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广西师范学院现代经济学原理(应用经济学)之国际经济学复试实战预测五套卷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宏观经济学

【答案】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而言,是一种现代的经济分析方法。它以国民经济总体作为考察对象,研究经济生活中有关总量的决定与变动,解释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波动、国际收支与汇率的决定与变动等经济中的宏观整体问题,所以又称之为总量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和基础是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具体来说,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总需求理论、总供

给理论、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开放经济理论、宏观经济政策等内容。

对宏观经济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的历史十分悠久,但现代意义上的宏观经济学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得以形成和发展起来。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是凯恩斯于1936年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宏观经济学在20世纪30年代奠定基础,二战后逐步走向成熟并得到广泛应用,20世纪60年代后的“滞胀”问题使凯恩斯主义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挑战并形成了货币主义、供给学派、理性预期学派对立争论的局面,20世纪90年代新凯恩斯主义的形成又使国家干预思想占据主流。宏观经济学是当代发展最为迅猛、应用最为广泛、因而也最为重要的经济学学科。

2. 国际收支平衡账户

【答案】国际收支平衡账户是一种统计表,它以特定的形式记录、分类、整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里(通常为一年)所有的国际经济交易,用来表示这个国家对外经济的全部情况。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规定,国际收支平衡表包括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以及净误差与遗漏四个部分。

3. 区际贸易模式

【答案】区际贸易模式指一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贸易模式。一般认为,这种贸易模式是由自然资源的地区分布所决定的。区际贸易的形成与发展的前提是区域生产分工的差异,同时还有其内在的客观原因:①互通有无与繁荣市场的需要;②形成和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的必然;③源于资本本性的市场扩张要求;④促进地区之间经济均衡发展的条件。

4. 战略性贸易政策

【答案】战略性贸易政策是指通过鼓励国内特定产业的发展和特定产品的出口,以限制国外特定产品的进口,来保持本国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并进而提高一国经济绩效的贸易保护政策。该政策认为,为了保持本国某些前景远大或意义重大的产业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有必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政策来促进这些产业的发展和特定产品的出口。战略性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主要有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外溢”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布兰德一斯潘塞分

析”。

5. 内部平衡

【答案】内部平衡是指一国国内经济处于稳定、协调增长的状态。主要指标是生产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济达到充分就业水平,而且价格水平保持稳定,没有通货膨胀。

6. 跨国公司的分布及内部化动机

【答案】内部化是指在企业内部建立市场,以企业的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于市场不完全而带来的不能保证供需交换正常进行的问题的行为过程。内部化理论认为,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性和交易成本上升,因此企业通过外部市场的买卖关系不能保证企业获利,并导致许多附加成本。因此,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即通过跨国公司内部形成的公司内市场,就能克服外部市场和市场不完全所造成的风险和损失,给技术转移和垂直一体化带来好处。

7. 一般均衡分析

【答案】一般均衡又称“瓦尔拉斯均衡”,是指在一种价格体系下,整个经济中所有相关市场上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研究一般均衡的理论与方法,称为“一般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给定所有生产者的生产函数、所有消费者的效用函数,并假设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即产品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要素实际价格等于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率。在此情况下,能够求解出产品价格、要素价格以及所使用的要素数量和生产的产品量,这些产品和要素的价格能使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上的供求同时达到均衡。一般均衡分析作为一种经济分析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8. (1)学习曲线

(2)动态收益递増

【答案】(1)学习曲线是表明企业生产成本与企业人员学习过程相互关系的曲线。如图所示,横轴为企业的累积产出量,它表示企业管理者和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随产出的不断增加而不断积累经验、不断掌握新的技术知识,从而不断提高生产效率。这种情况称为“学习效应”、“边干边学”或“干中学”。纵轴为企业的长期平均单位生产成本。学习曲线表明了学习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可以使企业的生产成本逐渐下降。

(2)动态收益递增又称“动态外部规模经济”,是指由于行业的累积产量増加,通过“干中学”和知识外溢的作用导致行业中每个单独企业的平均成本降低的情形。与静态外部规模经济不同,企业平均成本的下降不是源于一个时点上行业规模的扩大,而是来自一段时间内行业的产量逐步递增和经验的逐步积累。在经济分析中,经常用学习曲线概括积累产量与成本的关系,参见题(1)‘学习曲线”。

二、综合分析题

9. 假设某个经济中存在失业,中央银行把货币供给增加1倍。在长期中,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产出回到充分就业水平。假定在货币供给増加之前,利率等于长期利率,那么,长期价格水平上涨的幅度是大于还是小于货币供给增加的幅度?如果最初利率低于长期水平,情况又会如何?

【答案】因为利率在货币供给增加前后都相同,即都等于长期利率,所以充分就业时的实际货币供给量必定大于非充分就业时的实际货币供给量,

即可知价格上涨幅度小于货币供给量増加幅度。如果初始利率低于长期水平,无法确定长期价格水平上涨幅度是小于还是大于货币供给量增加幅度。因为,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由于初始利率低于长期水平,所以最终利率会升高,同时产出会提高到长期水平,这两者对实际货币需求量的影响是相反的,因此无法确定最后实际货币需求量是增加还是减少,也无法确定长期价格上涨幅度大于还是小于货币供给量增加幅度。

10.假设在一个只有两个国家的世界中,影响股票价格的唯一因素是货币政策不可预期的变动。在什么汇率制度下一一固定汇率制还是浮动汇率制一一国际资产交易中获得的收益更大一些?

【答案】在浮动汇率下,从国际资产交易中所获得的收益可能更大一些。两国经济模型表明,在浮动汇率制下,国内货币扩张将导致国内产出增加,而国外的产出下降。因此,在浮动汇率下,如果所有的冲击在本质上都是货币冲击的话,则两国国民产出(以及参与国际资产交易的两国公司的收益)倾向于呈现负相关。但是,在固定汇率下,如果所有的冲击都是货币冲击,则将呈现正相关。从风险角度而言,浮动汇率制带来的贸易收益可能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