸多变奏,一个基本乐思得以逐渐展示、开掘、深化,音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