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复旦大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同等学力加试)复试仿真模拟三套题
● 摘要
一、名词解释
1. 元分析
【答案】(1)元分析:是应用特定的设计和统计学方法对以往的研究结果进行整体的和系统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2. 随机现象
【答案】随机现象:在一定条件下进行试验或观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而且在每次试验之前都无法预言会出现哪一个结果的现象。
3. 正态分布
【答案】正态分布:又称高斯分布,是一种概率分布。即是具有两个参数
机变量的分布第一参数是遵从正态分布的随机变量的均值,第二个参数
记作
的连续型随是此随机变量的方差,二、简答题
4. 心理与教育研究的特殊性有何表现?
【答案】(1)研究对象与研究者的特殊性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其特殊性表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①作为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对象的人是有意识、有心理的有机体。心理与教育研究往往需要研究对象积极参与、配合研究活动。研究对象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可能不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做出反应,而是做出掩饰甚至谎报,如果对被试的反应不做鉴别区分就处理分析研究结果,就可能使研究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受到破坏。
②人既是生物实体,又是社会实体,社会性是其显著的特征。在涉及研究对象社会性方面的心理与教育研究中,被试往往出于社会比较的考虑,按照社会赞许的行为标准进行反应,而不是按照真实行为进行表现。这种社会赞许性反应会影响研究结果,造成研究的误差。
③心理与教育研究涉及的变量多且复杂,这决定了心理与教育研究难以精确地解释和预测。 ④心理与教育研究通常不能对研究对象做出精确控制与操纵。研究者不仅要从科学的角度考虑,而且还要从道德、习俗、伦理以及人道的角度考虑。
⑤人的心理具有发展性,在心理与教育的纵向研究中,应该尤其重视成熟因素的作用。人的心理的发展性使其表现出不稳定、难以定量化的特点,可能会造成结果的解释和预测的误差。
⑥人的心理具有个体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没有任何两个人的心理是完全相同的;二是没有任何人的心理可以在任意两个时刻保持不变。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心理、教育科学的理论或规律大多是针对大量的被试建立起来的,具有统计规律性,有时可能并不适用于个
体。
⑦从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来看,二者都是社会人;研究的主体与客体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类活动。研究者对于研究对象的态度、对研究所涉及的变量的观察与分析的准确性,都将受到研究者的价值观念、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完全摒弃价值判断的作用而保持冷静、客观地观察、分析问题的态度。
(2)研究过程的特殊性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研究对象要根据研究者的要求或实验控制做出反应,而研究对象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研究者的行为。这可能造成事先不能预期的无关变量的产生,使研究的问题或性质发生改变,影响研究的科学性。
从研究过程的社会背景来看,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同自然科学相比,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更为密切,因此更易受到也更常受到来自政治方面的影响。在政治介入的情况下要保证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对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来说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研究环境是十分重要的。
(3)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①心理与教育研究要符合伦理性原则。任何实验处理、控制或操纵,都不能妨碍研究对象的身心健康发展。即使是出于科学研究需要,也要遵循人道主义精神,不可违背伦理性原则。要解决科学性与伦理性的矛盾,只能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和精心的实验设计方法。
②目前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中的研究方法多属于“黑箱方法”,只能是通过输入输出的信息的比较推测心理活动、加工过程,较难以准确地描述出脑内心理活动的具体过程与变化。
③某些方面的心理与教育研究由于难以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因而较难确认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心理与教育研究工作者在研究方法上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和完善。例如,通过多种实验或准实验设计、统计控制法等,已经能够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程度的控制,使研究分析的精确性有所提高。此外,由于引入数学方法、计算机方法和系统方法等,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的科学性得到很大增强。
5. 试比较算术平均数、中数和众数的特点及比较三者在不同分布中的位置关系。
【答案】(1)算术平均数,记为M ,是最常用的集中量,具有稳定性、样本一致性,适合于后续的统计分析。样本平均数
量。
(2)中数亦称中位数,记为Md ,本质上是一种百分位数,性能不如平均数,它实际上主要是考虑“中间”位置的观测值,因此无法保证原始数据的信息得到保留,主要用于对数据集中趋势的快速估计。但当所获得的数据资料呈偏态分布时,中数的代表性优于算术平均数。此外,中数可用于等级尺度数据集中趋势度量。
(3)众数,指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观测值或次数分布中频数最多组的组中值,记为
众数的计算最为简便,同时损失的信息也最多。它主要用于对数据集中趋势的快速估计和名义尺
常作为总体平均数(u )的估计量,且是总体平均数的无偏估计
度数据集中趋势度量。
若则为负偏态,分布曲线的“小尾巴”朝向数轴负方向,反之为正偏态(中数始终在中间)。正态分布中,三种集中量数相等。
6. 简述两类错误的关系。
【答案】(1)类错误和类错误的定义
类错误是指在否定虚无假设类错误是指在接受
(2)两类错误的关系 ①不一定等于1。错误和错误是在两个前提下的概率,是拒绝时犯错误的概率(这
为真”是接受时犯错误的概率(这时前提是“为假)。 时前提是“接受对立假设时所犯的错误,即将属于没有差异的总体推论为有差异的总体时所犯的错误。由于这类错误的概率以表示,又常称为错误。
为真时所犯的错,这类错误也称为错误。也就是说,接受H 。时并不等于说二者100%的没有差异,同样有犯错误的可能性。两类错误的关系:
②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与不可能同时减小或增大。两个总体的关系若是确定的,增大,就减小;减小,就增大。 ③要使第类错误的概率保持在需要的水平上,而控制第类错误的概率,有以下方法:利用已知的实际总体参数与假设参数值之间的大小关系合理安排拒绝领域的位置,确定选择双侧检验还是单侧检验,如果是单侧检验,确定是左侧检验还是右侧检验;加大样本容量。
7. 阐述线性回归分析的一般原理和步骤。
【答案】(1)回归分析给出了变量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它通常会区分出自变量和因变量,即用一个数学关系式反映一个或多个自变量对“一个”因变量的预测关系;另一方面,也可利用该数学模型限定自变量的取值从而实现对因变量变异的控制。最简单的回归分析即一个自变量与一个因变量的一元回归分析;若是多个自变量,则称多元回归分析。根据回归方程函数关系的形式,回归分析又分为直线回归和曲线回归。
(2)回归分析中建立回归方程和回归方程的检验两个步骤是最基本的内容。
①建立回归方程
通常,建立回归方程就是利用最小二乘原理估计出回归方程中的各项参数,其思路是假设用回归直线去尽可能逼近所有的散点,则最优拟合直线应当使得所有各点距该直线的离差平方和(想想离差平方和的意义)最小。
②回归方程和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的零假设是回归方程无效,实质是构造回归方差和残差方差的方差比统计量进行F 检验。
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回归自由度等于自变量的个数,即
差自由度
有2效;反之,则不显著,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并无实际意义。
的总自由度残检验的结果若分子的回归均方显著地大于残差均方,则认为回归方程r 显著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