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问答库>考研试题

2017年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312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之发展心理学考研仿真模拟题

  摘要

一、简答题

1. 简述有关语言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理论。

【答案】关于言语发生、发展内在机制的代表性理论假说主要有四种,这些理论的争论焦点主要在于:语言是先天的还是后天习得的、是被动学习还是主动创造的、以及认知(尤其是思维)与言语发展的关系等。

(1)强化说

巴甫洛夫和斯金纳都认为,言语的获得是条件反射的建立,而强化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斯金纳还特别强调“强化依随”在婴儿言语形成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即言语活动出现后马上给以强化。“强化说”可以解释某些低级言语的发生过程。

(2)转换生成说

这是乔姆斯基提出的一种语言理论。这种理论认为:①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的;②语法是生成的,婴儿先天就具有一种普遍语法,言语获得过程就是由普遍语法向个别语法转化的过程,这一转化是由先天的“语言获得装置(LAD )”实现的;③每一个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句子的深层结构(语义)通过转换规则而变为表层结构(语

,从而被感知和传达。 音)

(3)模仿说

这是由奥尔波特率先提出的关于言语获得机制的最早理论。他认为,婴儿言语是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成人言语的简单翻版。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认为,婴儿的言语能力主要是通过对各种社会言语模式的观察学习,即模仿而获得的,其中大部分是在没有强化的条件下进行的;怀特赫斯特对传统的模仿学说进行了改进,提出了“选择性模仿”的新概念,认为婴儿对成人言语的模仿是有创造和选择的。

(4)认知说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对言语发生和发展的重要影响。皮亚杰认为,语言是儿童的一种符号功能,语言源于智力并随认知结构的发展而发展。在这种交互作用过程中,由于动作的发展和协调才产生了逻辑,由此才导致了语言的产生。

2. 请简述控制理论的内容并说明成年中期控制策略的特点。

【答案】(1)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如下

控制理论认为控制是人类发展的中心主题。

其基本假设是人类总是努力想做好一些事情,使得自己在世界上留下生存的印迹,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个体就会对其所生存的环境进行控制,这种控制不是短期的、暂时的,而是贯穿于一

生当中。

控制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控制系统包括两个方面,即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初级控制指的是改变环境的企图,这是人的根本愿望;次级控制指的是适应环境并改变自己以顺应环境的企图。初级控制和次级控制常常交织在一起,根据个体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二者会发生相互转换。

(2)成年中期控制策略的特点主要有

①初级控制策略两维模式,从真实性和功能性两个维度确定了不同类型的初级控制策略。真实且功能良好的初级控制,既能提高短期控制,又能促进长期初级控制。这一类型是最理想的初级控制,因为这意味着当前外在目标的成功实现以及长期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如身体力行地尽自己最大努力参与工作。

个体可以通过对行为的目标、预期以及归因进行调整,对事件进行认知重构,从而改变对事件的认识,帮助恢复自信,整装待发,准备应对下一次的挑战。

②次级控制一般发生在初级控制受阻之后。不同个体采用的次级控制策略会有所区别,这种区别直接影响到个体是否能对初级控制的失败产生有效的缓冲作用。当个体采用功能不良的次级控制时,非但不能起到缓冲补偿作用,反而降低对自我的评价,影响自信心、自我效能感,进而对日后的初级控制产生负面作用。

成年期次级控制策略的范围是十分宽广的,其中包括自我保护性归因(如酸葡萄效应、甜柠檬效应)、目标和激励水平的调整、积极再评价以及向下的社会比较等。总体而言,除非到了特别

,成年期的初级控制水平是基本保持稳定的,而次级控制水平的发展则贯老的年龄(80岁以后)

穿于整个成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会运用更多样、更有效的次级控制来适应环境。

3. 成年中期智力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谈谈智慧与智力的区别。

【答案】(1)成年中期智力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中年人的智力发展模式是晶体智力继续上升,流体智力缓慢下降

②智力的性质上,智力技能保持相对稳定,实用智力不断增长。

(2)智慧与智力的区别

①二者的含义不同,智慧的内涵比智力更能概括成人个体功能的实质与全貌。一般认为,智力是人学习、记忆、思维、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潜在能力。人的智慧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即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如理想、意志、情操、兴趣等等)以及行为实践活动。智慧除了包括智力外,还包括一种健全的生活态度、健康的信仰、丰富的情感体验、深刻的思想和观念等。因此,智力与智慧并不绝对成正比例。

②智力可以通过一定的测验工具来测验确定,智慧则很难用量化的方式来描述。个体的智力水平可以通过智力测验来评定,最常用的测验工具有斯坦福一比内量表、韦克斯勒成人和儿童智力量表等。

③二者的发展规律不同。在人的一生中,智力的发展到达一定的年龄之后就会趋于稳定,到了老年还会有一定程度的减退;但是人的智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老年人一般比年轻人更具有智慧。

4. 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有哪些?你认为应该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产生?

【答案】(1)青少年面临的心理社会问题有以下三种

①成瘾行为

当前,在青少年群体中比较常见的成瘾现象主要有吸烟和饮酒成瘾、游戏成瘾以及网络成瘾等。

②内部失调

内部失调指的是由青春期引起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变化以及对社会生活的不适应,产生困扰、绝望、悲观等消极的情绪从而导致内部心理问题的产生。

③外部失调

外部失调指的是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和犯罪行为。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一致认为,青少年的违法行为要比其他年龄阶段更普遍。

青少年的反社会行为从青少年早期开始逐级增长,严重的暴力犯罪和财物犯罪在青春期都有所增长,到青少年中、晚期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到了青年早期有所下降,成年早期才有少许下降。

(2)避免这些问题产生的措施

①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甚大,因为家庭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素质、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气氛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长远的作用,只有民主和谐的家庭才会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②树立平等积极的学校教育理念。青少年学生的向师性很强,教师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同时,学校的环境风气、课堂教学、校园活动无不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直接的影响,学校教育将影响他们的一生,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③加强社会因素的积极导向作用。社会因素的影响一方面是指个人的经历、遭遇、生活中的突发事件等可造成心理挫折,尤其是黏液质和抑郁质的人往往经受不住过于强烈的意外打击而形成心理问题;另一方面是指社会活动、文化活动、人际关系、习俗风尚等对人影响。家长和教师要注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受挫折意识,增强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同时在全社会建立健康的主流文化意识,鼓励青少年积极参与健康的社会活动,完善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

④加强解决青少年自身的矛盾,尤其是生理和心理的急剧变化所产生的矛盾。近年来处于青春期前后的青少年性发育、性成熟普遍提前,青春期延长,但性心理成熟却较之呈现滞后状态,面临生理心理矛盾冲突的急剧发展,出现了许多心理障碍,心理学家称之为“心理断乳期”、“第二反抗期”。家长和教师要积极和他们沟通,让青少年学会正确处理生理和心理的不和谐,引导他们寻找合理的发泄途径,让他们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

5. 联系实际说明成年晚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或特点。

【答案】成年晚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或特点如下

(1)老年期的个性有如下十大变化或特点:自我中心性;内向性;保守性;容易胡乱猜疑;