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660管理学原理之行政管理学考研强化五套模拟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公务员申诉与控告
【答案】公务员申诉指公务员对公务员机关作出的涉及本人权益的人事处理决定不服时,向同级公务员主管部门或作出该人事处理的机关的上一级机关提出申诉,要求重新处理的行为。这些人事处理决定包括:处分; 辞退或者取消录用; 降职; 定期考核定为不称职; 免职; 申请辞职、提前退休未予批准; 未按规定确定或者扣减工资、福利、保险待遇; 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申诉的其他情形。
公务员认为机关及其领导人员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依法向上级机关或有关的专门机关提出控告。受理控告的机关应按规定及时处理。
2. 行政监督
【答案】行政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其具体内涵为:①监督对象是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和行政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②监督主体是国家权力机关、司法机关、国家特设的行政机关、政党、社团组织和人民群众等。③监督性质是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一种法制监督。④监督的目的在于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合理行政,改善和强化行政管理,提高行政效率,推进廉政建设。
3. 社会监督
【答案】社会监督指由各社会组织和团体及公民作为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其活动实施广泛监督活动。包括:
①社会团体的监督,指各种社会团体作为监督主体对行政管理实行监督的活动。
②公民的监督,指公民作为监督的主体,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对行政管理实行监督的活动。这是公民民主权利的体现,是在民主的基础上实现公民权利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公民监督是社会监督中一种最经常、最普遍的监督。
③社会舆论的监督,是指社会公众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媒体形成舆论来对行政管理机构及其活动实施监督的活动。这项监督是宪法赋予社会公众的公民权利,从根本上来说是民主社会中新闻自山和公民享有的言论自由的必然延伸。
4. 公务员回避
【答案】公务员回避指为保证公务员机关公正和严格执法,当公务员在行使职权的过程中,当与其所处理的事务存在一定利害关系时,使其回避的一种限制性规定。公务员回避有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和地域回避三种。
5. 电子化政府、电子政务
【答案】电子政务是基于Internet 的电子化状态中,政府利用电子通信技术对行政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屯子政府或电子化政务。电子政务是新技术革命时代,社会信息化和政府改革的产物。
6. 总额控制
【答案】总额控制是指对收支总额的控制,以确保日常财政功能平稳运行、财政在长期中有可持续性和财政健康。财政总额控制要考虑两个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收入和支出的相互作用。总额控制意味着预算参与者不能随意增加收入和追加支出的限额。总额控制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资源要求总要超过可用的资源。如所有的预算资源的申请者都能根据正常收入增长来形成资源申请,那就没有必要进行总额控制。
总额控制之所以必要,是因为资源要求总要超过可用的资源。如所有的预算资源的申请者都能根据正常收入增长来形成资源申请,那就没有必要进行总额控制。然而,经常地,申请支出总额总是超过政府能够或者愿意支出的总额,也就是说,资源总是供不应求的,而所有的利益相关者都希望在预算中实现自己的利益追求。如果不对总额控制,如公共预算总是尽力向每个资源申请者提供所想得到的东西,那么,政府将逐渐耗尽当年财政收入以及政府的借贷能力,支出总额将无可避免因适应各种支出要求而膨胀,公共支出可能失去控制。税收和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会不断上升,高额赤字和债务就逐渐累积起来,并可能降低财政的可持续性,导致财政风险。
二、简答题
7. 现代社会必须进行行政改革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行政改革是行政主体适应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变迁而进行的自我调整、变革的过程。
(1)行政改革之所以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
①行政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
政府必须对传统行政职能和行政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和变革,以适应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各国政府管理提出更高要求,引起各国政府对本国竞争力的高度重视。为应对全球化挑战,行政改革成为当代各国政府的必然选择。
②行政改革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强政府自身管理的需要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面临发展经挤、加强政府管理改革的中心任务。各国政府纷纷通过管理制度、政策、机制和方式的调整,以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建立适应经济发展的
行政法规、监督、廉政、民主制度等,从而较好地调节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和生产力间的矛盾。
③行政改革是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当代科技发展是各国政府行政改革的强大动力,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立灵活、高效、公开和透明政府提供技术支持。这就要求政府作出相应的变革和调整。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是当代行政管理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各国政府行政管理活动的基本目标。为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需要行政职权合理划分,政府职能的科学配置,组织机构的精干高效,人事制度、领导制度的不断完善,行政法规、行政制度的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方式方法等诸方面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行政改革才得以实现。
综上,无论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还是社会发展角度,行政改革都成为当今国家发展的一种趋势。各个国家都在不断地进行着行政改革,以期实现行政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2)由于我国政府在计划经济时代形成了政府包办一切的惯性,而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要求政府从原有的大操大办的角色转变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服务的角色上来,因此,这就迫切要求转变原有的政府无所不包、无所不管的职能角色,而更多地转向宏观调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因此,我国行政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中心,抓住了我国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角色错位的关键所在,重新界定政府职能,才能从根本上矫正我国政府的角色,才能使行政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才能规范政府行使权力的范围、界限和重点,所以我们看到历次行政改革都强调转变政府职能,对各行政机构的职能进行重新划分和界定。
8. 行政立法与立法机关立法的异同。
【答案】(1)行政立法,是指一定范围内依法享有立法权的国家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法的地位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其在性质上是一种具有立法特征的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立法的特征如下:
①行政立法的主体是国家行政机关。这是行政立法最基本的特征。由国家行政机关进行的立法活动即为行政立法。
②行政立法权只能由一定范围内的国家行政机关行使。
③行政立法在性质上是一种具有法的地位和效力的抽象行政行为。这里有三层含义:a. 行政立法在性质上首先是一种行政行为; b. 行政立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抽象行政行为; c. 行政立法是一种具有法的地位和效力的抽象行政行为。
④行政立法由国家公务员作出并遵循首长负责制的原则。
⑤行政立法在程序上相对简便、快捷和灵活。
⑥行政立法的法定表现形式是行政法规和规章并且在名称上不冠以“法”的称谓。
(2)行政立法与立法机关立法的不同点
行政立法虽然具有立法性质,但不同于立法机关的立法行为。主要区别在于:
①立法的主体不同。立法机关立法的主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 行政立法的主体则是有
相关内容
相关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