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西藏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825行政管理学考研基础五套测试题
● 摘要
一、概念题
1. 办公自动化
【答案】办公自动化是指应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系统科学和行为科学等先进科学技术,不断使人们的部分办公业务借助于各种办公设备,并由这些办公设备与办公人员构成服务于某种目标的人机信息系统。其构成包括:①事务性OA 系统; ②信息管理型OA 系统; ③决策支持型OA 系统。具有文字文件处理、图形/图像处理、声音处理、信息查询、网络通信、决策支持和行政管理等功能。
2. 电子化政府、电子政务
【答案】电子政务是基于Internet 的电子化状态中,政府利用电子通信技术对行政事务的管理,又称为屯子政府或电子化政务。电子政务是新技术革命时代,社会信息化和政府改革的产物。
3. POSDCORB
【答案】POSDCORB 是美国学者占立克创立的管理七职能说。“管理七职能”是指规划(Planning ),即为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总体计划并采取措施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组织((Organizing ),即通过为特定目标而进行的对次级结构的安排、确定和协调来建立权威的正式结构; 人事(Staffing ),即为雇佣、培训员工及维持工作的适宜条件而具有的整体的人事功能; 指挥(Directing ),即为制定决策和将决策体现为特殊的和一般的命令及规章制度以及作为组织领导者所承担的持续性任务; 协调((Coordinating ),即为使工作的不同部分相互联系而承担的所有重要职责; 报告(Reporting ), 即使对执行负有责任的人能够随时得到进展情况的信息,包括使其本人和其下属通过记录、研究和检查随时获得信息; 预算((Budgeting ),即与所有以财务计划、账目和监控的形式表现的与预算有关的活动、职能等的统称。
4. 关键绩效指标法
【答案】关键绩效指标是用于考核和管理被评估者绩效的可量化的标准体系。它的含义具体包括:①关键绩效指标是一个标准化的体系,它必须是可量化的; ②关键绩效指标体现对组织战略目标有增值作用的绩效指标,基于关键绩效指标对绩效进行管理,就可以保证真正对组织有贡献的行为受到鼓励; ③,关键绩效指标是进行绩效沟通的基石,它是连接个体绩效与组织战略目标的一个桥梁,通过在关键绩效指标上达成的承诺,员工与管理人员就可以进行工作期望、工作表现和未来发展等方面的沟通。
5. 行政职能
【答案】行政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它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其行使受立法机关的监督; 反之,它发挥的程度又制约和影响其他国家职能的实现程度。行政职能反映行政管理活动的内容、实质与方向,表明政府在国家、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是行政组织设置和改革、行政决策和执行的基础。因此,它在行政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行政管理学研究的逻辑起点。具有如下特点:执行性、多样性和动态性。
二、简答题
6. 简述行政协调的基本原则。
【答案】在行政协调的各种不同的协调模式中,要遵循一些共同的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全局
在行政组织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局部行政与全局行政的矛盾。面对行政系统中个体与群体、部门与整体、下级与上级之间错综复杂的行政关系,协调工作应该始终遵循统筹全局的原则,在全体行政管理人员中确立整体观念和“一盘棋”思想,使各行政单元的一切本职活动步调一致服务于总体目标的实现。
(2)坚持分层运作
现代行政协调活动是在层级节制体系范围内进行的,因此在开展这一工作的时候,应该注意处理和把握好整体与层次、层次与层次之问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根据不同层次之间或同一层次之间各职能部门之间的不同特点,要求协调者明确纵向协调与横向协调的关系,分清协调的对象和范围。
(3)坚持动态协调
现代行政是一个开放式的管理系统,来自行政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会随着行政系统的开发而不断影响行政管理活动的过程。同时,在行政系统内部,各种因素也始终处于不间断的擅变状态之中。为了使这些问题能够及时得到解决,应该注意坚持动态协调的原则。强调协调的权变性。即行政协调必须坚持从行政管理实践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权衡变通,高度灵活地处理好现代行政活动中的各种差异和问题。
(4)注意非平衡因素的影响
行政组织对自身内外各种关系协调,是为了使组织降低内耗,保持平衡,增加整体功能,但不是使组织对矛盾采取回避或调和态度,也不是对错误行为一味妥协退让,不讲原则地搞一团和气或绝对均衡。行政协调不可避免地要兼顾两方面的工作:
①克服非平衡的恶性因素。对宣扬小集团、涣散人心的错误倾向,应进行抵制和斗争; 对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应组织有关人员研讨,加以修订。
②适当引入一些非平衡的良胜因素。如介绍新鲜经验、扶持新生事物、必要的人员调动、设立有争议的管理形式或话题等等。这些因素可能暂时会与组织当前的平衡状态不一致,但却预示
着组织未来的发展方向。通过新旧因素的交融,在协调者的正确引导下,促使有关各方展开讨论,产生共识,从而打破旧的平衡,在此基础上达到新的平衡。
对于以上原则,在运用时应融会贯通,并注意与具体情况结合。
7. 公共行政研究大致经历了哪些变化?
【答案】公共行政研究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1)从演绎分析转向归纳分析,即从关注于确定基本原则,并把这些基本原则和基本观念作为行政学研究的规范标准,转变为从现实的行政活动出发,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产生行政原则并用以分析行政活动。
(2)从价值分析转向实证分析。从注重“应然”的分析,偏重于对价值的考虑,转变为从“实然”出发,注重事实的调查和收集,以发现行政活动和行政关系的问题。
(3)从静态分析转向动态分析。从注重组织结构、规章制度、职权规范、原理等静态的制度、结构研究,转变为注重行政活动中人和行政过程的研究。
(4)从生理分析转向心理分析。在对行政人员的研究上,从关注人员的生理活动和生理需要,并把满足这种需要作为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手段,转变为注重人的心理层面的研究。
(5)从间接分析转向直接分析。从较多地采用已有的二手资料进行理论分析和逻辑分析,转变为偏向于经验的作用,偏向于从第一手资料,包括调查研究等手段来进行研究。
(6)从单科分析转向多科分析。从较少利用其他的学科来研究行政活动涉及的问题,转变为一种带有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特征的研究。
(7)从比较分析转向生态分析。这是比较方法中的一个新发展。生态研究把不同生态的行政体系的特点作为比较的重要考虑内容,这使得比较具备了较为合理的基础,防止将一些行政模式简单地套用。
8. 简述国际社会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答案】国际社会环境是指一国在与外国或各种国际组织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影响该国行政系统及其功能的各种因素的总和,包括国际关系的发展、重大国际事件、战争与和平、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及共同关心的其他事务。国际社会环境不仅影响国家行政系统的设立、地位的高低,还制约行政系统权力的行使。具体表现为:
(1)国家间的密切交往,影响各国行政系统的职能、政策及机构
20世纪以来,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交通、通信工具改进,国际交往频繁,各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中,既互相依赖、合作,又互相排斥、竞争。这种关系,首先必然影响到各国政府的政策、职能,它们之间既要相互接轨,又要相互防范; 进而影响到各国政府行政系统的设置及该组织在政府中的地位。
(2)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促使各国设立处理这些事件的临时机构
战争的爆发,往往会使政府行政系统发生巨变,国家行政系统都围绕战争来运转。如在“二战”期间,美国就设立了战时生产委员会、战时粮食管理局、物价管理局、经济稳定局和战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